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一) 春节黄金周,大吃大喝、生物钟紊乱之余,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用各种姿势,抱着kindle,看易中天中华史。 目前读到第九卷两汉两罗马,没有完成年前定下的看完目前出版的所有卷的目标,内心还是有点惭愧。 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写至两汉两罗马时,已到了四分之一。在我个人的体验中,这是第二个小高潮。从汉高祖刘邦建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刘彻建立空前庞大的汉帝国,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而此前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西周、东周时期,封邦国、制礼乐,自此,中华文明的基调就定下了。 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
2、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 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被放在一起比较,很有些意思。
3、这两个帝国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壮大、繁盛的大帝国,都在世界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者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时,差不多是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的转折点;晋亡,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也差不多是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开始。 这太有趣了。 易中天用四个字总结两罗马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共和,法治。 用另四个字总结两汉强盛的秘诀。帝制,礼乐。 这短短几个字,基本概括了两大帝国的本质差别所在,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分水岭。 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灰飞烟灭,而中华帝国长盛不衰两千年。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易中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罗马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道,也就是没有核
4、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 这一点,希腊人是有的,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而无共和,因而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中国人也是有的,它们是小康、仁政、王道。中国人从不缺乏政治智慧,总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可惜王道只是梦想,仁政则要碰运气。结果,就是治乱循环。 易中天的这个观点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虽然一直磕磕绊绊,但总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延续下去,直到20世纪初才在全球的民主革命浪潮下最终熄灭,恐怕正是因为如此吧。 汉武帝的伟大已无需多言,易中天甚至专门用了一整卷的篇幅写这个创下了千秋霸业的皇帝。
5、他的推恩令,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各种经济体制改革,他的远征匈奴,无一不是帝王之举,任何一样单独拿出来说,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走向有着深刻影响。 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易中天将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和西汉王朝的灭亡者王莽放在一起对比的那一段。 王莽和屋大维,无疑都是雄心壮志、野心蓬勃的改革家。但两者的历史功绩和评价却截然相反,为什么。 王莽称帝之后,改革全面展开。他愤怒声讨过去几十年的不公平,将地主的田产分给农民,降低物价,削减官员薪水,降低王侯待遇规格,实行盐、铁、酒和铸铜的国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减少宫廷开支。 他的动机和出发点绝对是善良的,甚至有史学家称其为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但结果却
6、是一败涂地,他建立的新朝最终也成了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在历史上几乎很少被人提起。 易中天评价王莽的改革是书生气的、不切实际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对于改变制度的痴迷。王莽拿着一本周礼搞改革,一心想要恢复周制,但他不知道,秦皇汉武之后,周制的恢复已再无可能。他的这种改革,在他自己是替天行道,在历史洪流中就是倒行逆施。这一点,像极了后来的袁世凯。 对于王莽的失败,易中天的这几句话一针见血:制度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与制度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三点:一是制度是否符合国情和民意,二是制度是否符合文化传统,三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与之融为一体。合则成,不合则败。 而屋
7、大维的改革,几乎每一步都和制度融为一体。 实际上,屋大维所做的事情和因此引起的改变,比王莽大的多。王莽只不过是让皇帝由姓刘的变成姓王的,而屋大维却彻底改变了罗马的政体。屋大维的集权统治,是罗马由共和转变为帝制的标志,而且,这个新政体在此后延续了近五百年。 首先,屋大维执政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在当时,治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大国,显然不能再像治理一个小国那样使用共和制。其次,战争对于罗马极其重要,唯有战争才能让罗马成为霸权国家和世界首都,也才能让罗马公民获得财富和荣誉,而要战争,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 因此,变共和为帝制,已经呼之欲出。 但屋大维无疑比王莽聪明、
8、谨慎得多。他很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动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动的、哪些是暂时不能动的。罗马人民已经做了五百多年国家的主人,一旦突破他们的底线,那么死无葬身之地的就将是自己。 屋大维很清楚,主权在民、共和政体是丝毫不能冒犯的,但他又必须实现实际意义上的权力集中和独裁统治。这一对看似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屋大维却用一系列高明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而且做得让人民群众和精英阶层心悦诚服。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屋大维的操作手法更加婉转、更加春风化细雨。 时势和方式,才是真正考验领袖智慧之所在。 两汉两罗马已经读到了信仰这一章节。这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基督教和其他宗
