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1!T 1264-202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58703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T 1264-202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B11!T 1264-202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B11!T 1264-202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B11!T 1264-202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B11!T 1264-202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020.01CCS Z 04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2642023代替 DB11/T 12642015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cleaner production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2023 - 12 - 25 发布2024 - 04 - 01 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11/T 12642023目次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评价指标体系25 评价方法85.1 综合评价指标的评分计算85.2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调整85.3 清

2、洁生产等级的确定86 指标计算与数据来源96.1 指标计算96.2 数据来源11参 考 文 献13IDB11/T 1264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1/T 12642015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与DB11/T 12642015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 标准名称更改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见封面,2015年版的封面);b) 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5年版的第1章);c) 增加了“限定性指标”定义,删除了“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资

3、源能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指标、清洁生产管理指标、指标权重”定义(见3.3, 2015年版的3.2、3.3、3.4、3.5、3.6、3.7、3.9);d) 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一级指标(见表1);e) 增加了“制冷设备、生均餐饮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利用、废气排放、生均碳排放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二级指标,删除了“非采暖天然气生均消耗量、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外排废水COD浓度、生均实验室易耗品消耗额、生均教学易耗品消耗额”二级指标(见表1,2015 年版的表1);f) 更改了“生均用电量、采暖天然气单位面积消耗量、外购热力采暖用热定额、生均综合能耗、再生水利用率”

4、指标值(见表1,2015年版的表1);g) 更改了限定性指标,“采暖天然气单位面积消耗量、外购热力采暖用热定额”更改为一般指标,“生均综合能耗”更改为限定性指标;h) 更改了各项指标权重(见表1,2015年版的表1);i) 更改了“评价方法”中具体评价方法(见第5章,2015年版的第5章);j) 更改了“数据来源”要求(见6.2,2015年版的6.2)。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咨海外咨询有限公司、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污染源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合修能(北京)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

5、起草人:张清伟、李晓丹、王圣典、李文峰、唐伟、崔有为、于承迎、栾琳、严小梅、杨侯剑、李旭、翟羽佳、杨小多、门云云、李凯、聂开鹏、周廷、杨宏斌等。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 年首次发布为 DB11/T 12642015;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I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DB11/T 12642023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高等学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指标计算与数据来源。本文件适用于高等学校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绩效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

6、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78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 29149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31436 节水型卫生洁具CJ/T 16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DB11/ 139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 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 50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

7、放标准DB11/T 1150 供暖系统运行能源消耗限额DB11/ 1488 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T 1785 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 服务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等学校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来源:DB11/T 13342016,3.1,有修改3.2指标基准值 indicator baseline评价清洁生产水平所确定的指标对照值。来源:DB11/T 15192018,3.9,有修改3.3限定性指标 restrictive indicato

8、rs1DB11/T 12642023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规定的,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指标,以及相关标准强制执行的指标。来源:DB11/T 18562021,3.7,有修改4 评价指标体系高等学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2DB11/T 12642023表 1 高等学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单位二级指标权重级基准值级基准值级基准值1装备20用水器具2采用节水器具,符合CJ/T 164 及GB/T 31436 要求,安装率100%,设备完好率99%采用节水器具,符合CJ/T 164 及GB/T 31436 要求,安装率100%,设备完好率9

9、0%采用节水器具,符合 CJ/T 164 及GB/T 31436 要求, 安装率 100%,设备完好率80%洗浴用水系统2安装智能化节水管理系统,采用阶梯水费计价用电设备3100%采用国家和地方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相关用电设备或技术产品;具有能效标识的产品,全部采用 1 级能效产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用电设备智能化控制100%采用国家和地方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相关用电设备或技术产品;具有能效标识的产品,全部采用 2 级及以上能效产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用电设备智能化控制采用国家和地方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相关用电设备或技术产品不低于 80%;具有能效标识的产品,全部采用 3

10、级及以上能效产品供暖设备2采用集中供暖系统,锅炉及换热站采用无人自动化控制,电机变频控制; 锅炉热效率达到 1 级能效;管网热损失率达到 DB11/T 1150 先进值要求; 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采用气候补偿、余热回收、水力平衡调节等措施采用集中供暖系统;锅炉热效率达到 1 级能效;管网热 损失 率 达到DB11/T 1150 准 入值要求;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采用气候补偿、余热回收、水力平衡调节等措施以集中供暖系统为主,锅炉及换热站采用自动化控制与辅机变频;锅炉热效率达到 1 级能效;管网热损失率达 到 DB11/T 1150限定值要求;采用气候补偿、余热

11、回收、水力平衡调节等措施制冷设备2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冷冻机、循环泵、冷却塔采用无人操作自动化控制,电机变频控制; 冷冻机达到 1 级能效,水泵达到节能评价值;分体空调器达到 1 级能效; 数据中心机房空调采用室外自然冷源时间160 天;采用余热回收、水力平衡调节、室内温控等措施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冷冻机、循环泵、冷却塔采用自动化控制,电机变频控制;冷冻机达到 2 级能效,水泵达到节能评价值; 分体空调器达到 2 级能效;数据中心机房空调采用室外自然冷源时间 140 天;采用余热回收、水力平衡调节、室内温控等措施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冷冻机、循环泵、冷却塔采用自动化控制,电机变频控制;冷冻机达到 3

