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史读后感 读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有感 到明朝,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进入了后期。明初对种种传统发展到极致,明朝统治者都积极复兴农村经济,为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是主体,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受其影响和制约。直到现在,农村人口在我国仍占很大比重,农村仍是大多数人的居住场所,“三农”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政府一直关心的问题。自阅读了高寿仙撰著的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一书,让我对明代社会经济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阐述讨论了在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明代以及
2、明清以来农村社会经济中的一些问题。高寿仙先生充分把握前人的成果,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为立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出认真严谨的风格;作者提出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很大;最后还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对于推动发学术发展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很大的推动。 明代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者对明代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额的研究,得出自己的估算和观点。明代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经长期战乱,明初的农村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发布一些政令,农业技术革新,水利
3、事业的发展,农用工具的改进等,都促进了明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结构的产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模式。不过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随着农业的开发,明代气候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在政治上,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机构过于简单,在人口流动性提高,贫富分化程度加剧等因素下,里甲体制逐渐解体,国家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主要分布在乡村社会的以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精英,他们在公共事务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得作用,他们自然地也就成为了地方社会的主要支配势力。作者还对博衣凌、黄宗智,李伯重等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更加激起我们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的思考。 本书有两个子目,明代农业经济和明代农
4、村社会,我认为只有对明代的农业和农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流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是相互交错的,给明王朝历史带来了更为复杂不可捉摸的一面。判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程度必须是以人所享受的社会财富以及生态条件为标准,明朝农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显著,农村集市的形成,国内市场繁荣发展,对外贸易频繁,这都昭示着明朝社会的变迁和国家财富的增长。中西文化交流密切,民族也得到进一步融合。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态环境也被人类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不断,这也就让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面。在政治上,统
5、治集团日益腐化,大地主所有制恶性膨胀,农村的社会矛盾激化,这无疑就把明王朝推向深渊。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的品味高先生的书,看他的认识给现在的我们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在明代,农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地和人口又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两大基本要素。作者认真分析总结了别人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职掌所载田土数字,看似很剧合理性,但都经不住推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以明实录记载的田土数位基础,参照地方志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明初田地数字进行推测估算。官方统计的田地数字降低,有可能因为不起科田地的存在,折亩习惯的的存在和田地隐露等因素造成的。造成田土统计数偏高的因素,主要是在政府统计的
6、“赋田”中,有一部分土地并不属于可耕地。此外,因自然灾害侵蚀造成的土地丧失或荒废,因轮休造成的土地萎缩,以及建筑、道路等对原有耕地的占压,也会导致在测耕地面积数虚长。考虑到多种因素,作者估测明代实际耕地面积还是不断增加的。研究过明初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的多数学者,对明初户口调查的系统系、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无论就其条令规则还是实际效果而言都 相当接近现代人口调查。1参阅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第310页;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第59页。对于明初人口数额的估计,还受黄册户口的登录范围和官方户口总数包容的范围,关于明初全国户口统计数在学术界很有争议。明代人
7、口基数,人口数量无疑是扩大增多的,城市人口也增长了,市镇数量了增加,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重。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要只看到的是劳动力的增加,我们也要看到它对经济造成的压力,人口的不断增长,但是性比例失调,这既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的结果,又是原因,而形成了人口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明代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自迁都北平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北方政治中心的粮食物资都依赖于南方经济中心的供给,造成了财政危机和江南地区赋税繁重,社会矛盾的激增,对明代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明代人口的流动,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很大。明初移民分为军籍移民和民籍移民两大类,这些都是政
8、府组织,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并改变了人口和耕地的布局。但不乏也有大批农民弃家逃亡的现象,这就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制约的影响。还有一种就是无组织无计划的人口流动,他们大多是为了逃避政府重赋,差役等压迫而逃亡到他乡谋生的,他们得迁入地带去劳动力,农业技术,开发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在我们现实中所折射的一些东西,探究明代农村人口的流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得影响与作用,对我们认识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发达,意义很大。 明代前期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兴修了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也组织过一些大的水利工程,比如三吴水利的整治和东南海塘的修筑。明代在灌溉用具方面也颇有改进。明
9、代的水利建设取得不小成绩,但也存在地域的不均衡性和水利工程维护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农具方面,出现了新的农具,在土壤改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不同作物或土质,总结新的耕种方法。明代更加注重病虫害防治,利用栽培技术和耕作方法防治害虫。在江南地区充分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并加改进,形成了一套效率较高的集约农村体系。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在明代也有了显著地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江南棉桑发展的原因,学者们看法各异,大多学者过去认为,人口压力是促使江南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学者在人口压力之外,还有赋税的压力。作者认为,明代江南及其他地区经济作物扩展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或许促进经济作物扩展最关键的因素
10、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它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兴盛,还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在农业体系中,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时的明代,正处于被称为“小冰期”的全球性寒冷时期,气候变得干冷,对生态基础脆弱的北方地区影响更大,“天气早寒,田谷少获”,旱灾不断,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朝粗放的拓垦山地,山林的过度开发,降低了森林的涵蓄能力,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河湖淤塞,从而酿成灾害。沙漠化的扩张,淡水资源短缺,不少野生动物的灭绝,灾荒的频繁发生,都是明代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明代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是洪涝和干旱的,这无疑与气候变化有关,这也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是人类自食恶果。当然也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存在,国家救灾功能的弱化,救灾经济能力的减弱,水利兴修基本也已荒废,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