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前游戏论复习串讲提要
1.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和体验 2. 有规则游戏有: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3. 以游戏者身份参与的游戏有平行游戏和共同游戏 4. 教师对儿童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
5. 3岁前幼儿常玩的游戏是活动性游戏 6. 现代学前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是游戏与教学
7. 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福禄贝尔
8.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儿童游戏需要的性质是生物性的
9. 幼儿园教育实施的游戏一般主要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两大类。
10.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的是福禄贝尔 11.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12.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是表情、动作、活动对象和言语。
13.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典型游戏形式是象征性游戏 14.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自选游戏的组织和教学游戏的组织。
15.在福禄贝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主要是训练儿童的感知觉。
16.对学前游戏环境创设进行评价是园所教养管理的内容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教师和幼儿园增强游戏环境创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环境育人的意识和技能水平。评价学前游戏环境主要是对场地或各活动区及游戏材料或玩具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估,既要对室内游戏环境(场地)进行评价,也要对室外环境进行评价,可以先单就每个或每类活动区域分别评价,然后综合地对游戏环境整体效果进行评价。
17.负向指导是指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在游戏正常顺利进行中,教师参与本身就是对儿童游戏的支持和激励。而在游戏行为中出现了危及儿童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和违反游戏常规的现象时,则要进行作为负向影响的指导。不论哪种,应是在充分细致的观察后指导。
18.蒙台梭利教学法: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教学法曾风行一时。其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注意力集中的“ 工作” 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意义,但他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儿童自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如儿童好动,喜爱摆弄实物,游戏带来愉悦,调动儿童积极性等,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而形成的。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儿童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行自我校正,而获得感知觉和智力发展。
19.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周围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关系十分密切。结构游戏常在角色游戏开始或进行过程中产生,有时成为角色游戏的内容之一,又发展成为角色游戏,如建筑医院,又玩医院的游戏。
20.教学的游戏化: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游戏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越鲜明,目的和结果就越隐蔽。在这里,游戏是作为手段,是为实施教育目的服务的,其本体活动是教学活动。
21.理论意义: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理论成果,探讨理论发展和道路的需要,促进学前游戏论学科自身的完善和成熟,从而为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游戏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意义:指导学前游戏的实践,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使幼儿教育工作更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
22.从游戏的固有特性看,游戏具备以下特征: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3.是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3.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即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1控制 内控与外控是相对的,一个人游戏是内控,若有人参与,内控向外控转移2真实性;游戏反映现实,但通过想象,是内部真实。3动机;游戏是内部动机支持的行为。
24. 克拉斯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 :1.灵活性-内容与形式多变性2.肯定的情感-游戏者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3.虚构性-游戏总带有想象4.内部动机-游戏者为游戏而游戏,而不受外部规则制约,玩既是目的。
25. 法国可罗伊斯的游戏活动的六种特点是:1.自由-游戏不是被迫的2.松散-游戏没有事先预定的限制3.易变-没有预定的进程或结果4.非生产性-不增加任何生产的物质或因素5.有某种规则或玩法所支配6.虚构-游戏活动中伴随着想象进行。
26.解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二是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按儿童作为主体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三是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体性活动可以真正地说明游戏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活动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活动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27.学前儿童玩具的种类及特点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有:1)当儿童玩橡皮泥、黏土、沙子和水时,更多是玩非社会性游戏和机能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2)当儿童使用颜料、蜡笔、剪刀时,玩非社会性建构游戏;3)使用装束打扮用的材料、玩具汽车和其他大型运输工具时,玩社会性假装游戏;4)用积木、积塑等结构造型材料,进行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
28.学前游戏实施中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人的主体性与发展问题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主体性发展与培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正发生着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移与变化。由于幼儿的主体自我意识比较差,活动的目标意识不很强,因而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把幼儿当作游戏的主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