1、深入文本,提高初中生阅读欣赏的能力镇江实验学校 谢雪岭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我们不要因为有优良的传统,而不敢解放思想,而不敢大胆的、开放的引入新的理念,这是一方面的意思,另一方面的意思是也不要因为时尚,而放弃我们永恒的追求,放弃我们语文教学当中的那些经典的方法。换句话说,时尚我们要,传统我们也要,但是不能因为传统而违背时尚,不能因为时尚而放弃传统,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包容的,也就是说,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造革新。深入解读文本,什么叫深入解读文本?原来我们有一个“深入钻研教材”,现在我们叫“深入解读文本”,这两句话我觉得应该是有区别的,区别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第一点区别,由内到外的辐
2、射延伸。“深入解读文本”,实际上就是要由内到外的辐射延伸,传统的钻研教材强调的是教材本身的挖掘、把握理解,我要教这篇台阶啦,我就对这篇教材进行钻研,这篇教材中心是什么,人物是什么,语言是什么,我好好地去挖掘。但是,现在我们讲的深入解读文本它要辐射开去,它要比较广的,要考虑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同同类文章有什么区别,台阶是中国作家写的,表达对老一辈劳动人民生活的追求,体现对这代人生活价值的反思,那么其他类似的作品,比如背影、默读父亲、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这种课文是差不多的,我们要兼顾到,也就是说,原来我们只是研究那一篇教材,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一类教材,由一篇
3、,到一类,所以现在又强调类的教学,比如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么一首诗,在讲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还要了解其它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种诗我们都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原来相对来讲是一个点,现在呢?要扩大到一个面,这是第一点区别。第二点区别,从教到学的主体嬗变。从教到学的主体嬗变,原来我们只考虑怎么教,我要怎么教,但是,现在我们要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这是第二个不同。备课的时候,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要站在学生这个角度。第三点区别,从点到线的动态过程有区别。原来我们钻研教材,往往考虑的是一个知识点,这里有一个什么知识点,有个概括,有
4、个总分,有一个外貌描写,往往考虑的是一个知识点,只要达到这个知识点,完成这个知识点,就好了。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点怎么实现?怎么来完成这个点?要考虑一条线。从点到线的区别,就是现在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我们讲学习过程,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多、快、好、省的达到这个目标,这是点与线之间的区别。第四点区别,从单一到多元的扩张。从单一到多元的扩张从目标上讲,原来我们是钻研教材,我们所定的目标往往是单一的,往往定在语言训练,语言文字上,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多元目标、三维目标,工具这方面的有,人文这方面的有,学习方法这方面的有。所以在备课这个时候,原来只要考虑我这篇文章是什么?我理解了就好了,现在我要考虑到一个
5、动态过程,它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原来我只考虑自己教,现在要考虑学生学,所以从备课的角度,新教材、新课程对教师要求大大的提高了,这是现在的深入解读文本和原来的钻研教材之间的区别。那么下面什么样才能叫深入解读文本?现在很多老师,文本的解读方面还是不大会解读,或者说解读的还不是很到位,教材潜在的含义很深,它的内容,它的张力,它好像是一个很紧缩的那么一个东西,一挖掘开来,膨胀力很大很大的,新教材好像是一块压缩饼干,它要你给它催胀来,给它膨胀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许多东西都有可能忘掉的,许多东西都挖掘不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理解,深入地解读。那么到底该怎么深入解读文本呢?第一个方面,要全面地领悟文本
6、的多元内涵。张力和多元,实际上含义差不多,意思就是说,文章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把握一点,不能只理解一点,我们要尽可能的挖掘出文本的所有的含义,只有吃深吃透了,理解了多元的内涵,我们就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比如田忌赛马的主题很明确,就是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转败为胜,但这里我们还要搞清楚主题和多元内涵的关系,主题一篇文章往往只有一个,但是,内涵往往有很多个,主题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往只有一个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它的含义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讲,那么刚才我讲到的田忌赛马,它的主题就是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转败为胜,但是,它的内涵可以有这样四个。从孙膑的角度讲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知
7、己知彼,就能百战百胜,这是一方面的内涵。从田忌的角度来讲,要虚心听取意见,善于总结经验,做到败不馁,胜不骄。如果田忌不虚心听取意见,第二次还是失败的,这是第二个内涵。第三个内涵,从齐威王的角度来讲,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齐威王第一次赢了,第二次就得意洋洋,就失败了。第四个内涵,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只不过是一次比赛,我们能不能对这次比赛进行重新认识,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比赛是违反规则的,原来都讲好的: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后来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改换了,这是不是违反规则的?体育上是有严格的规则的,所以从现实的角度也可以思考的。这就是它的多元内涵。老师上课的时候,我
