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管理论文论文题目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单 位: _ 开县明月初级中学 _ 姓 名: 谭汉举 联系地址:_重庆市开县明月初级中学邮政编码: 405408 联系电话: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重庆开县明月初级中学 谭汉举 405408【摘 要】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不但会扭曲他的性格,还会影响他的行为;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不但会影响教育秩序,严重的还会败坏校风校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客观
2、因素的作用。【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 不良行为习惯 成因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教育的说服教育在其面前显得空洞而无力,致使有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屡教屡犯,而且这类学生数量在呈上升趋势。我校是一所以初中为主的农村中学,农村初中学生占我校学生总数的98%,而在习惯养成问题上,农村初中学生要远远差于城镇学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本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个别交谈、走访家长、问卷调查、个案分析、教师摆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为矫正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
3、惯的对策提供依据。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其负面影响“不良行为习惯”是指一种经常性地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既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从程度上看,它要比诈骗、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轻得多,甚至算不上违法行为。但从频率上看,“不良行为习惯”不是偶尔的小过失,而是学生屡教不改的一种不良行为方式。在农村,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东移,“留守孩子”家庭的出现,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由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其思想上放松,行为上放纵,进而形成扭
4、曲的性格。日久天长,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进而常违反班规校纪。若得不到矫正,慢慢地就会滑有可能违法犯罪。比如我校初2006级有一名学生李某,在读小学时就经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进入初中,老师多次教育仍我行我素,最后干脆辍学,在社会上流浪,短短几年时间,就被拘留了三、四次。另一方面,它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秩序。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兴趣相投、处境相似,在校内形成小团体,直接地影响了课堂纪律。同时,他们常与社会流荡青年纠集在一起,成为称霸中小学的小霸王,直接影响了校风校貌。我校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个别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寄住在街上亲戚家,常三、五个男男女女的在街上溜达,或躲藏在网吧,其实这仅仅是极个
5、别的学生,但这却极大地损毁了我校的形象。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笔者对我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查分析,个别交谈;然后编制发放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表调查问卷,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100名抽样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最后与教师摆谈。经对个别交谈记录、问卷调查统计、摆谈记录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其不良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1、怠惰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具 体 表 现人 数百分比()1、对学习不感兴趣189632、遇到困难马上灰心丧气25785.673、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2456
6、1.254、对学习缺乏自信17859.335、不能按时交作业16454.676、上课伏台睡觉5819.337、没有上进心20668.66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怠惰行为较为突出,说明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形成。 2、攻击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同学听课等。具 体 表 现人 数百分比()1、打架斗殴69232、骂人258863、与家长(监护人)老师发生冲突105354、暴躁、容易发火9832.675、上课动作多 18762.336、有意违反校规937、与社会闲散人员联合殴打同学279由上表可见,不少学生具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形式多样,以随意骂
7、人及干扰别人上课居多,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3、欺骗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具 体 表 现人 数百分比()1、说谎18561.672、抄作业25785.673、考试作弊51174、偷窃1245、敲诈同学6220.676、模仿家长签字14849.33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有相当部分存在欺骗性行为,不够诚实,特别是抄作业方面尤为严重,说明学生中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 4、逆反性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具 体 表 现人 数百分比()1、顶撞家长9832.672、顶撞
8、老师 289.333、逃学196.334、离家出走 10.335、不喜欢上校192646、不热爱家庭5618.677、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7926.338、被人误解后耿耿于怀10434.67 调查结果表现,部分学生逆反心理较为严重,顶撞老师、家长及他人,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5、破坏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 具 体 表 现人 数百分比()1、破坏公物102342、损坏树木90303、破坏公共设施48164、乱扔废纸 28795.675、乱写乱画165556、集
9、体活动时意违反纪律有4314.33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中破坏性行为还比较严重,以损坏公物、到处乱涂乱画乱扔尤为严重,说明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具 体 表 现人 数百分比()1、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4314.332、早恋1243、以异性朋友多为荣10936.334、吸烟6421.335、嫉妒他人2796、固执、任性7625.337、孤僻、不合群4414.668、心理承受力差722411、感情脆弱、痴迷游戏机、上网、言情小说等12642三、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
