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全市劳务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XX区现有农村人口46337人,人均占有耕地3.48亩。有农村劳动力28767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131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3%。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市上“两个坚定不移”的方针,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输转、发展劳务经济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创业就业并举的要求,坚持就地输转为主与异地输送相结合,切实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努力拓宽输转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务输出的新突破。2005年,全区共输转农村劳动力30047人(次)、196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全年共实现劳务收入9079万元,务工人员年人均5400元。农村劳动力
2、的向外输转,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劳务收入的比重达30.8%。总体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在农村劳务工作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的培训输转之路,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几年来,我们一直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产业、一个战略来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劳务办公室,各镇成立劳务工作站,村设信息员,形成了上下相连、左右相通、责权明确的区、镇、村三级劳务工作
3、服务体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抓劳务,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经常研究部署农村劳务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把劳务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目标体系之中,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了劳务输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作。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劳务工作的自觉性,我们认真总结,树立了一批自主外出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并对他们进行回访或招回,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典型现身说法,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营造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浓厚氛围。针对一些农民群众小富即安、安平乐道等落后思想以及未出过家门、不敢出去的情况,及时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引导群众树立新的择业观,消除了广大农
4、民群众的疑虑,保证了农村劳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整合资源,抓好培训。劳动者缺乏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就业的需要,是制约我区劳务输出的直接原因。为此,我们把劳动技能培训、技术型劳务转移作为增加劳务输出的先导,制定出台了XX区2004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特别是针对我区培训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强化培训机构入手,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学校,对现有分散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先后筛选确定了市职业技校、兴华培训学院、XX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八建美容美发培训中心、万方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按照农民自愿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举办培训班,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
5、层次的培训机制。2005年,全区共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2604人,绝大多数受训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目前,已有85%实现了就业。同时,充分依托背靠大企业的优势,积极与XX集团公司协商,以订单培训的形式,由企业根据需求对用工人员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然后由企业进行安置,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3月,XX公司矿产实业公司就以这种方式,安置了260名农村劳动力,月工资700元。万方公司也以边上岗、边培训的方式,对我区800多劳动力进行了岗位培训,已有580多人被安置在该企业工作。通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培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也随之
6、增强了,造就出了一批肩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型农民队伍,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 (三)发挥优势,拓宽渠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为我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坚持立足本地、内外结合的方针,及时掌握驻区企业的用工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衔接沟通,有组织地输转了一批农村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区农村劳动力到XX公司建安公司从事钢筋工、泥瓦工等工种的达3000多人(次),到矿产实业公司从事厂区绿化、管道检修的达700多人(次),到万方实业公司从事缝纫、编制工作的达600多人(次),常年在华德林冶金、黄河麦芽、源达果品、宏
7、业辣酱等区属企业务工的也有900多人。近几年,我区加快了对北京路延伸段、高岸子商贸一条街等经济带的开发,启动了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特别是由于乡镇企业和城郊经济的发展,两镇小城镇的聚集效应也在不断增强,吸纳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目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在全区砖厂、沙石厂等乡镇企业中的务工的已达1600多人,从事个体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营销的5000多人,许多农民实现了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例如,仅城郊300多家家庭羊肉馆吸纳就业1800多人;在XX镇陈家沟村,有300多人在从事农业劳动之余,利用小城镇建设之机,办起了商店、饭馆、修理铺等营业
8、门点,摆起了地摊,收入成倍增加。同时,切实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拓宽帮带式群众性输转渠道,逐渐形成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良好局面。据统计,我区每年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输转农村劳动力4000人(次)以上。XX镇旧沟村的王XX、XX堡镇夹沟村的马XX利用自己外出务工时掌握的用工信息,从2000年开始,带领农民工常年在新疆哈密、石河子等地务工,已带出2000多人,年创收入180多万元,由此也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既促进了增收,也带来了新的致富信息和新的理念。 (四)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为了使广大劳务输出人员既能输得出,又能安心在外工作发展,我们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努力搭平台、建环境、搞服务,
9、积极解决农民外出务工时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在法律咨询、劳动保障、信息发布、劳务纠纷处理、工资清偿、组织培训、派遣输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劳务环境。2004年以来,我们组织力量对全区劳动力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挨门逐户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分类登记、立卷建档,动态管理,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技能培训和输转提供了详实的的资料和依据。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闭塞的问题,我们多渠道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整理分类,逐条核实,通过政府网站、劳务信息员、“家家e”信息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发布,让群众了解信息。同时,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程服务,对于外出人员所需的各种证件,由组织出面,统一帮助办理。对有组
10、织输出的劳动力,统一解决路费,并派遣专人接送。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或克扣等问题,狠抓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累计为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3364.31万元。切实加强了劳动合同管理,共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13939份。同时,侧重培育了一批劳务中介机构,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劳务输转,有效弥补了政府在输转环节中的工作“缺失”。 回顾近几年的劳务输转工作,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区劳务输转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仍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等问题。主要是: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全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80%,受过各
11、种技能培训的人数只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1%,低下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法制意识,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二是农民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部分农民由于长期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旧观念的束缚,同时对市场经济还不适应,安于现状,老守田园,宁肯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部分农户眼光短浅,不思致富,大钱挣不来,小钱还看不上眼;部分农民把承包的土地当作退路,担心转移后政策有变,失去对土地的承包权,瞻前顾后,不愿出去。这些观念都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三是培训与就业相脱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从事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机构有政府委托的,也有自发组织的,缺乏统一管理,未形成科学的素
