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6276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 发病机制 诊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前多称为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 aRD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作为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重度的 aLI即 aRDS1。 aRDS晚期多诱发或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凶险,预后恶劣,病死率高达5060。现就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若干进展做一简述。1发病机制aRDS的发病机理仍不甚清楚。某些因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导致 aLI,如高浓度氧等有害气体的吸入

2、,首先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误吸时, pH2的胃内容物对 aCM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损伤;同时食物残渣和胃液本身还可堵塞和污染呼吸道,影响通气功能。弥漫性肺炎引起的急性呼衰,是否应归入 aRDS,尚有争论。现倾向于只要血气等有关生理指标达到标准,仍应考虑为 aRDS。在 aRDS的发病中,更多的情况是原发疾患和诱因是远离肺脏的,却导致了 aLI。这一发病环节尚有许多关键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现仅就若干热点问题做一介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 aRDS在 aRDS的发病中,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导致多种炎症细胞的激活和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机体的损伤。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可再激活炎症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

3、泌”的方式,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使机体的损伤信号进一步放大和加强。以白介素1为例,单核巨噬细胞,多核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释放的 iL1,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递次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和 iL8,形成炎症瀑布。一方面这些介质可致 vEC收缩,细胞间裂隙形成;另一方面 iL8等又可使 vEC大量表达粘附分子,吸引中性粒细胞与 vEC粘附,并通过细胞间裂隙向组织内浸润,进而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介质,导致机体损伤。因此,目前认为 aRDS发病的关键是致病因子激活了细胞和体液因素,导致了体内过度或失控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是全身性的,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aRDS

4、只不过是这种全身炎症反应的一部分,故将 aRDS视为 sIRS在肺部的表现。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的生理反应,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损伤的修复。在 aRDS、 sIRS时炎症为何失去控制?可能与炎症介质产生异常、代谢改变,以及机体的反应不当等因素有关,尚需深入研究。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与 aRDS晚近发现,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的 sIRS的同时,也发生了代偿性抗炎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介质,有助于防止或减轻 sIRS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但若该反应过度,则成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其后果包括两个方面:使细胞因子由保护性作用转为损伤性作用,炎症过程失控,局部组织及远隔脏器均遭损伤,形成

5、包括 aLI、 aRDS在内的 mODS。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抑,从而引发脓毒症,进一步诱发或加重 aLI、 aRDS或 mODS。当然,如果内源性抗炎介质相对或绝对不足,则不能限制 sIRS的发展,对机体仍然不利。如何使抗炎反应适度,保持体内 sIRS cARS的动态平衡,亦需深入研究。肺巨噬细胞在 aLI中的始动作用八十年代,多强调中性粒细胞在 aRDS发病中的作用,但临床发现,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时仍可发生 aRDS。还发现某些致病因子不通过中性粒细胞,即可直接导致 aLI。而巨噬细胞在 aRDS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倍受重视。已发现 aRDS发病624h,肺巨噬细胞数量即迅速增加,且持续

6、时间长。肺巨噬细胞亦来自骨髓的单核细胞,是肺的正常细胞成分,分为4型:肺泡巨噬细胞,其数量为肺泡常驻细胞的80;肺间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肺血管内巨噬细胞,近几年已先后在犬、猪、羊以及人类发现。有人估计人类的 pIM数量上可能超过 aM,因而在肺的防御、免疫以及 aRDS等发病中的作用更引人注意。有人认为,内毒素等刺激因子作用于机体,首先激活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前炎症细胞因子,包括 tNF, iL1、6、8和 pAF等。这些前炎症细胞因子进而作用于 pMN、 vEC等效应细胞,产生 aLI。因此,肺巨噬细胞在 aLI的始动环节可能有重要作用。此外,肺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因不能被血清灭活,

