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驻乡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为载体;以加强和完善乡村规范化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经济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
2、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政府及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的原则,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推动规
3、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民生为本”的原则,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的原则,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总体目标。全面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法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和工作盲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以精细规范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
4、系为基础、以网格化和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手段、以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为支撑、以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为保障、以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为统领的社会服务管理“四大体系”,并在特殊人群的矫正帮教和救助救治、社会保障工作、公共安全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全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有效发挥公
5、共财政作用。坚持城乡统筹,加快以农田水利、交通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行政职能配置,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代办站工作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2、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布局。加强就业培训服务,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积极筹措、争取资金,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困难。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村卫生等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加快残疾人事业发
6、展。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推进覆盖城乡、健全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以强化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创新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为手段,以农民就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种养技术,引导和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加强科技服务,依托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及部门,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开展“培训到家、指导到田”的技术服务
7、;制定和落实好各项“三农”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健全基本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群众自助服务网络,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二)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着力加强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建设 4、强化源头治理,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决防止在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搞改革等前端环节因工作不当产生社会矛盾,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事后处置”到“事前防范”的转变,努力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产
8、生。深入分析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制定对策和预案,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心理预期,切实从源头上遏制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倒查机制,加大责任查究力度,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 5、强化排查调处,深化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坚持以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社会矛盾调处中的基础作用,着重构建综治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化解“四位一体”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要深化调解优先意识,创新建立全覆盖、立体化的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使矛盾纠纷化解
9、在萌芽阶段,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 6、强化群众工作,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机关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及时掌握基层社会动态。严格初信初访化解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接访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切实化解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建立网络受理投诉平台和群众信访热线电话,努力形成便捷高效的信访渠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畅通社情民意、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加强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接待站点建设,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基础条件。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并将办理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
10、险评估,进一步完善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公正廉洁执法意识,从源头上杜绝信访案件的发生。 (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综合推进体系建设 1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在社会领域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增强党组织服务社会建设的功能。深化“五有五能、五讲五比”争创活动。对经济发展滞后、矛盾纠纷突出、班子软弱涣散的村加大整顿转化工作力度。建立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确保有章理事。抓好村活动场所建设,确保群众有地方办事、有场所议事。加强“两新组织”服务管理。鼓励和支持有社会需求的新经济组织和新
11、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推动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慈善类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群众组织,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14、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村级换届为契机,加强对现任的村民委员会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使其熟练掌握各项工作业务;加强对村委员会的领导,把村民委员会的建设纳入到议事日程,确定专人负责,研究解决村民委员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扶持和保护村民委员会兴办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并给予税收
12、和政策上的帮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两委”干群之间的凝聚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和“公益性岗位”大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逐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和正常离职生活补助制度,加大奖惩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对广大党员的教育、服务、管理。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搭建党员参与社会建设的平台。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15、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推行乡、村干部服务承诺公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完善“一把手”责任制,推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推行镇干部
13、联系村制度,探索联村乡干部与所联系村工作目标同考核、同奖惩,联系村的乡干部年度考核结果主要依据所联系村的目标考核结果、村民主测评结果和自身业务工作完成情况确定。积极推行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和大村村干部一周五天、小村一周三天集中办公或轮流值班制度。 16、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试行党员旁听党政办公会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民主恳谈、社会评价等制度,落实党员的知情权,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完善党员、群众定期评议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区居务公开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为
14、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保障和落实党员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涉及切身利益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建设,以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和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基层实际,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整合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站设施、农民信箱、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万村联网工程等现有资源,完善电脑硬件设施建设。镇将建立集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情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料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平台。 (三)明确职责,建立网格
15、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明确网格服务团队工作人员和网格党小组的工作职责,规范各层级网格管理和服务团队在管理网格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建立定期走访、上门服务、民主恳谈、信息维护、联系卡、工作汇报等工作制度,使乡村两级组织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四)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要按照工作目标、任务及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项目进展落实情况,加强工作推动力度。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xx年1月至2012年3月)。对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工作经验。同时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
16、总结评优,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果。结合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为各村、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梳理汇总好的典型和做法,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社会管理创新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县委成立县委副书记贾志军为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宏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包钧泰,县委常委、副县长孙瑞平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指导有关乡镇和部门抓好试点工作落实。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
17、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定试点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密切协同配合。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特别是各级综治委成员单位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宣传教育。要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法制教育,扎实做好“六五”普法,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
18、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宣传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政策,及时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凝聚力量。 (四)严格考评奖惩。要细化社会管理工作目标,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任务、部门、效果、时限”四明确,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责任绩效考核,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配合不力、失责失职、行为失当造成矛盾激化、引发重大后果的,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的重要内容,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基层群众代表”评议制度,合力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五)畅通信息渠道。各试点单位每月底前要向县综治办书面报告开展试点工作情况,县综治办将定期以综治工作简报的形式予以刊发。没有明确试点任务的乡镇和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职责,确定试点内容、形成工作方案,及时报送县综治办。第11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