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单选)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单选、简答)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单选)党
2、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选)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社会的特点是低水平 、 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单选)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论述)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是:(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 建设
3、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多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1) 国家发展战略的方针。(2) 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3) 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简答)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 把增强自主创新
4、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多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单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单选)转变
5、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单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的主线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多选)“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论述)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2)“三个转变”是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支向依靠第
6、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过去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单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多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多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 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简答)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1)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 坚持城乡协调以展。(4) 实
7、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单选)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主。(单选)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单选)发展国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农业。(单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是:三农问题。(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多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1) 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2) 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
8、富的原料;(3) 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4)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简答)简述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3)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多选)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中心环节,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村容整洁是展示农村新貌的窗口,管理民主是政治保证。(论述)试述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9、道路的必要性。(1) 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2)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 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4) 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5) 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多选)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曾提出过重大决策,这主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单选)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针对区域发展问题,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单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关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共同发展。(单选)西部大开发
10、战略的提出,直接依据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简答)简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 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1、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单选)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流动过程。(多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的关系、资源的关系、环境的关系。(多选、简答)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措施必须:(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 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 尽快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简答)如何做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 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