7、而在肺内不断蓄积,可能是 aLI病情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1. 4“二次打击”与 aRDS发病近年来发现,机体在受到创伤、烧伤和大手术等“第一次打击”后,如并发脓毒症或不恰当复苏,此时因机体已被“第一次打击”“致敏”,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损伤2。 mileski等的实验表明,兔失血性休克后,如到前炎症阶段方使其复苏,此时再以脂多糖输注,兔对 lPS作用的敏感性大为增加。“二次打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临床 aRDS患者,不但要尽快除去原发损伤的打击,还要尽可能避免导致“二次打击”的诱因,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炎症介质的诱导性释放与 aRDS发病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在受到 lPS等的刺激后

8、,可使有关酶和细胞因子的基因激活,从而表达和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造成机体损伤。现已明确,环氧合酶、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磷脂酶分别有两型,结构型在生理情况下即有少量表达,为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所必需;诱导型则相反,静息细胞没有或很少表达,而一旦受到前炎症细胞因子等的刺激,表达急剧增加,成为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的主要来源。研究还发现, iL1、6、8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也存在诱导性释放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这种诱导性释放的机理,并进行调控,对于阻断 aRDS时失控性炎症反应,可能有重要意义。肺脏在 sIRS中的易感性肺脏是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首当其冲地受到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及介质的损伤。肺巨噬细胞不

9、但释放一系列损伤性炎症介质,更重要的还是肺局部趋化因子的主要来源,可招致中性粒细胞等在肺内聚集,造成损伤。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 vEC在局部的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在 sIRS中,肺脏是首位受累的靶器官。众多炎症细胞及因子对肺脏作用的结果,是 aCM通透性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和肺内分流增加,以及肺泡群萎陷。在病理上则表现为肺泡上皮及肺 vEC的不同程度损伤,间质及肺泡出血,水肿,透明膜形成,中性粒细胞肺内浸润,肺血管血栓形成,微肺不张及代偿性肺气肿等,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或窘迫,以及顽固性低氧血症。2诊断自1967年 aRDS命名以来,国外学者曾先后提出若干个诊断

10、标准,国内亦先后于1982年和1988年提出两个诊断标准。这些标准或宽或严,不尽一致,既不利于临床研究资料的对比和交流,也不利于治疗方法的客观评价。仅就 aRDS年发病率而言,美国为7510万,英国则为10万,相差16倍以上。因此,美欧胸科及急症医学专家于1992年召开会议,提出了新的 aRDS、 aLI诊断标准1,3。这一标准目前已在欧美广泛应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4。我国自1995年全国呼吸衰竭学术研讨会以来,多次就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酝酿、交流,特别是最近在全国 aRDS及急性呼衰学术会议上,又对此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不少学者建议,在注意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美

11、欧1992年的标准加以适当的修改,提出我国新的 aRDS诊断标准:有相应的原发病或诱因,出现呼吸困难或窘迫;急性起病;氧合障碍,即不论 pEEP水平的高低, paO2 fiO2。若 paO2 fiO240kPa,则考虑 aLI诊断; x线后前位胸片示双肺肺纹增多,边缘模糊,斑片状或大片密度增高影等间质性和肺泡性病变;肺动脉楔嵌压,或无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证据。这一标准的特点有:较美欧1992年标准增加了原发病或诱因的限制,因而更具准确性。 moss1995年经236例前瞻性研究发现,上述新标准必须用于有高危诊断的患者,才有准确性5。 garber等1996年分析了83篇临床研究文献,发现最常

12、引起 aRDS的原发病或诱因是:脓血症,多发伤,大量输液,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重症肺炎和淹溺。 aLI和 aRDS诊断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不但体现了从 aLI到 aRDS是一个从轻到重的连续病理过程,而且避免了因标准过松,而把非 aRDS误诊为 aRDS。氧合指数较动脉氧分压更能反映吸氧时呼吸功能的障碍,而且与肺内分流量有良好的相关性,计算简便。排除 pEEP水平作为诊断条件。因 pEEP的提高,与氧合的改善并不相关;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还受到医患本身及医疗资源因素等影响。不强调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测定,直接从临床角度即可将 aRDS与左心衰肺水肿相鉴别,既避免了患者有创检查的痛苦,又减少