8、们不一定要这么讲,但是理解的时候,我们教师在教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这方面的理解,我们就要考虑这种意思。但是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尤其是对课外引进的这些教材,在理解方面就比较薄弱,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我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位老师教散步这篇课文,母亲、我、妻子和孩子,祖孙三代去散步,走着走着,到底往哪条路走呢?母亲说走大路,孩子说走小路,最后呢我听母亲的,背着儿子走,就这么一个故事。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尽管是七年级段的教材,但是在理解的时候,恐怕就有难度啊。实际可能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最简单的,尊老爱幼。我尊重母亲,母亲又要照顾孙子,从尊老爱幼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家庭很和睦,
9、我们尊重母亲,关爱孩子。最后和和谐谐,融融乐乐的,家庭很和睦。有的老师在理解时,就把它理解成家庭很和睦。这错不错呢?也没有什么错。尊老爱幼错不错呢?也没有什么错。但是都理解得不够到位。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为中年一代,承担着历史使命,承上启下,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其中这几句话意思是很明白的。比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呼呼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最后还有一句,“在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会想到生命?为什么我背上的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
10、就是整个世界。这个整个世界怎么理解?前面的“嫩嫩的新绿”和后面“冬水呼呼的冒着”这是季节的更换,这里整个生命实际上就是指老中青三代,我们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一辈的任务,又承担着抚养下一代的任务。我们肩上就担着整个世界,这是这篇文章深刻的内涵。但是如果只是讲要尊老爱幼,这篇文章多么苍白呀!所以这就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我们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含义很深,让我们挖掘的东西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很多。所以我们必须自己站得高,才能引领学生看得深。当然,深入解读文本,多元理解并不等于随意曲解。曲解,不是说扭曲,或者说错误地理解,我也发现有些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时候,错误地解读文本,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送行。所以不
11、等于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同深入理解文本是有这么一种关系,好像是打靶,我们说的中心只是一个中心点,多元解读就是可以在它的周边找到一些多元的含义。比如说:达到10环就是它的中心,那么8环,7环也不是算偏,也算是中心,也是围绕这个中心转的,这是都是对的,但如果打到靶的外面去的,那就错了。所以,多元解读同中心之间有这么一种关系。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全面领悟文本的多元含义。第二,准确掌握文本的艺术特色。准确掌握文本的艺术特色,就是强调一文一品,一文一品就是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性。好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脾气一样。我们在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要体会一下,这篇文章的个性在哪里?特色在哪里?我想举个例子来
12、说,比如:雪四人谈。成功、论美、创造学思想录等。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种语言因素,教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不同背景,诗意是一种美,口语也是一种美,不要以为美就是形容词多,就是词语用得多。语言的美是各种各样的,好像人的相貌的美,有的白是一种美,有的时候胖墩墩也是一种美,美是各种各样的。这就是一文一品,这个特点如果我们掌握了,在课堂当中贯穿了,那么就可能会比较好,这是我们解读文本的第二个非常关键的要素。第三个要素:恰当定位文本的情感基调。恰当定位文本的情感基调,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尤其是我们采用的新教材,人文性很强,情感性很强。但是,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不等于它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不要以为
13、这篇文章的感情是很强烈的,既然强烈,我就大声地读,热烈地读就好了。情感有多少,至少有十来种不同的情感,有的深沉,有的弱薄,有的悲壮,有的热烈,有的慷慨,有的很壮烈,情感是不同的。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不同的基调来确定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育基调,就应该用不同的基调来定下来教学。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就是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要上这篇课文,我应该定下一个什么调子,正像我们要演唱一首歌,我们要先给它定一个调子,是中速、快速还是慢速,是低音还是高音,先把它定一个调子,这往往是我们一堂课成败的关键。第四个要素:深刻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深刻理
