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者仁心观后感 信任,让医患更和谐理解,让沟通更无障 医者仁心观后感 肾内科徐艳秋 医者仁心是一部从多方面反映医院工作和医务工作者生活的优秀剧作,虽然热播很久了,知道有很好的反响,但一直没时间观看。直到最近,根据上级要求才坐下来细细品味。 熟悉的场景就像是我们的医院,忙碌的身影就像是我们的同事,从未有过的准时下班就像现在的你我,感同身受的事例案件就像发生在身边。,从一开始就被吸引,一口气看完,感动、震撼、共鸣。,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形容看后的心情,留下的更多是引发事件背后的思考。 “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这句经典的台词震撼人心。为什么会这样。缺乏信任,缺乏足够的信任。正如剧
2、中钟立行与武明训在一次谈话时说:“只要你相信我,只要你愿意相信我,我们还能回到从前的亲密无间”。“信任”是多么简单、多么重要、但又多么难实现。有人曾这样评价病人与医生的关系,不信任却又依赖,防备却要献媚,希望掠去信息,又要自己判断。的确如此,这样的病人和故事太多太多了。在一年前,病区收治一个肾功能不好的老年病人,怀疑多发性骨髓瘤,经检查确诊此病。从始到终,在病情沟通问题上,家属总是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直到我们的告知和结果与他用网上搜来的信息、他在外院咨询获得的信息相一致时,才打消了顾虑,才开始接受我们。这样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造成这样的根源在哪里。我想这不完全是医生的问题,也不完全是病
3、人的问题,更不能完全归因于现行的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许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以前医学还没有现在发达,技术也远不如现在,但那时候却是一片医患和谐的景象。医患相互信任,没有“医闹”,没有“草菅人命”的负面报道,多的是“感激”和“救死扶伤”的正面宣传。而今,经济发达了,技术进步了,却出现了“医闹”,没了“感激”,甚至没有了“安全感”,医患不再信任,关系不再和谐。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当前的医疗体制和机制,更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当前的形势下,做好我们该做的,努力让让相互信任重新回到医患关系的主流。 “我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钟立行对下级医 生的忠告,
4、更是他从医生涯的人生感悟,也是我们建立信任的基石。“自觉地要求自己”。这是一种自省意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心魔,这心魔就是人的劣根性。比如,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人人都有名利心,并有可能会为此不择手段;人人都有嫉妒心等等。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自觉地要求自己”的这种自省意识,我们就会被隐藏在心底的魔鬼施以魔法,看人做事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会产生自大的情绪,骄傲自满的情绪,听不得不同意见的情绪。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往往会倾向于“偏听”。如果我们是一个领导,则会借用手中的权力来以势压人,甚至欺人。尽管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处在弱势的一方,口里不说什么,或者也
5、不能说什么,但在其内心里,我们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了,我们在他们的心里已经威信扫地了。我们没有权利选择病人,也不能要求病人如何,只有自觉地要求自己,要求自己进步、向上、阳光、快乐,要求自己有“仁心”,要求自己“真诚而且自愿”的为病人着想,相信不会有那么多的医疗纠纷见于报端,甚至诉于公堂。 病人选择了我们是因为信任,同时也增加了一份责任。病人只是希望你能在,只想见你,只想排解一下心中的疑虑,所以当我们病床前缜密细致的检查之时,当我们每日巡房时的关切问候之际,当我们的笔尖在处方上轻轻划过的时候,当我们的随访电话联通双方的时候,信任不折不扣地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其实只要你再多做一点点。正如剧中最后丁院长
6、所说的:病人对我们好,我们要对他们好,病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也要对他们好,因为我们是医生、是护士,是拯救人灵魂与生命的那个人。 信任离不开相互理解,离不开坦诚沟通。纠结源于不解真相,恐惧在于事发突然。剧中的江一丹是麻醉科主任,在一次做术前探视时,只是如实的向患者进行告知,却导致患者突然晕厥,结果医患矛盾发生,信任从此归零。江主任做错了吗。没有,患者有知情权,手术前的告知不可少,她都做到了。家属、病人错了吗。也没有,他们是来求医,不是来找茬的。到底谁错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是江一丹说话的语气太强硬,而且没有和患者眼神的交流,她只盯着手中的访视表,病人没有被重视的感觉,没有心理缓冲,从谈话中得不到
7、安全感。虽然江主任每天面临多台手术麻醉的压力,可以想象,她的神经已经绷的快断了,她自己都没有缓冲的空间,哪来的闲情逸致和患者心平气和的沟通,语气的强硬, 让人心理难以接受,矛盾自然产生。可以说,江一丹只是一个技术很好的医生,她只重视医学是科学的一个方面,忘记了医学也是艺术,需要静心欣赏,需要耐心品味。假如,她的这次访视,能够多看病人几眼,有眼神的交流,让病人从中获得安全和信任,语气能和缓些,不是冷冰冰的,相信结局是非常圆满的。这一点,钟立行就是榜样,值得学习和借鉴。 “细节决定成败”已经变成了至理名言。每个人都知道说,但有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做。生病已经让病人内心慌乱,就医的目的一半是寻求心理上的