10、,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我们以随机抽样的20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了家访、走访他们小学班主任老师、召开他们的初中任课老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研究。我发现他们都有这样的成长道路:在小学时,因多种原因,偶尔有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表现,但由于村校老师都是包班教学,忽略习惯培养,致使这些不良现象没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进入初中以后,生理上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想追求独立和自我,因而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严重。从这个具有共性的成长的历
11、程看,他们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其主客观因素。(一)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比如我校2005级2班的付某,他的父母从小就将他与他的表兄李某(我校2004级3班的学生,常考年级第一名)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付某的自尊心增强了。当他
12、的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数落他时,他感到没面子,便他的父亲动手打起来。(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20名调查对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17个,愿意帮好朋友打架的占19个。笔者查阅了我校近一年的学生违纪记载,学生间打架事件有40起,其中有 36件起因都是很细小的事情,都是讲哥们义气,打抱不平而把小纠纷酿成打架的。40起中占36起,这个比例已高达90%。(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
13、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比如,初2007级的薛某同学在有一天放学时,有个同学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觉得有很多女生看见,自己没面子,于是就暴跳如雷地举起拳头砸向那个不小心的同学。(二)客观因素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影响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由于我校处在农村,其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滞后软弱。可以说,不少农户的家
14、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发源地。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
15、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在我们走访的20名家长中,当问到“发现自己的娃儿在学校耍朋友时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20名家长都说要用棍棒来侍侯娃儿,居然没有一个家长采用坐下来和子女交流,通过交流来引导娃儿的心理辅导方法。农村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缺乏一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溺
16、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在我们调查的20名家长中,有16名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千万不能苦了娃儿,有8名家长认为娃儿在学校就是不能受到欺负,不能太老实。(2)不利的家庭环境,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更能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离异家庭。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35%,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隔代监护”家庭
17、。在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70%。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打架滋事,扰乱课堂纪律,在金钱上大手大脚。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比如我校初2007级5班某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十年没回家,他由他爷爷奶奶监管,而奶奶特别溺爱他,他
18、去网吧上网不来上课,他奶奶帮他请假,说是感冒了,不能起床。他也常常打电话向父母要钱。说是学校要收什么什么费,一学期家长就给他寄回了两千多元,其实我们学校按政策,一学期只收了100多元钱。“留守孩子”家庭。在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25%。由于劳动力的东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狠心地把娃儿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据这些家庭的邻居说,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邀同学来家里来玩,周末就往街上跑,往网吧、台球室窜。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娃儿在家苦,都尽量满足娃儿的物质要求。这些“留守孩子”家庭的学生,一方面缺乏家庭温暖,另一方面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
19、青年引诱,就会经常无故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比如我校2008级的王某,她父母在她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双双外出打工去了,每个月给娃儿五百元生活费,让娃儿自己独立生活,只两年的时间,王某就变了样,经常到网吧上网聊天,还和社会上流浪青年鬼混,最后她父母不得不把她接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读书。 贫困家庭。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的学生占20%。由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但如果家长都在家务农,或有一方常生病,或是一方身有残疾,再加上为子女每年支付的学习费,负担更为沉重,家境更为拮据。虽然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学习动力,但它毕竟不是学生成长的有利条件。家境的贫困,一方面使
20、父母的性格更为暴躁,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打又骂,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强烈不满心态,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富裕家庭。在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的学生占50%。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其享受。有的家庭多的每月给孩子500元以上,大量的金钱非但没能消除孩子因缺乏父母精神之爱而产生的的孤独感,反而滋长他们胡乱花钱的不良消费习惯。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空虚,无心学习,常逃学旷课进游戏机房、台球室、
21、网吧去玩;有的学生用钱玩赌博。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孩子每月零花钱200元以上的,有8个,占40%。矛盾家庭。在20个家庭中,该类家庭的学生占20%。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尤其在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替罪羊的孩子,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比如我校2008级的李某某,他父母和他的爷爷奶奶就常吵架,父母之间也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父母吵架常常以打他收场。他觉得在家压抑,就常在街上溜达,慢慢地感觉到在学校也压
22、抑。于是他就逐渐养成了抽烟、赌博等恶习。2、学校因素 (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考试、学业的压力。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
