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古学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墓主考证田正标黎毓馨彭云陈元甫(浙江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310 014)龚蒸蒸蓦淇蒸 葬早辑择不禅沙w6rd3:Yinhs幼Mau咖eumownerfo比云角如面卫云um内容提要浙江绍 兴印山大墓以宏伟巨大的规模,独 一无 二的墓室形制和 结构,特殊的埋葬方式 等,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经多 方考证,确定印山大墓是越绝 书上明确记载的“木客大家”,是越国第一代国王允常的安葬之地。关键词印山大墓墓 主中图分类法K 87 1.3文献标识 码A地处绍兴县西南 十三公里的印山大墓科学发掘是近 十年来浙江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尽管大墓被盗严重,随葬物品
2、所剩无几,墓内更没有留下能确立墓 主的直接物证,但经考证,我们 确定印山大墓就是越绝书上明确记载的“木客大家”,是越国第一代国王允常的安葬之地。首先,印山大墓是 一座春秋晚期的越国王陵,和允常的卒年吻合。大墓封土以及墓坑、墓道填土内的包含物,时代最晚的是浙江地区春秋中晚期常见的器表拍印有米筛纹、大方格填线纹、重回字加叉纹的印纹硬陶片,以及内壁有细 密轮旋纹的直壁平底原始瓷盅式碗残片,绝对不见战国时期出现并流行的拍印米字纹和麻布纹的 印纹硬陶片。墓坑青膏泥填土中出土的一件青铜铎,它的形制与 安徽省青阳县龙岗春秋晚期墓所出的一件基本相同“,。而墓室内残留的随 葬物品,清楚地表明它们所处的时代为春秋
3、晚期,如龙首 形 勾状玉部件,与江苏苏州真山春秋晚期吴国大墓出土的玉勾形制一致2;长方形玉饰也可在江苏吴县春秋晚期的吴国玉器窖藏中找到相 似的实物3。玉镇、龙首形勾状玉部件以及青铜铎上的卷云纹,具有春秋晚期的纹饰特征,也与江苏吴县春秋晚 期吴国玉器窖藏中的玉器纹饰风格大体一致。墓内 出土遗物所反 映的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允常卒于公元前4 9 7年,已到了春秋末年。从印山大墓自身分析,它 完全是按王 陵的规格和制度来设计、营造并埋葬的。印山大墓巨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豪华的墓 室、严密的填筑等等,足可表明它是一座越国王 陵。王 陵凿山为藏,是一座带宽大长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撑(室)墓。大墓 营建于印
4、山之颠,地面 上堆筑有长径 7 2米、短径3 6米、中心 高 1 o米的巨大封土墩,所用 土方近两万方;墓坑口长达4 6米,由于建造过程中南壁发生坍塌,现存坑口最宽处已达1 9米,原先的设计宽度应在 1 4米左右,四壁陡直,不设台阶,墓坑深约1 4米;从封土顶部到 墓底,深达2 4米;墓道设于东 壁正中,全长达5 4米,与墓坑连接形成甲字形收稿日期19 9 9一09一03作者简介田正标(19 6 5年n月 生),男,江苏 淮安人,浙江省 文 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黎毓馨(1 9 6 6年7月 生),男,浙江上虞人,浙江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彭云(1 9 5 4年9月 生),女,山西 文水 人
5、,绍 兴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陈元甫(1 9 50年n月 生),男,浙江绍 兴人,浙 江省 文 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东南文化)20。年第3期总第131期的平面布 局。墓坑和墓道总 长超过010米,全是在自然的山岩中开凿出来的,所挖石方近一 万方。根据当时的生产工具等 生产力条件,要挖出如此巨大的墓坑、墓道,要把坚硬的山岩开凿得平整 如壁,可以想见当年造墓工程之巨、用工人数之多,是一项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工的伟大工程。印山大墓是目前所见江南同期墓葬中规模最大的。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仅次于 秦公一号大墓。与墓坑的规模相适应,墓室亦显得非常庞大。断面 呈等腰三角形的长条状墓室,内长达3 3.4米,
