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6368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

2、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

3、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

4、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

5、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LOGO绘图 (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 (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 (3)了解用控

6、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简单编程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复习范围一、教学理论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2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4个能力)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

7、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带*号为选学模块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 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 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 汉字输入。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

8、画 (1) 绘图工具的使用。(2) 图形的制作。(3) 图形的着色。(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简单编程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

9、务要考虑哪些因素?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

10、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为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2)

11、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

12、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

13、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

14、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答案要点:(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2)存储

15、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

16、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6)交互性: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

17、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

18、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

19、、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1)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在线的家长会;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20、请你设想一下,如

20、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理解自答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

21、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理解后简答即可(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a)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b)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c)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

22、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情境资源共享、问提呈现工具、资源操作展示、信息加工工具、自我、评测工具、信息技术应用、个案情境、提出问提、思考探索、意义建构、自我评价、课程教学过程(2)基于网络的研究

23、性学习模式主题/目标、网站、资源、课件、资源、素材、资源、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调查、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形成/展示作品、意义建构、评价作品、创作作品、(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网页1、网页2、网页3、协作成员的活动、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成员1、网页评比、成员2(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专题学习网页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学习成果展示网上评议讨论发表意见和讨论区域作品展示和自我介绍(信息技术学科中

24、的研究性学习问题)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

25、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与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选题策略:(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

26、联系。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评价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评价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

27、神。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导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答案:24题的一部分。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34、网络是把

28、“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答案要点:(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理论)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理解后简答即可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

29、、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30、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

31、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

32、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

33、提高教学效率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

34、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35、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

36、,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37、的过程?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

38、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

39、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

40、些变化?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41、。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

42、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

43、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第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第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

44、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 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

45、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每个人都是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理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有不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

46、、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不同学生的智力展示、开展专题性作业)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 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学生参与建构

47、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答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理解、反思,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的是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为以下六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规章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