14、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实际上用我们的土话来说就是一个“挖”,要挖掘出文本的潜在着的含义。表面上很简单的一句话,下面很可能潜在着深刻的含义。要挖下去,挖深去。刚才,上午的时候,我在同老师们评课的时候讲过,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语文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语文课同文学课的区别在哪里,同思品课的区别在哪里,语文课不同于文学课,也不同于思品课,也不同于常识课,但是,我们现在上说明文往往上成常识课,上感情性很强的课往往上成文学课,往往是缺语文本来的面貌,语文课本来是让学生品位到语言的魅力。那么,这就需要挖,有很多句子,有很多语言,挖下去确实是感觉到回味无穷的。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泉水激石”。台阶“无奈
15、,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深入不深入,往往关系到我们教学的质量。我们有些老师,阅读分析文章经常在教学生练习,他阅读题还是做错,我想关键还是因为我们只停留在情节上,因为我们出试卷的时候不大可能是出哪个情节,往往是从这个词入手,这个词表现了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而不会讲这个情节体现的是什么。情节分析同语言分析是两回事情,语文课绝对不能上成文学课。五:广泛地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解读文本要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这个因为老师们都可以理解,所以我就不展开了。具体指哪些方面呢?一个作者的生平,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这个作者的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也就是说与作者相关的资料。绿、囚绿
16、记。六:明确分辨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明确分辨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写文章有一个作者,一篇我们高段的课文有一个作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个意图我们要理解。但是,我以为,作为老师,还应该理解编者为什么要编这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不完全相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意图恐怕比较简单,但是编者考虑这篇课文,把这篇文章编到这里的时候,他可能考虑的要素就比较多了。因为作者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但是,编者他还要考虑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这篇文章在这个单元当中的地位,这篇文章在这册教材当中的地位,所以许多时候,编者意图往往要大于作者意图,编者意图要大于或多余
17、作者意图。现在有些老师往往只考虑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而忽略了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安排在这里,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我觉得这点,很多老师恐怕在解读文章的时候就不是很清晰。一篇文章引进来,不是随随便便定下来的,它是要考虑一个整体的,为什么要这样子编呢。他往往要考虑从语文知识方面,从语文能力方面,主题方面有什么意图,他往往要考虑的是这些。第五、六两册语文书的第四、第五单元。苏教版语文单元整合,有内容,有文体也有阅读方法的。编者意图和作者意图,我想,对有些课文我们对作者的背景要有深入的理解,只有深入了解背景。那么我们才能有所理解。当然,有些课文不一定要把作者的意图全讲清楚。
18、编者意图往往是三、四个方面。作为语文教学当中,我觉得编者意图的理解更重要。七:线索的问题努力寻找贯穿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努力寻找贯穿文本的最佳切入点,这个问题现在比较严重。说实话,今天的这几堂课同上次的三堂课,有好多,我给老师们讲的一个字就是“散”感觉比较散,东讲一讲,西讲一讲,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是切入点没有找准,没有一条线把整堂课穿起来。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怎么样呢?抓住一个点,就是很小的一个切入口,把这个点,也就是一个大问题,把这个大问题集中突破,然后一个大问题下面又派生出三四个或者四五个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派生出几个小问题,然后用这几个小问题再辐射开去,辐射全文。实际上就是点带面,点、线
19、、面,如果一堂课能够做到这三个方面了,这三个都清晰的,那么这堂课就绝对能上好的。“点准、线清、面广”六个字做到了,那么你这堂课一定是思路很清晰,辐射面很广,学生听起来也很听得懂。黄厚江老师孔乙己教学抓住“手”。许多文章、许多课文往往都可以从题目入手,但是我们有些老师总是瞎找,线不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分析好,我们得线准,找准线。线找准了,课文就好上了。牛的母爱这篇课文,教坛新秀考核当中都上过的,许多老师恐怕也都熟悉的。抓住一个词“以死抗争”,为什么以死抗争?它怎么以死抗争?就是一个词,眼一定要抓准。八:辨证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辨证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我们现在听课听得多,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参考书。我觉得参考书要用,他人的课要听,但是我觉得要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也不要全部都相信参考书上的那些东西,也不要完全按参考书上的做法,要灵活应用。新课程给我们一个特别的条件,就是我们可以独创性地处理教材。但是我们有些老师恐怕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们有些老师被参考书禁锢得也太牢了,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适合学生的实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