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09-10-20作者简介:杨剑,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分析和地图制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601074)资助。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杨 剑1 蒲英霞1 秦贤宏2,3 何一鸣1(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3.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地区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系数、人口重心和偏移增长法,对浙江省 69 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 1985-20
2、07年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浙江省人口密度分布具有/点)带)区0结构特征,即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高值点,通过杭甬高速和甬台温高速将各高值点连接成带,其他地区则形成人口密度低值区;浙江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呈现高高集聚,在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呈现低低集聚;浙江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并且人口不均衡系数不断增大;浙江省人口偏移增长在三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浙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总偏移量为正,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基本稳定、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为负,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偏移。关键词 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浙江省中图分类号 P
3、285 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09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8 人口分布一般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它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地区人口增长快,但同时也加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另一些地区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却又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2,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因此,从不同尺度上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和演变趋势,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各级政府制定人
4、口布局优化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多基于省市单元,大多考察东、中、西三大区域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差异,而省域内部的人口分布研究则相对较少。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较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社会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成功实现了从一个人口净流出省份向人口净流入省份的巨大转变 3,表现出我国新体制下人口发展的先行趋势。浙江境内东北部为环杭州湾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属城市密集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属丘陵地区,对外贸易和民营经济发达;西南和中
5、部地区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这三大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异特征。因此,本文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来研究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不均衡系数、人口重心和偏移增长等方法来分析人口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浙江省区域经济、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处理浙江省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安徽和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根据 2008 年5浙江统计年鉴6,浙江省现辖 11 个地级市、22 个县级市、35 个县、1 个自治县。其中,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和宁波等 5 地市
6、及所辖区县属于环杭州湾地区;台州、温州 2 地市及所辖区县属于浙东南沿海地区;金华、丽水和衢州 3 地市及所辖区县属于浙中及西南内陆地区。#95#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年 第 20 卷 第 3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0 No.3 2010本文采用的人口统计口径是常住人口,数据全部来自5浙江统计年鉴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8)和5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由于浙江省行政区划在 1985-2007 年间不断进行了调整,存在跨县并乡、撤地建市以及跨江并县等现象,为便于纵向对
7、比研究,本文统一采用 2007 年浙江省行政区划,并对其它年份行政区划进行了相应调整。2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2.1 人口密度分布图浙江省土地面积 104 114 km2,2007 年末总人口为 4659131 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540 人/km2。从图 1 可以看出:浙江省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具有点)带)区状结构特征,杭州市区、绍兴市区、宁波市区、温岭市、乐清市、温州市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点0,前三个高值点被杭甬高速相连,形成浙东北环杭州湾人口密度高值带,后三个高值点被甬台温高速相连,形成浙东南沿海人口密度高值带,而广大的浙中及浙西南地区的区域人口密度多低于 500 人/km2,形成一
8、个人口密度低值区,几乎占到全省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地区都是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因而人口密度较大;浙中及西南内陆地区为山地和丘陵地段,经济条件差,人口承载力相对较低。此外,奉化、宁海、三门等部分沿海县市由于远离大中城市,受其/辐射0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密度也较低。2.2 空间自相关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本文又引进空间自相关方法5-8来进行分析。先假设 2007 年浙江省69 个研究单元的属性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取显著性水平 A=0105,在此水平下对原假设进行检验的临界值 图 1 江省人口密度分布图Fig.1