9、教对于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没有信仰的华夏文明反而能够走到今天、成为五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灭亡的那个呢。 很想听听易中天先生的观点。 最后,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应该承认这本中华史有不少的缺陷。但我仍然相信,当三十六卷写完的那天,易中天会被历史铭记。 如果只能给小孩选一本书读,我会选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二) 从易中天中华史谈历史观和价值观 邱会龙 综述 由百家讲坛走出来的学术超男,凭借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等节目名声大噪。正在名利双收,事业上升期的时候,突然在2019年宣布,在五年之内,要编写一套中华史,全部36册,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3
10、700多年。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有确凿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之前的三皇五帝,各路神仙等传说人物,技术上讲,是不可信的。但是,传说,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最初的血液,即所谓的解释我们从那里来。 大家都知道有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至今无人能回答。也许历史可以解释一二,至少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前两问。何为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过往所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易中天的中华史就是回顾中华的历史,试图搞清楚中华民族3700年来的命运和选择,以求指出未来的路。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希望。我记得肖申克救赎里面red对an
11、dy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 易中天中华史至今已出版10册,第一本只能算是绪论,故不算一册。具体如下: 1.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全书绪论,讲解全球文明脉络 2.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讲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的传说 3.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主要阐述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的建立过程 4.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主要讲周代最重要的人物:周公旦的一系列文明创建,从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5.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讲东周时期的刺客,力图展现中华民族青春期的热血奋进,真性情,一诺千金等精神特质。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 6.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主要讲这个转变时期的原因与演变过程。
12、 7.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顾名思义,这是智慧大爆发的时代,知识分子的风云时代。君择臣,臣亦择君。 8.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大秦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如彗星般划过,照亮了整个华夏文明。它功过是非,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9.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讲汉武帝继承秦制,并建立新秩序,开疆拓土的故事 10.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两汉两罗马,历史时期大致相同,在东西方各自闪光着。 11.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三国,易中天的拿手好戏,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段历史。 我自己已经看完了1,3,4,正在看9,总体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好书,十分适合已经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并希望全面了解中华历史的人来看,语
13、言明白易懂,幽默风趣,故事性强,爱不释手也。当然作为历史专著,其学术可靠性也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相信易中天的治学态度和能力。 全球文明脉络与格局: 首先,文明正式初创规模是以国家的形成为标志的。待人口规模增长,面对的事务增多,环境越来越复杂,国家必然产生。然后,文明之船建成并开始行使向历史大河中。 那么全球文明的脉络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不管是古希腊的城邦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甚至后来的帝制,还是中华的封建或帝制,都是人类在追求安全与幸福的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安全与幸福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诉求,安全保证你可以活着,幸福就是你的精神追求了。所有的政体,统治制度,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无一不是基于这个大方向
14、而制定的,而保证这些可以实施,就是需要军队,监狱,警察等威慑力量了。所有的这些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然后国家这艘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 这条河里,有很多船在航行,其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三艘就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复兴发展而来,信仰基督教,信徒约23亿。伊斯兰文明是比较年轻,公元7世纪才有穆罕默德创立,信徒叫穆斯林,人口约16亿。中华文明,包含儒释道三派及其他细流,人口约21亿,三大主流共60亿,占据了世界人口(70亿)86%.因此说,三大文明的发展就代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根据各自的文明特质,基督信仰上帝,一神论。伊斯兰也是一神论,但是神不一样,必
15、和基督文化产生冲突,中华文明,无信仰,具有调和各方的潜力。那么,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是:在中华文明的协调下,三大文明携手并进。 中华文明意义 说我们没信仰,是说我们没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但是还是有相信的东西,只是不固定,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选择信仰.而且我们信仰的方式也和宗教不一样,那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有用就信,没用就不信,典型的实用主义。即便如此,除去辛亥革命到建国这段动荡期,至少之前,我们还有儒释道,之后,直到现在,我们什么都没有。你能告诉我,你有信仰吗。或者你有稳定持久相信的东西吗。没有。你什么都信,什么都不信,西方的好,你就西化,日韩的好,你就哈日哈韩,甚至泰国的有