8、帮助和安慰,一半才是关注疾病本身。医生关注的更多是后者,而忽略了心理疏导和安慰。病人没有在就诊求医过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心理纠结。医生则认为疾病诊断已经明确,治疗也符合规范,已经到位了。医患之间的交集很少,信任度就会降低。病人认为医生不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苦衷和恐慌。医生则认为每天那么多病人要处理,哪有时间听你倾诉。结果矛盾激化、甚至冲突。而最近中央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的吴孟超教授事迹,他在查房时的和每一个患者握手,这个细节让病人感到温暖,感到信任。无独有偶,在国外的一些医院查房时,要先敲门,让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尽管生病,但没有失去尊严。一个个看似小的细节,足以
9、挽救医患失衡的信任天平,更能让医患关系和谐。“医乃仁术,治病救人”,我们关注的是治病,忽略了救人,相信只要每个人注意行医过程中的细节,让细节抚平慌乱的心,相信和谐的医患关系会重新再来。由此想到,美国倍受尊敬的e.l.trudeau医师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愿医者仁心能让更多的医生自强、自立、自警、自勉、自省,但愿患者能了解、理解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体谅白衣天使,但愿社会能正确认识医患关系,使医患关系回归和谐。 篇二:医者仁心读后感 医者仁心观后感 在感动中看完了这部以医院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把医务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医院存在
10、的各种热点问题、红包、回扣、开大处方、医生的职业道德等一一放大。既客观又现实,让人直视不可回避,尤其是频繁的医疗纠纷,在医闹的渲染下更是把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又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怎样面对患者,作为患者又将给予医生多大限度的信任呢。医者仁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释。 “医者仁心”以心外科为医院的代表点和故事的切入点,显示“心”的重要性,无论谁的心脏得了病,都有可能走向同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如果医生没有人心(仁心),那么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我觉得院长的病恰恰提示了一点,医生是人不是神仙,有些疾病令大夫无能为力,即便是大夫自己得了也没有办法,所以,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值不要过高,每一个
11、有责任感的医生都会尽其所能,竭尽全力的救治他的病人,因为医生有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底线。但是目前有些人利用医患之间的关系进行做文章,让一部分人专了空子,致使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让医生觉得从事这个职业时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让很多医生寒了心。 近几年来,全国医疗纠纷案明显增加,但是医疗事故并未按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医疗事故所代表的技术问题并不是唯一。医疗纠纷另有根源,多数是由于沟通不到位引起的。电视剧中王欢的母亲将武明训告上法庭就能说明,是什么让曾经的恩人反目呢。其实在王欢的治疗上,武明训和钟立行在明明知道有死亡可能的情况下,仍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他。在明明知道他的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支付
12、高额医药费用的时候,依然坚持着,不放弃治疗,这就是医生,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但是由于沟通的不够,让王欢的家属在王欢的死因上存在着疑问,再加上一些媒体,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本应做桥梁,却做了棒子,利用医患之间的关系大做文章,让病人和家属对医生产生误解,甚至丧失信心。同时也让很多的医务人员感到从事这个职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通过庭上的沟通,最终王欢的母亲撤诉,冰释前嫌。医患关系的和谐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同时也需要给于医务工作者更多信任,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底线,无论是能治愈的还是无力回天的病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 打
13、针、输液、翻身、吸痰,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与病人健康息息相关的工作,繁琐而具体。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着人生的百味,即使心情再不好,当呼叫器响起的时候,我们依然要满怀热情的说:您好,马上过去看您。即使再不想讲话,当家属反复的问着清单上的费用时,我们依然会耐心的,不厌其烦的一项一项的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为止。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抢救病人时的加班加点,同时还要面对病人的不理解和挑剔,我们有时也会委屈,疲于应付。但是剧中钟立行的独善其身,对一切事物宽容豁达的心态,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待病人的态度,让心生倦意的我们觉得汗颜。这部电视剧很给力,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累了的、落伍的人重新有了动力,继续当初的理想、信仰