9、 Distribution map of population densityZ0105=1196。若计算出来的 Z值小于 1196,则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反之,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经计算,2007 年浙江省各个地区人口密度的Moran.s I系数为0113,Z 值为 8138,大于检测值,说明浙江省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即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县多与周围其他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县在空间上集聚;而人口密度较低的区县多与周围其他人口密度较低的区县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浙江省人口密度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图 2 清楚地显示了浙江省内部人口
10、密度的空间集聚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具体是:(1)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存在高高集聚,这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影响。浙东北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为平原区和丘陵区,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抚养能力大,陆运和海运都比较发达,有利于各地区进行对外贸易。2007 年,杭州市区、温州市区和台州市区的GDP 分别为 3 257188、91613 和 633165 亿元,人均GDP 分别为78 157、64 774和 41 997元,远远超过浙江省人均GDP(39 974174元)。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这些城市对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大的辐射作用,形成人口的空间集聚。(2)浙中及西南
11、内陆地区和部分沿海城市存在低低集聚,这主要由于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属于山地和丘陵区,经济比较落后,对人口吸引力较小,加之行政区划的原因,造成人口密度低,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康市(534113人/km2)尚低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最低地区为景宁县,人口密度仅为87103 人/km2;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和三门县虽然位于沿海地区,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距较远,受其辐射作用小,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吸纳能力小,人口密度也相对较低。图2 浙江省人口密度空间关联图Fig.2 Spatial association map of population density#96#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年第 3
12、 期(3)义乌市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周围各地区,从而与周围地区形成高低集聚。改革开放以来,义乌顺应改革大潮,较早引入市场机制,由一个穷县一跃而成为浙江省经济强市,人口也得到较快增长。1978 年,义乌 GDP 总量为 1128 亿元,位居全省第 36 位,年末总人口为 54192万人。1988 年,义乌撤县建市,GDP 总量上升到 10199亿元,人口增至 61151 万人。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义乌市内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开始出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2007 年底,义乌市GDP 总量为422111 亿元,人均 GDP 为 59 326 元,人口增至 71163 万人,人口密度为 6
13、48124 人/km2。(4)位于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中间过渡地带的地区呈现出低高集聚。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嘉县为524127 人/km2,最低的泰顺县为200 人/km2。这是由于发展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遵从梯度推移理论,即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从门户大城市开始向外围推移,一波一波向外扩展,而这些地区处于过渡地带,从而形成低高集聚区域。3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演变趋势3.1 不均衡指数变化分析考察人口分布在某个地域上是否均衡和集中,可以采用不均衡指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9:U=Eni=122(xi-yi)2n(
14、1)式中,U 表示不均衡指数,n 表示城市数目,x 表示某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y 表示某地区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U值越小,人口分布越均衡;反之,越不均衡。表 1 浙江省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1985-2007)Tab.1 Unbalanced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in Zhejiang Province,1985-2007年份 Year198519962007U0.790.820.87 资料来源:5 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5 浙江统计年鉴6(2008 年),经过整理与计算得到。表 1 显示,从 1985、1996 和 20
15、07 年的不均衡指数大小来看,浙江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分布状态十分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进而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强,尤其是 1992 年/邓小平南巡0讲话之后,浙江省/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0的政策机制,迅速发展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趋势得到加强。3.2 人口重心移动分析人口重心是指以研究区中各城市人口数量为权重而求取的空间质心。通过研究人口重心偏移情况来分析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 10。其计算公式如下:x=Eni=1pixiEni=1pi,y=Eni=1piyiEni=1pi(2)式
16、中,x 和y 表示研究区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pi、xi、yi分别表示研究区中各个城市的人口数及其人口分布重心的坐标。从图 3 可以看出,浙江省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北部,这主要由于受浙东北杭州湾地区的影响,尤其是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区,人口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浙江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其次是宁波市区,人口仅次于杭州市区。这两大/拉力0,使人口重心整体偏向东北部。而浙东南沿海地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专业市场+家庭工场0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形成一系列发达的产业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不断吸引外来人口向这边迁移,使人口得到快速增长。1985-2007 年间,浙东南沿海地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和乐清市这几个