16、意思,你也喜欢。什么玩意嘛。一点节操都没有好不好。对,没有节操,追名逐利,就是我们的现状。这样很不好。当然,我说的都是以大多数来说事儿,个案不论。 那么,在我们找准了当下的定位(文明协调者)之后,急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找得到吗。当然找得到。 去那里找。三个地方。 1.就像我在之前文章(大秦帝国读后感之华夏文明视野)里提到的,回归到自己的原生文明里去找,那就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 2.总结两千年来及改革开放后所有的经验 3.吸取别的文明的好东西 怎么找,找什么。 找共通点,从人性中找。 这似乎回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人类所有的活动,思考,探
17、索,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的。而人性,就是在人类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所寻找到的所有答案的总和。在宏观视角来看,这三个问题有内在逻辑性。先要搞清楚我是谁,才能明白我从那里来,然后才是我要去那里,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就乱了。这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写照,你一生都在试图回答自己这三个问题。这也是人类大脑发育发展的顺序。正如婴儿大脑渐渐成熟后第一意思就是自我意识。稍微长大了,五六岁吧,就会问,我从那里来的,等到了成年,就会想着今后的路。直到死去,从而完成一个自我循环。 放到到全人类,一样的。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相信会是无限接近的。在这个接近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好,也许越来越差,但我相信好的。 所以,对
18、中华文明来说(对其他也一样),就是要找到人类的共同天性,建立普世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走到哪儿去。而能最接近这个答案的,我寄希望于中华文明。 普世核心价值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 我不知道,大约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也许未来可以从理论物理,人工智能,生物学等学科中发现一些线索。但是至少根据目前所知的人性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自由,独立,平等和追求幸福,而自由是第一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逻辑基本点也是这些。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国政府xxxxxxx(敏感词),即便如此,未来的趋势是这样的。 说个题外话。专制和自由。最好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国的灭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
19、举建立秦帝国,功业煌煌。但是秦帝国,法制立国,并取消了封建诸侯制,实施郡县制,权力归属中央,皇帝对一切行为具有最终仲裁和解释权,即所谓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导致其本身具有压迫性,强制性,严酷性,那么个人的意志就被极端的限制。当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必然爆发。我在这里并非说法制不好,但是单纯的法制,肯定是不好的。总之,凡是违反人性的制度,必然会消亡。 对个人的意义 通常越是宏大的命题,落脚到具体的个人上时,情况就会千差万别,甚至朝着相反方向进行。这个命题也不例外。要理解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布朗运动来比喻。每个人都是进行布朗运动的颗粒,其运动轨迹是随机的,但是整个做布朗运动的系统,它的趋势是表现为扩散与
20、渗透。 那么,对于个人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 那就是,自由与自由意志。裴多菲的诗写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最重要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剥夺自由,所以我们有监狱。 自由,其具体体现就是每个人有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谈其他的。 还有一个角度: 就是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去芜存菁,理清自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是我在看完几本易中天中华史所引发的对于文明的思考。命题过于宏大,限于个人水平,或许论述并不完备,姑且算是一个思考与探索吧。 不管过去我们做了什么,现在面临着什么,未来多么
21、不可预测,路始终是要走下去的,带着一颗坚定的心,走下去。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三) 历史,是一杯陈年的美酒,浓郁香醇,回味无穷;历史,是一支壮丽的歌,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历史,是一汪无际的大海,逐浪排空,气势磅礴。 携一缕春光,斟一壶清茶,捧一本史书,重温中华的千年百坷。厌倦了枯燥乏味的历史书,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干净的素色书封,娟秀的字体,恰当的留白,无不体现着认真治学的气息。而最为吸引我的,则是他对历史独到的领悟与理解。且不论书中的一些新奇观点是否能完全得以考证,单是他透过重重的历史云雾,抽丝剥茧,所呈现给读者的那些历史背后的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已然耐人寻味,令人获益无穷
22、。 一部好的史书,以史观树灵魂,以史实建骨骼,以史感展神采。这样的史书才能使人读来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易中天中华史正是如此。阅读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人的启示。月有阴晴圆缺,历史也有成败得失。朝代的兴衰更替,看似各自独立,却都蕴含着相似的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本身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风霜洗礼,始终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奇迹,却是事实。因为文明是有意志的,它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正是这一意志,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当下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就是在文明意志的选择中不断发展演变的。 历史,是一盘难以猜透的棋,常常看得人暗自心惊,不明白那神秘的棋手又会在何处落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去接近历史,破译历史的密码.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第14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