13、了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应强调严密监测有常见 aRDS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发病的2448h内,多主张收进 iCU重点监护。动态监测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仍是较早发现 aRDS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 aRDS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一些新的实验室指标6,如 c5b9, aCM通透性的测定,呼气乙烷等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因子相关抗原和乳酸脱氢酶3等,但在用于临床 aRDS的早期诊断和预报之前,尚需解决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问题。尽管如此,由于 aRDS多发生于既往体健者,在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对于 aRDS的尽早发现,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至于众多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由于测定方法

14、未趋一致,正常值难以界定,还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aRDS的预后很差,但存活者的静息肺功能可恢复正常。影响 aRDS预后的因素有:原发病的影响:脓毒症,持续低血压和骨髓移植等并发的 aRDS预后差;脂肪栓塞和心肺短路引起的 aRDS预后较好。对治疗的反应:适当的通气支持后, paO2升高快,幅度大者,预后较好。肺外器官衰竭的数目或速度,对 aRDS预后的影响。 knaus报道,任何三个脏器功能衰竭持续1周,病死率高达98。关于肾功能和酸碱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有人发现, aRDS患者机械通气后,如果血 pH、 hCO3和尿素氮基本正常者,病死率40;若 pH,血清 hCO320mmol l,血尿素

15、氮23mmol l,病死率增加1倍。3预防和治疗预防强调积极防治感染。严重感染是 aRDS的首位高危因素,也是其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aRDS患者常并发院内感染,部位多在肺脏和腹腔,比较隐匿,加之原发病和 aRDS本身病情的影响,生前做出诊断的很少。因此,应仔细查找感染灶,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留置导管,防止褥疮。呼吸机及吸痰管道应定期消毒。一旦发现临床感染征象,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必要时可预防性口服或口咽部局部应用非吸收性抗生素。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吸入和过量输血,尤其是库存已久的血。尽快纠正休克,使骨折复位、固定。防止误吸。大手术后和产科病人,有发生 aRDS可能,应注意监测。治疗尚无特效

16、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根据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或支持性治疗措施。原发病的治疗尽早除去导致 aRDS的原发病或诱因,当是 aRDS治疗的首要措施。特别强调感染的控制,休克的纠正,骨折的复位和伤口的清创等,详见预防部分。通气治疗是纠正缺氧的主要措施。鼻塞和面罩吸氧多难奏效。当 fiO2, 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90时,应予机械通气。 pEEP是常用的模式。 pEEP能扩张萎陷的肺泡,纠正 v q比值失调,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顺应性,有利于氧通过呼吸膜弥散。因此, pEEP能有效提高 paO2,改善动脉氧合,降低 fiO2。目前治疗 aRDS的呼吸模式几乎都与 pEEP联用,以改善通气

17、效果。但 pEEP本身不能防治 aRDS,只是作为一种支持手段,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为综合治疗赢得机会。使用 pEEP必须注意:一般从开始,以后酌情增加,但最高不应超过。峰吸气压不应太高,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及心功能,并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如 paO2达到, saO290, fiO2,且稳定12h以上者,可逐步降低 pEEP至停用。近年来提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和液体通气。前者是基于高气道压的危害,采取低于常规潮气量的小潮气量通气,允许一定的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因而可防止气压伤,避免肺损伤加重。但因酸中毒扩张脑血管,清醒患者多难耐受。目前以稍低的潮气量为临床所接受。液体通气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机