17、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率分别为 1147%、0181%和 1108%,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23151%、19162%、20150%,而杭州市区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1129%和19107%,这说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省会城市杭州,尤其是温州市区,人口增长也高于杭州市区 0118 个百分点,这22 年中,浙江省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偏移。图 3 浙江省人口重心变化轨迹Fig.3 Trajectory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change in Zhejiang Province#97#杨 剑等: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3.3 人口偏移增长分析区域内部人口空
18、间格局的演化可以采用偏移)分享法(Shif-t Share Analysis)进行分析。按照偏移)分享法,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可以分解为/分享0和/偏移0两部分,分享增长是指当某一地区以整个区域人口增长率增长时所获得的增长量。偏移增长是指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对分享增长量的偏差数额,其值为正,说明该区域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相对平均水平而言,人口向该地区集聚;其值为负,则说明该区域人口增长速度较慢,相对平均水平而言,人口从该地区向外扩散。具体模型如下:SHIFTij=ABSGRij-SHAREij=POPij(ti)-(Eni=1POPij(t1)Eni=1POPij(t0)POPij(t0
19、)(3)INTERSHIFTi=Enj=1SHIFTij(4)式中:ABSGRij、SHAREij和SHIFTij分别为某地区在(t0,t1)时段中的绝对增长量、分享增长量和偏移增长量,INTERSHIFTi为子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量,i 表示三大区域,j 表示三大区域中的子区域,n 为研究区中地区的数目,m 为研究区中子区域的数目。由表 2 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浙江省各地区总偏移增长趋势不同。三大区域之间人口总偏移增长量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口流动在加大。其中,浙东南沿海地区偏移增长为显著的正值,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人口偏移增长则为显著的负值,浙东北环杭州表 2
20、浙江省人口偏移增长情况(万人)Tab.2 Growth shift of popul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1985-19961996-2007浙江省人口增长总量 370.50259.23(占起始年总量比重)9.195.89三大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量15.2023.71其中: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0.27-8.83(占起始年总量)-0.01-0.39浙东南沿海地区15.2023.71(占起始年总量)1.361.92浙中及浙西南地区-14.93-14.88(占起始年总量)-1.74-1.61正偏移量较大的行政单元杭州市区11.5441.46宁波市区3.9318.35绍兴市
21、区3.7731.98温州市区1.5921.34 资料来源:5 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5 浙江统计年鉴6(2008 年),经过整理与计算得到。湾地区人口偏移增长虽然为负值,但由于该地区人口本来就多,1985-1996年间人口偏移增长量占起始年总量仅仅为-0101,而在 1996-2007 年间占起始年总量的-0139,可以认为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人口偏移增长较为稳定。对于杭州市区、宁波市区、绍兴市区和温州市区这四个正偏移量较大的行政单元来说,作为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市区,人口偏移增长为正值,而且在 1996-2007 年间,增长非常显著;宁波市区在1985-1996 年间人口偏移增长位于第二位,
22、但在1996-2007 年间却排到第四位;绍兴市区和温州市区在1985-1996 年间人口偏移增长很低,但 1996 年之后,增长较为显著。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浙东南沿海地区对外来人口吸引力逐渐大于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人口重心逐年往东南沿海方向偏移。4 结 论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浙江省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点)带)区0结构特征,即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高值区(点),通过杭甬高速和甬台温高速将各高值区连接(带),并且沿着交通设施好的地区向外围扩展(区),逐层递减。(2)浙江省人口分布遵循地理学
23、第一定律,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存在显著的高高集聚,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为显著低低集聚;宁波市区和义乌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使得人口不断向这两个地区集聚,从而与周围地区形成高低集聚,而对于那些处于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过渡地带的地区由于受经济发达地区辐射较小,因此与周围形成低高集聚。(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地区外来人口的流入。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来人口吸引大,而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小,使浙江省人口出现严重不均衡状态,
24、且正在加剧。(4)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浙江省人口流动不断加大,三大区域之间人口总偏移增长量处于上升趋势,其中,浙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总偏移增长量为正,而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偏移增长量相对稳定,浙中和西南内陆人口总偏移增长量为负,这使得人口重心逐年向东南沿海地区偏移。(5)对于四个人口偏移增长量显著为正的行政单元来说,后一时期总体比第一时期的偏移量要大很多。杭州市区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偏移增长量一直位于首位。而温州市区虽然在前一时期偏移增长较小,但在后一时期,利用#98#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年第 3 期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不断吸引外来人口迁入,使人口偏移增长量迅猛上升。这
25、22 年期间,温州市区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方面都已经超过杭州市区,这也更进一步说明浙东南沿海地区将会主要成为浙江省经济和人口主要的/拉力0城市。人口分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很多,对研究区尺度大小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最终研究结果。此外,本文以 2007 年行政区划为标准,对以前年份的行政区划做了相应调整,这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编辑:于 杰)参考文献(References)1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96-197.Hu Huanyong,Zhang Shanyu.Zhong Guo Ren Kou DiLi