6、底宽近5米,室内面积达 1 60多平方米。现存室内高 度为4.7米,复原高 度5米左右。作为 葬具的独木棺长6.0 4、宽1.1 2米,系用一巨型圆木一剖 为二,再经夸J制而成,一半作棺,一半作盖,并内外裸漆,这样巨大的独木棺,以前尚没有发现过。墓室 均 用巨大的仿木构筑而成,呈 狭长条两面斜坡式,形制特殊,构筑豪华,现存结构基本完整。其构筑方法是独一无二的。墓室分前、中、后 三室。用以构筑墓底的杭木长6.7米,截面 长0.6-0.8米、0.4 5一0.6米,两边斜撑木长5.9米,截面宽0.6一0.8米。据测算,所用木材近50 0立方米。这些巨大的杭木,除外 侧 面未经加工而保存原木的弧形外,
7、其余三面均 加工得极其规整平直,构筑整齐合缝,室内壁面和 底面仿木拼接处,几乎看不到缝隙;杭木均 三面探 漆,墓室内某些部位至今漆面如镜,令人叹为观止。大墓的防腐保护措施显得十分严密 和科学。构筑墓室前,先用木炭铺底,整个墓坑底部铺垫的木炭厚达1.6 5米。墓室建于其上,墓室 建成后,在外侧包裹上大约14 0层的树皮,树皮外再填筑l米厚的木炭。最后,整个墓坑用结构细腻、密封性强、不易渗水的青膏泥填筑起来。墓坑上面的封土墩系分层版筑而成,夯 层 坚 实 清 晰、夯 面板结平整,极易剥剔,圆形夯窝 清 晰可 辨,足见其夯筑的讲究程度。据测 算,用 于填筑的木 炭 达140 0立方米,而青膏泥的用量
8、更为惊人,达5 70 0立方米。墓坑内全用木炭和青膏泥回填,为全国罕见。印山大墓的木结构墓室,虽 经历了两 千多年的风雨沧 桑和古代盗墓分子的大面积破坏,至今仍基本完好,除了它选用巨大的优质木材外,严密讲究的防腐填筑措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墓内出土的随葬 物品,虽是严重被盗后的残留,但在一定程度上 反 映了越王丧葬 时的用 玉 制度。出土的玉剑、玉链、玉镇,从另一个侧 面证明埋葬于印山的是 一位越王。大量 细 于芝麻的微型 玉管珠,要借助放大镜方可观察到它 们都穿有 孔,应该是越王身上华丽的服饰品。至今完好保存于印山四周的隆壕,更进一 步证明印山大墓是一座 王 陵。煌壕平面呈四角曲尺形
9、,每 面中间均有一段未挖通,象征进出陵园的通道。陵园东西宽265米,南北长320米,陛壕内陵园面积6 5 000平方米,陛壕总 长8 8 8米,宽 1 6一2 9米,深2.1一2.7米,四面通道 宽度达4 0一60米。这种陛壕设施在江南地区前所未见,它仅见于关中地区春秋战国时 期的先秦 王 陵中。据陕 西雍城考古队对凤翔的两次探掘,“探明1 o座陵园有规整的陛壕,3座 陵园的陛壕已发现线索,尚未全部搞清,但可以肯定每座 陵园均有 陛壕作为防御设施”。它表明王 陵四周设置陛壕是秦公陵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世代沿袭的定制。这种制 度也为后来的秦始皇 陵园所继承,只是始皇 陵接受了东方诸国在王 陵区内
10、构筑内外两重围墙的做法,将在原先的重煌变为重垣。但这种筑土为垣的做法与掘地为陛的做法,在 防御上的作用和 意 义应该是相同的。我 们认为,印山大墓 陛壕的布 局和设置,应该与雍城秦公陵园有一定的关系,应是受春秋时期秦国王 陵 制度的影响所致。印山大墓陛壕设施的存在,不但明确了越王 陵整体陵园布局和范围,而且充分展示了越国王 陵无比威严和 不 可侵犯的气势。印山越国王陵 独一无二的狭长条两 面斜坡状的木构墓室,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它与浙江地区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石室土墩墓墓室形制 相 似,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 用材的不同。墓内巨大的独木棺更富有越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关文献为我们确认印山大墓就是埋葬越王
11、允常的“木客大家”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越绝书和昊越春秋有 如下记载:“独山大家者,句践自治以为家。徙琅哪,家不成,去县九里”明“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欲徙葬琅哪,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漂风,飞沙石以射人,人莫能人。句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 去”“。据史籍记载,越王勾践于公之前47 3年灭吴后,为称霸中 国而迁都琅挪,不仅放弃了 自己“独山大家”的营造,而且还想徙葬其父允常到琅哪,勾践于公元前4 68年“徙都琅哪”7后,至四世孙越王黔 三十 三年(公元前3 79年)才“迁于 吴”。勾践以后的历代越王所葬之处,越绝书等文献上只字 未提,可见允常以后的历代越王并没有埋葬 于 绍兴,勾践自己