12、质培训、就业导向和合理配置机制。有的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还存在培训与就业相脱节的问题。四是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仍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明显不足,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例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均费用在1000元以上,而政府补助只有200元,难以调动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四是劳务市场中介发育不够。中介服务功能差,职业介绍范围窄,在信息收集、组织输送、跟踪服务各环节上缺乏系统性。特别是镇一级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盲点。五是政策和体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在管理体
13、制上,没有统一专业的归口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就业保障进行宏观调控、规划和协调。就务工所在地的管理来看,承担农民工管理职责的有农业、公安、工商、劳动保障、计生等部门,由于在管理职能上混合交织,难以形成合力;在管理观念上也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意识,许多必要的服务跟不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不为农民工办理招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国家在户籍、子女就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但有的农民进城经商、务工,仍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待遇,最后被迫重新回农村务农。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认真
14、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农村劳务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主要内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定向培训、管理规范、流动有序、服务完备”的原则,继续坚持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和就地输转为主与异地输送相结合的路子,完善劳务市场体系,畅通转移渠道,扩大转移规模,提升转移层次,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劳务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搞好舆论宣传。运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法规,宣传劳务输转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突出能人辐射带动效应,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坚定外出务工的信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
15、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典型事件进行曝光,为农民外出务工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按照建筑业、制造业、缝纫业、服务业等各种类别,与市场经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媒体宣传劳动力品牌,取信于劳务市场,占居劳务市场。 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工作。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等办法,以“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着力打造劳务品牌。首先,要整合培训力量。在重点依托原有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在两镇中学加挂职业中学的牌子,在各村小学设立农民培训点,结合教师第二
16、轮竞聘上岗,分流聘用部分专职教师,利用教育资源整合后的闲置校舍常年举办培训班,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上,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转移意向的中青年农民为主,重点突出“三个层次”,即对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探索“91”的模式,使他们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适用技能培训,对镇村干部进行劳动力输转业务培训;对其他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办学力量参与培训,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运行。其次,要开展定向培训。按照“农民出单、企业下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为主买单”的方式,打破城乡界限,开
17、展定向培训;加大与XX公司等驻区企业的联合,签订用工协议,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其三,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就业为中心开展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原则,实行招投标择优选择培训学校,让更多的办学成果突出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探索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补贴方式。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培训领
18、域,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培训,解决培训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是不断扩宽输转领域。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我区农村劳动力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立足本地、内外结合,并积极拓展中介输出渠道,逐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首先,大力开拓本地劳务市场。重点抓好“四个一批”:继续把XX集团公司等驻区企业作为劳务输出的主要基地,进一步加强地企合作,鼓励引导大中型企业发挥人财物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劳务输转工作,通过企业培训、定向就业安置一批;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实行企业用人空岗报告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企业招工吸纳一批;继续抓好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增强农村企业发展
19、的功效,就地输转消化一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的城郊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计划地选择会经营、懂市场的农民参与城乡运输、储藏、水利建设、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和手工业产品生产等经济活动,实现自谋创业转移一批。其次,努力推动异地劳务输转。把国内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友好县区及新疆等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攻方向,逐步扩大有组织输转的规模和范围。组织人员到农民打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考察劳务市场,利用挂职锻炼、商务洽谈等机会推介劳务,掌握劳务信息,千方百计与驻在地政府和中介组织联系,并与其建立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畅通输转
20、渠道,争取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外埠输出基地;主动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和中介组织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农民用工专场招聘会,促进本地劳动力外转就业。第三,不断拓宽中介输出渠道。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支持发展劳务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扶持各类经济实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以镇或村为单位,组建固定的、成建制的输出队伍,参与劳务承包。同时,以外地工作人员和外出打工能人为纽带,建立乡情带动就业平台,通过村帮村、邻帮邻、兄妹帮亲人、精英带后进,构筑一张联系紧密的乡情带动就业信息网,逐步形
21、成政府引导,中介机构牵线搭桥,农村能人、劳务经纪人和劳务派遣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新局面。 四是进一步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重点要建立四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要建立抓劳务经济的责任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经费,配备专人,建立干部包抓劳务制度,选派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挂职,主抓劳务工作,充实农村劳务工作力量。制定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考核办法,落实责任,定期检查,严格奖惩,保证各项劳务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二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劳务输转培训、法律援助、信息发布、网络建设以及有组织输出补助等所需经费。三要建立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在重点劳务输入地和劳务
22、需求地建立劳务服务站,加强对输转人员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维权援助等服务管理工作。政府出资聘请律师担任农民工维权法律顾问,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协调解决各类劳动纠纷,帮助农民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利。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保持输转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实现务工和务农群体利益双赢。四要建立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完善劳动力资源动态信息库,掌握完整准确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状况,建立完善动态档案,并经常与省内外有关组织取得联系,为农村劳动力输转架起信息桥梁,打通门路,为有计划输出提供可靠依据。对有组织转移的外出务工农民,定期回访,协助其解决生产生活、手续办理等实际问题。对贫困外出务工农民提供路费补助和必要的发展垫底资金。建立招回制度,定期邀请外出务工典型进行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发挥示范导向作用。第12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