26、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84.196-197.2 段学军,王书国,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J.地理科学,2008,28(2):139-144.Duan Xuejun,Wang Shuguo,Chen Wen.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ShiftChangiiang in Changjiang Rdiver Dela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8,28(2):139-144.3 王涤,周少雄,彭伟
27、斌.试论浙江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J.浙江社会科学,2004,3:115-120.Wang Di,Zhou Shaoxiong,Peng Weibin.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Effects of Migrantin Zhejiang and its Influe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J.ZhejiangSocial Science,2004,3:115-120.4史晋川,钱陈等.空间转型: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0-26.Shi Jinchuan,Qian Chen,et al
28、M.SpaceTransformation:Zhejiang Urbanization.Zhejiang:Zhe Jiang UniversityPress,2008.20-29.5 马荣华,蒲英霞,马晓冬.GIS 空间关联模式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11.Ma Ronghua,Pu Yingxia,Ma Xiaodong M.Mining Spat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from GIS Database,Beijing:SciencePress,2007.101-111.6Getis A,J K Ord.The Analysis of Spa
29、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Statistics 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06.7Anselin L,D A Griffith.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AnalysisJ1Paper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98,65:11-34.8Arbia G.Spatial Data Configuration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Econ
30、omic and Related ProblemsM.Dordrecht:Kluwer,1989.127-128.9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0-274.Zhang Shanyu.Ren Kou Di Li Xue Gai Lun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6.270-274.10 秦贤宏,段学军,李惠,等.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J.经济地理,2008,28(5):779-783.Qin Xianhong,Duan Xuejun,Li Hui,et al.The
31、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sEducation Quality and Its Evolution and Affe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in China J.Economic Geography,2008,28(5):779-78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Spatio-Temporal Dynamics in Zhejiang ProvinceYANG Jian1 PU Ying-xia1 QIN X
32、ian-hong2,3 HE Yi-ming1(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ography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2.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AS,Nanjing Jiangsu 210008,China;3.Jiangsu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Nanjing Jiangsu 210003,China)Abstract Economy is the engine
33、of population growth.With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s economy and its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amountof Zhejiang population is growing rapidly,and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cities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34、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Zhejiang population,we us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Unbalanced Coefficient,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and Shif-t Shar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69 cities(counties)between 1985 and 2007.The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The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inZhejiang presents
35、/Poin-t Bands-Region0 structure that considersregions athig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shigh value points,links these high value pointsto bands by Hang-Yong andYong-Ta-i Wen expressways,and sees the other regions as low value regions.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isplays space correlation,and pre
36、sents/High-highConcentration0 aroundHangzhou Bay regionof Northeast Zhejiang and Southeast Zhejiang Coastal Area.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muchmore imbalanced andUnbalanced Coefficient increases gradually.Population deviation growth among three regions has obvious differences,such as the total o
37、ffset in Southeast Zhejiang Coastal Area being positive,basically stable in Hangzhou Bay region of Northeast Zhejiang andnegative in the last region,and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moving to the south of Zhejiang gradually.Key word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spatial pattern;evolution;Zhejiang province#99#杨 剑等: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