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设计思想】程标准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以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成因荒漠化治理为主线,以洞庭湖湿地为例,主要采用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湘教版教材必修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以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成因、危害与防治,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荒漠化的含义(2)荒漠化的成因与危
2、害(3)荒漠化的治理【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荒漠化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土地沙化有一定知识储备。高一学生性情活泼积极,表现欲较强,因此在本节课中尽量加入一些图片、相关视频文件及相关微课资料辅助教学,采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助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 掌握荒漠化的成因(3) 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荒漠化带来的巨大危害。(2) 通过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联系分析,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3) 通过荒漠化对策探讨,得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合理对策。3、情感态度
3、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危害,增强学生对荒漠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2) 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学习,深化学生资源和环保意识,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对策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提出保护措施的能力【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预习本课,PPT课件和微课制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荒漠化视频,认识荒漠化景观。通过视频可以直观感知荒漠化现象,以及荒漠化的危害,视频图像结合刺激学生感官,
4、激发学生求知欲。新课讲授1、 荒漠化的危害通过视频观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并通过图片展示,揭示荒漠化的巨大危害。2、 荒漠化的含义与类别(1) 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吗?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出荒漠化的含义。(2) 荒漠化的类型由视频展示的沙漠化引出荒漠化的其它类型与分布。3、 荒漠化的成因以西北地区为例(1) 自然原因分析通过位置与地形(图片)分析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那么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荒漠化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沙化,质地疏松。 河流短小,多季节性河流。 风蚀地貌为主。 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严重,多大风天气。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
5、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风天气是动力条件,而地表多沙质疏松物质是物质基础。(2)人为原因:(阅读教材P37-P38探讨生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教师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占90%、自然原因占10%,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压力大、环保意识淡薄。4、 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根据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通过荒漠化的治理微课总结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非常学案中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板书设计】含义治理成因荒漠化危害【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采用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方法,主要探究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由于荒漠化本次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并且牵涉到一些陌生的专业词汇,所以学生对本次课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而本次课用1课时讲完,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知识点讲解需要进一步细化,案例分析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和细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