14、,还有恪守的职业道德。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医务人员不按操作规程,造成差错事故发生。医疗事故是医疗纠纷的根源,所以一切要按照操作规程执行,避免差错事故发生。钟立 行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操作规程背后是一个个的经验,甚至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它不是枯燥的文字被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它是活的,是需要我们去执行的,这些背后是有数据支撑,有生理指标支撑的。所以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是有生命的,无论家中或者生活中有再大的问题,我们都不能将这些负面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所以我们要认真细心的工作,避免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消除医疗纠纷的发生。 与
15、其说医院是我们工作的地方,其实更像是一个家,生活中大半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在这里洒下了我们的青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有委屈,正是这些复杂的情绪和行行色色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我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多一份责任、多一份信任,医患沟通就会无障碍,医患关系达到和谐就会指日可待。 篇三:医者仁心观后感 寻找“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 “医者仁心”观后感 近日,在网上陆续观看了电视剧医者仁心后,我忽然觉得做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是多么的神圣自豪。以前总抱怨自己选择的那份工作是多么得辛苦,还那么吃力不讨好。接待过很多不讲理的患者与家属,听惯了那些患者对医院对医护人员存在戒心的一些刺耳的语句,只叹息自己的那份工作太不
16、尽人意了。现在我觉得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了,因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该首先做到的是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患者不是刁难,也并不是不讲理。他们只是深受身心双方面的创伤,心理上的不平衡才导致对我们的那些“无理”。我们是为他们疗伤的人,更不应该的是受着他们的影响,冷落了他们亏待了他们,应用热忱、温暖感化他们。 我非常喜欢剧中的心外科主任钟立行,他洁身自好、隐忍、内敛、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践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该剧确实塑造了这样一个在职业道德上和技术素养上都十分完美的医生形象。钟立行对所有的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如对待来看病的金行长母亲,他没有献殷勤,依然维护着医生该有的尊严。
17、但很多人批判说,剧中的钟立行过于完美,不现实。可我要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偶像。钟立行有纯粹的品质与坚定地信仰,还有一点生活情趣,他是仁华医院里唯一坚持晨跑的人,他在忙碌中会停下来研磨咖啡来解乏,会自己亲自做西餐邀请自己的科室同事聚会,大家在烛光与音乐中打开心结,最终都找回了自己的位置;他注重团队意识,用心对待每一位年轻人,用博大胸怀包容年轻人的小过错,并给他机会,耐心给予指导,最终使整个团队更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他视工作为艺术,这是职业的最高境界,是个高明的时间管理者,正因为这样,他遇事才会如此的从容冷静。 钟立行主任更能代表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告诉每一位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我
18、们都应该对患者存有一份“仁者之心”。因此,我宁愿相信他的存在,一个美好的存在,让我的理想与信念有个正确的归宿。 高尚的医德,坚定的信仰,纯粹的情怀、如海的宽容,唤醒了我心中渐行渐远的激情,融化了我那已快麻木的职业使命感。于是我的理想与信念也慢慢地在复苏。武明训说,理想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去追求,去实现;而是它的存在,让我们实现的过程变得纯洁和干净。 但剧中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闹的频发,医护人员的艰辛在剧中可见一斑。 医者仁心的成功和意义,在于最终,剧中主要人物在冲突与对立中找到了平衡点,重新找回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责任,找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 而回到现实,面对权势腐败,面对嫉妒贪婪,面对争名夺利,面对医院那些看在眼里又不为人知的黑暗。我们又该怎么去找平衡。怎么找回希波克拉底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责任。怎么去找回“医者仁心”的崇高职业信仰。这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我相信不久的一天我们可以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可以让医患关系如沐春风。 第11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