12、营造的“独山大家”也仅存其72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墓主考证名而已。越绝书上明确记载埋葬于 绍兴的越国先君先王有两位,一位是勾践之祖夫谭,另一位便是“拓土始大,称王”,的句践之父允常。“若耶大家者,句践所徙先君夫谭家也。去县二十 五 里”l l o。可以认为,迁葬夫谭的“若耶大家”应该是因葬 于若耶溪旁而得名。而 古之若耶溪,即今之上灶江。上灶江在绍兴城的东南方,印山在西南方,两者相距甚远。因此,印山越王 陵不可能是夫谭之陵。更何况在 上灶江附近的下灶村和大二房村圣人山上,确 实有越国的特大型土墩石室墓存在。这两处特大型石室土墩墓,分别 有学 者经调查考证后认为,很可能就是夫潭的“若耶大家”1 1
13、1,。这样看来,埋葬 于印山之巅的越王只有 可 能是允常了。而印山霸占王陵的地望又恰恰与越绝书、水经注 等文献所载的“木客大家”或“允常家”相符,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允常,有些书中又称元常,至迟在公元前5 10年已即位称王,“越之兴霸,自允常矣”l川。允常卒于公元之前49 7年。关于他的埋葬之处,越绝书中有如下记载:“木客大家者,句践父允常家也。初徙琅哪,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俘,故曰木 客。去 县 十 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 客”L,“,;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又说:“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欲徙葬琅哪”川。两书的记载明确表明,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大家”就在木
14、客山上。水经注 卷四十渐江水又明确记载了越王允常家在木客村。“浙江又经越王允常家北,家在木客村”,“,。可见,公元六世纪初,当哪道元为水经作注 时,木客村已有其名。据印山北侧里木栅村的老人回忆,很早以前木栅村就称为木客村,而印山即称为木客山。按照 水经注的记载,允常家距兰溪和兰亭应该较近。“浙江又 东与 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晶,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真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浙江又经越王允常家北,家在木客村,奢彦云:句践使工人伐荣循,欲以献昊,久不得归
15、,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此名也”l 6 。据赵永福水经注通检今释一书考证,兰溪便是今兰亭江,古兰亭遗址在今绍兴兰亭西郊的宋代天章寺旧址处L川,与今兰亭相 去亦不远。兰亭江和兰亭,距印山越王 陵约三公里。明万历十五年 刊本绍兴府志祠祀志记载:“山阴越王允常 墓在木客山”,同书山川志 又云:“木客山在府城西南二十 七里”。清 嘉 庆山阴县志 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木 客山在 县 西南二十七里”。以上记载表明,木 客山的称谓至少沿袭到了清嘉 庆年间,木客山在绍兴城的西南方,距城2 7里,正与印山在 绍兴城西南方,距城约 1 3公里相合。越绝书所说的“十五 里”,可 能是“二十五里”之误。两方志卷首
16、的分境图和山阴县境图上,还明确标出 了木客山的具体位置,从两图上 可以看出,木客山在绍兴府城(山阴县城)之西 南方,在亭山之南,兰诸山之东,陈音山之西,鹅鼻山之北。尽管由于古今地名 的变迁,图 中所标陈音山和鹅鼻山目前已无法确认,但亭山和兰诸山的称谓一直沿袭至今。其中亭山在县城西南约2公里 处,而兰清山就在印山 以西约3公里的历史名胜兰亭之后。印山正处于亭山之南,兰诸山之东,它与上述图中所标示的木客山的地理位置又是完全吻合的。这样,印山为吴越春秋所载的“木 客山”,印山大墓是越绝书记载的“木 客大家”,是春秋末年的越王允常陵寝,便毫无疑问了。【l 青阳县文物 管理所:(安 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