18、械通气的治疗手段。向气管内滴入全氟碳液,使之完全或部分代替空气进行呼吸。其机理可能是, pFC有较高的携氧和二氧化碳能力,是较理想的肺内气体交换媒介,而且能降低表现能力,改善 v q比值。晚近的临床实验表明,治疗后患者的平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下降,肺顺应性上升,存活率改善。改善气体交换的其它措施还有控制性辅助通气,反比通气,体外膜肺,静脉内气体交换等,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评价。加强液体管理,维持组织氧合液体管理是 aRDS治疗的重要环节。对于急性期患者,应保持较低的血管内容量,予以液体负平衡。故应控制补液量,以免肺循环流体静压增加。此期胶体液不宜使用,以免其通过渗透性增加的 aCM,在肺泡和间

19、质积聚,加重肺水肿。但肺循环灌注压过低,又会影响心输出量,不利于组织氧合。一般认为,理想的补液量应使 pCWP维持在之间,有人提出应以末梢器官灌注的好坏为指标,来评估补液量。在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可酌用利尿剂以减轻肺水肿。为了更好地对 aRDS患者实施液体管理,必要时可放置 swan ganz导管,动态监测 pCWP。药物治疗,调控全身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病情针对 aRDS主要发病环节,进行药物治疗,以调控全身炎症反应,防止或减轻肺等脏器损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布洛芬及其它新型非固醇类抗炎药, n乙酰半胱氨酸等抗氧化剂和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针对炎症细胞及其介质和其些致病因子的免疫疗法

20、,如抗内毒素单抗, iL1受体拮抗剂, tNF及其受体拮抗剂等,其它还有己酮可可碱等,均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我们曾在大量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山莨菪碱治疗 aRDS患者,1020mg,每6h静脉滴注1次,收到较好疗效。可能与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 v q比值,以及保护溶酶体膜,减少其酶对组织的损伤等作用有关。宜尽早应用,病情改善后即应减量或停用,以免进一步扩张血管,加重 v q比值失调。近年来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 aRDS,已有成功的报道。 nO吸入可选择性地扩张有通气区域的肺血管,从而改善 v q比值,提高 paO2。 nO进入血循环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失活,因而对体循环没有影响。低于2

21、0ppm的 nO吸入是安全的,但长期吸入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最终疗效等均尚待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在多种 aRDS动物模型和新生儿 rDS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近年有人尝试用于 aRDS治疗。用天然提取物,人工合成品或牛、猪的 pS滴入气道,或制成气溶胶应用,能短期改善肺顺应性,提高 paO2。尚存在过敏反应,来源困难及应用不便等难题。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广泛的抗炎症,抗休克,抗毒素及减少毛细血管渗出等药理作用,早就应用于 aRDS治疗。但近年有人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照实验表明,皮质激素既不能预防,也不能治愈 aRDS,反倒显着增加感染的发生率,14天的病死率也较安慰剂对照组高。但对脂肪栓塞综

22、合征患者,仍主张应用激素治疗,对误吸、呼吸道烧伤和有毒气体吸入、脓毒性休克以及急性胰腺炎并发的 aRDS,亦主张应用激素治疗。在 aRDS病情后期,为防止广泛性肺纤维化,也可应用激素。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减少 mOF的发生aRDS患者因严重缺氧,合并感染以及不适当的通气治疗等,易合并心功能损害。因此,应强调控制感染和纠正缺氧。但同时要注意,任何纠正缺氧的措施都不能以损害心功能为代价。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血管紧张剂,或用血管扩张剂以减轻心脏后负荷。应用心肌营养药物。多巴酚丁胺能增加心肌收缩性和组织灌流,有助于维持有效的心功能。在有效的通气支持情况下,呼吸衰竭已不是 aRDS的主要死因。但要注意通气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经尸检发现, aRDS时过量胸水有经胸膜引流的倾向。因此,必要时抽出胸水,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有机械通气时,定时加用间歇指令通气,吸出气道内分泌物,尽可能让患者变换体位,有助于防止肺不张的发生。aRDS患者常可合并肾功能不全,且预后差。故应监测肾功能不全的早期征象,如尿量减少,体重增加以及血钠和红细胞压积下降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 aRDS患者,还可应用氢氧化铝凝胶和甲氰咪呱等防治消化道出血,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小剂量肝素等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