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化和吸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说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能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
2、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学情分析(说学生)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
3、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四、教学策略(说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可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
4、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六)、练习巩固五、教学过程(说流程)(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教师指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
5、组成,学生通过看图,找出哪些是消化道,哪些是消化腺。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提问学生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针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
6、在这里应适当的给予提示:1. 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2. 如何收集唾液。3. 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有些小组配备了水浴锅,有些小组没有,这样让小组根据配备材料的情况想办法克服没有水浴锅的困难)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于的
7、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A试管未变蓝,说明A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为了麦芽糖。B试管变蓝了,说明B试管中的淀粉未分解为麦芽糖。C试管变为棕色,馒头块变蓝。(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为了理性的认识。(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
8、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同时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六)、练习巩固通过习题巩固知识。附:【达标反馈】1.口腔内的唾液里含有的消化酶是( )A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麦芽糖酶 D各种消化酶2.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好处是( )A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B可将食物彻底分解C减少胃肠负担 D可品味食物3.人体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A胃肠蠕动明显减慢 B体内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9、C所吃的食物未被充分消化 D体温过高使消化酶活性受阻4(选作题)甲、乙两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实验设计如图。(1)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推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2)你认为 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理由是 ;(3)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内的液体 ,因为 ;2号试管内的液体 ,因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对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