23、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症。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3、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已不在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1)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
24、冲击。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3)缺乏规范的“两室一吧”的引诱。好玩、寻刺激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一些不法商看中了这一特性,在学校周围开办了“台球室”、“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
25、湎于此,不思学习,逃学旷课是常事。此外,这些场所一般属高消费,学生本身无经济来源,有的学生因支付不了昂贵的玩乐费用,便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称兄道弟、闹事敲诈。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三、农村初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对策: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
26、弥补的损失;同时,也势必败坏校纪校风,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对策与大家探讨。1、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譬如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然后再把这三方面再细化,如学习习惯方面,我们又把它分为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及课外阅读习惯等,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订出不同的习惯培养目标。在把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构成细化、分化、目标化后,再对每个同学进行习惯养成的量化考核,每周进
27、行统计反馈、公布上墙,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表现进行扣分,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表现进行加分奖励,这样使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不因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注意力的转移而转变。在学生良好习惯里养成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学校对班级的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进行考核,把它作为班级创建优良班集体的主要内容。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有了多方面教育力量的保证。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8、,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老师经常抱怨52现象,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好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相矛盾的缘故。 在农村初中学生的习惯养成,我们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农村初中学生进入“两室一吧”,防止他们涉入一些不健康书摊,受不健康书刊的侵害,应经常性地与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不断地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这一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充分利用农村初中学生不良习惯矫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机制。 科学量化管理策略。即
29、科学也认识学生的习惯结构,把学生的习惯要求分化、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家校联系策略。促进家校沟通,使教育同步一致,也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再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效果。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 学科定位策略。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小步子策略。对于所有期待的习惯难于一举实现的,就采取不断时接近法。如学生的写字习惯一下子很难达到彻底的改变,那只能先从字迹端正、清楚开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观、成体。 抓具体、抓经
30、常策略。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常抓不懈,不要因某些特殊的事情而影响习惯的继续。如早锻炼习惯、不能因下雨、考试等而放松要求,其它如打扫卫生,认真作业等都是如此,否则将功亏一篑。在习惯问题上还应抓实、抓具体,学校要精心规划、具体部署、分步训练、逐条评查,不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形成习惯,那是空话。 常督促、勤反馈策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离开评查、监督,那么再好的计划都将落实,而评查监督的结果对反馈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公布上墙,这是提高效率的可行之举。 7、年级差异策略。对于不同年级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习惯要求
31、上可提出不同的目标,七年级可着重考虑如何矫治以前的不良习惯,培养适应新学校、新年级、新学科的良好习惯;八年级可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一些习惯,如交友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九年级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习惯,如:复习习惯、与异性交往的良好习惯、自主选择决策的习惯等。 注 释:“两室一吧”是指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和网吧。参考文献:1、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2、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詹万生著 3、给教师的建议 俄苏霍姆林斯基著4、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第一章, 刘守旗著5、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 路继初、罗军著 6、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左其沛著 7、学校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 姬素兰著 注:本文获得2006年度重庆市德育教研论文一等奖。作者简介: 谭汉举,男,1978年12月25日出生,2001年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200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财经学院计算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历,中学数学二级教师。重庆数学会会员,中国基础教育学会研究员,2001年至今在开县明月初级中学任教,教务处副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团委书记。从教几年送走几届毕业班,数学中考成绩突出。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多次参加国家、市、校级立项课题课题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