17、的发掘,(考古)19 98年第2期。2 l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 的发掘,(文物1 91巧年第2期。3 昊 县文物管 理委员 会:(江苏昊 县春秋吴国 玉器窖 藏,(文物)19a a年第一l期。协 韩伟:(凤翔秦公陵 园钻探与试掘 简报,(文物)19 83年第7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文物)1 98 7年第5期;陕西省考古 研究所、临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秦东陵第二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考古与文物)19 90年第4期。5 10 13(越绝 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6(吴越春秋卷第十勾践伐吴外传)。7 今本(竹 书纪年)周贞 定王之年条,“元年癸
18、酉,于越徙都琅部”。8(史记)卷四十 一(越王句践世家索 隐引古本(竹书纪年。今 本(竹书纪年)周 安王二十三年条,“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9(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正文引(舆地志。川方杰:(越国文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 8年。1 2(昊越春秋)卷第六(越王无余外传)。l 41(吴越春秋)卷第十句践伐吴外传。15 16(水经注)卷四+(渐江水)。1 71沈衣食:(兰亭故址考),浙 江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特刊,科学出版社199 3年。MainContents.Arehaeololyg(6)porspeetofrtheGoldenAgeoChfineseAcrha
19、eolo盯Reodteh八e/叨e胡elart动。00theOr艺910ofChienseei二葱犯tio。”ZHNAGZ hong一pei(8)TerndsandProspeet肠rtheAerhaeologielastudie,oftheo l dstoneAgeine hin a H O U Ya一mei(11)studytheBu行alPotte叮unear thedo t rmtheeemetei resinSongzeinAnnalistieStyle ZHA OHui(2 5)Exeav ationinLiangehengTownRizha oCityShandongpo rvi
20、neeandh teAcadem i cVah ie G A OGua ng一e rn(3 3)Ac rhaeologie alDiseo veiresandStudiesf ortheMateira lofHumanBui ralCustominRemoe tAnitquiy tinSani xaAe ra”.”“.“”“”Y ANGHua(4 5)h TeCity:theControl ledpo rblemoftheNat ura lResouc resintheXia一S hangpei rod.L IUL iCHE NXing一can(6 1)h TeGradeprob lemof肠
21、吧eGa rveMou ndintheN ing一z henAreaIUChun一hua(7 0)TextualResearehf ortheGrv ae一owneroftheYinshanMa usoleuminS haoxinCityZ he jiangProvinee.”TIA NZheng一bia oL lYu一xinPengYunCHENYuan一f u(7 3)AnalysisofeutT imeabou ttheChuKingMausoleumoftheWesten rHanDynastyinSh i21S hanXuZ houCity“”“GE NGiJan一u Jn.Hist
22、oy r(7 a)YANeTing一11,“Aramou,omeialinKaiun”andHisWok rsI JUHa n一zho ng又a Z)Di价ren tiationandAn曰ysi,aboutthe肠”记以uoQiuwa,“c eneral一ynottheWho leBo ok”F E NGKun一wu(8 5)AnalysetheEneou nterofEntei rngLuoyangofL UJiandHisDeath A N GYong一ping(s a)仆eF is rtExplorationonJieYouPi tncessandxiyu(西域)ofHanDynasty.YAOiJn一zhouL lYan一hua50曰the a stCu一ture2 0 0 0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