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建筑史参考试题.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664705 上传时间:2024-1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参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参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参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参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史参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建筑史一、 简答及绘图题1.石窟的主要类型及其平面图: (1)塔院型 (2)佛殿型 (3)僧院型2.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3.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

2、步之地来耕种。4.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1)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2)密檐式塔: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3)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代(4)喇度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5)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代5.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优势:(1)取材方便。我国古代森林茂密,加之木材易于加工,以及青铜工具及后来铁制工具的使用。 (2)适应性强。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且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具备很大的消减地震力的潜力。 (4)施工速

3、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且唐宋后采用类似于今天的“模数制”,可同时加工后组合拼装 (5)便于修缮和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易于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森林大量砍伐,使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发展前提。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南方,白蚁对木架建筑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6.清式彩画的种类及其特点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1)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

4、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2)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 (3)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一般用于住宅、园林。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7.营造法式及其成就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宫廷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书中分为释名、

5、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9.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城市道路宽阔,御道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

6、“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10.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屋顶类型及图释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单坡、平顶(书P7-P8)11.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我国木构建筑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1)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南方地区。(2) 抬梁式: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住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

7、与抬梁式对比: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使用这二者。(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木承重结构墙。用于林区,费木材,冬暖夏凉,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12.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特点是什么平面:金厢斗底槽立面: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部3层,屋顶九脊殿柱子:仅端部有卷杀、侧脚。上下柱交接采用叉柱造。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刚度。剖面:(1)典型的殿阁型构架(2)水平分层(外观

8、两层,内部三层)(3)内、外槽柱子处理不同(4)叉手、蜀柱并存剖面:(1)空井处理:(2)从上到下依次为八边形、六边形、四边形抗震处理:(1)整体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2)三个铺作层形成三道水平刚性环(3)采用多种斜向构件(4)“柔性构造”的斗栱二、 论述题1.试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1)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

9、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而后抉择建造地点。(2)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即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随宜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3)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4)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的和文学的手段进行补偿,满足心理平衡需求。2.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

10、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建筑特点:(1)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 (2)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 (3)采用三朝五门制 (4)采用前朝后寝制 (5)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 (6)午门采用宫阙制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2)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

11、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失健叠加的特色。(3)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建筑

12、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3.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取消了夜禁制度。出现了夜市和自由形成的草市,都城内临街设店,一些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某些大寺观还附有园林、集市,成为市民活动场所之一。(2)建筑艺术:总体布局上加深了院落纵深发展的程度,建筑群体组合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建筑风格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修及装饰及色彩上,灿烂的琉璃瓦和精美的雕刻、彩画都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3)建筑结构:木构建筑结构开始简化,斗拱机能开始减弱;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便于估工

13、备料、提高设计施工速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4)建筑材料:大量用砖(城墙、路面、砖塔、墓葬);琉璃砖瓦的生产、标准化和镶嵌方法都得到提高。(5)书著:出现了总结建筑建造经验的木经和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6)园林兴盛。4.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1)总体布局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

14、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2) 建筑特点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与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联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3)设计方法句法:以情调动布局: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对比:方圆对比,高矮对比抛开室内环境作法:坛(平台),采用开放性建筑,直接和天发生关系。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1) 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

15、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绿化 2) 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人口到轴线的距离 3) 运用虚扩的手法,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语法:理性的象征数字的象征 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来体现大宇运行的现象 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几何图形的象征:天圆地方方位的象征: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色彩的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上檐:蓝瓦-天 中檐:黄瓦-地 下檐:绿瓦-万物明清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大街东侧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

16、染天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5.谈谈 考工记 “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考工记“英国

17、制度”记载主要内容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邑夫。”大意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是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殿,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营国制度”体现如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以宫为主体和中心区的规划结构,奠定了城市基本结构,体现王权尊严(2) 以井田制发展成为经纬道路(3) 以祖庙、社稷体现了伦理文化,明清的北京都城的营建基本遵循着考工记的“营国制度”。 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皇宫建筑布局起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制度下形成了中国古代众多都城的方格网式规划布局,如北魏、隋唐的长安、洛阳,元大都与清明的北京城。同时也对唐大明宫和北京故宫内的坛庙建筑的布局起了礼制的约束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