12、级能效,水泵达到节能评价值; 分体空调器达到 3 级能效;数据中心机房空调采用室外自然冷源3DB11/T 12642023表 1(续)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单位二级指标权重级基准值级基准值级基准值计量系统2具有完善健全的能源、水计量系统,能源计量系统配备符合 GB 17167 及 GB/T 29149 规定,水计量器具配备符合 GB/T 24789 规定;有完善的计量台帐能源资源监测系统2建立能源与资源监测平台;系统监测水、电等设备及消耗量;平台运行正常,监测数据记录完备;有监测数据分析及应用;监测平台按要求接入市级平台建立能源与资源监测平台;系统监测水、电设备及消耗量;平台运行正常

13、,监测数据记录完备;监测平台按要求接入市级平台建立能源与资源监测平台;平台运行正常*废气处理装置3安装锅炉烟气、实验室废气、食堂油烟等废气净化处理装置;装置运行正常;装置维护规范, 维护记录完整安装锅炉烟气、实验室废气、食堂油烟等废气净化处理装置; 装置运行正常; 有运行维护安装锅炉烟气、实验室废气、食堂油烟等废气净化处理装置;装置运行正常再生水利用系统2学校建立再生水综合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且系统使用正常能源消耗*生均用电量建筑面积200kWh/(352239134220万 m2pa)建筑非艺术类141818002214面积200kWh/( pa)4艺术类240229943534万

14、m2采暖天然气单位面积消耗量m3/(m245.87.59.0a)外购热力采暖用热定额GJ/(m40.200.240.272a)*生均餐饮用天然气m3/(p423.3730.4435.42224a)*生均综合能耗建筑面积200万 m2kgce/ (pa)118113121572建筑面积非艺术类kgce/4547657863(pa艺术类200万 m2)80010531452可再生能源利用使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风能、土壤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数量3使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风能、土壤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数量144DB11/T

15、12642023表 1(续)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单位二级指标权重级基准值级基准值级基准值3水资源消耗4*生均新鲜水消耗量t/(pa)418.026.549.74资源综合利用4再生水利用率%4453520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废水排放4废水外排执行 DB11/307 标准要求*废气排放废气排放符合 DB11/ 501 规定。锅炉烟气排放4符合 DB11/ 139 规定;餐饮油烟排放符合516DB11/ 1488 规定餐厨垃圾产生量t/(pa)40.050.100.15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49990806温室气体排放6生均碳排放量kgCO2/(pa)3100113011786单位建筑

16、面积碳排放量kgCO2/(m2 a)333.3839.9245.477清洁生产管理26能源管理2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运行正常按 GB/T 23331 相关规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运行1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完善用能、节能管理制度; 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建立完整用能统计台帐1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资源管理1建立实验材料及易耗品使用管理制度,设立专职负责人,严格实验材料、消耗品使用登记及统计建立实验材料及易耗品使用管理制度1办公用品及日常消耗品全面执行绿色采购制度5DB11/T 12642023表 1(续)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单位二级指标权重级

17、基准值级基准值级基准值环境管理3*废化学药品及试剂、废旧灯管等危险废物,执行 GB 5085.7 和 GB 18597 的规定;放射源按国家规定处理;生化类危废按国家规定处理1电子废弃物登记在册,按年度进行报废设备的收集集中,并交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3学校食堂明确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及吸管; 运动场馆、食堂等区域,设置单独的塑料瓶及其他塑料废弃物回收设施;开展校园塑料污染治理知识宣传学校食堂明确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及吸管、餐盒2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有效期内,运行正常根据 GB/T 2400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体系有效运行2完成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建

18、设相关要求持续有效落实按要求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相关要求持续落实1建立学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各区域特点制定详细应急处理措施,由专门部门负责检查落实,定期组织演习建立学校范围环境事故应急预案6DB11/T 12642023表 1(续)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单位二级指标权重级基准值级基准值III 级基准值1设立清洁生产领导机构、组织实施机构,并以学校正式文件下发,人员职责分工明确组织机构及管理1有健全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奖励制度、考核制度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清洁生产规1划、计划,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措施有效,制定清洁生产规划、计划并有效落实知识普及1随机抽查30 人次以

19、上人员,其中80%了解清洁生产相关内容随机抽查30 人次以上人员,其中 70% 了解清洁生产相关内容随机抽查30 人次以上人员,其中 60%了解清洁生产相关内容清洁生产方案落实程%2908070度1面向全校师生开设节能减碳、环境保护相关公共课程宣传教育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现场展示展览,1开办节能减碳与环境采用单一方式开展宣传保护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注 1:带*者为限定性指标。注 2:设备完好率,是指具有原产品特性和功能的设备数量占全部同类设备数量的百分比。7DB11/T 126420235 评价方法5.1 综合评价指标的评分计算综合评价指标是衡量在评价期内的清洁生产的总体水平的一项

20、综合指标,按公式(1)计算:P=Pni=1 i.(1)式中:P学校清洁生产的综合评价指标,其值在 0100 之间;Pi学校清洁生产一级指标评价指数,即装备、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清洁生产管理 7 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按公式(2)计算j=1n清洁生产一级指标总数。式中:Pi = nKij Sij.(2)Kij学校第 i 个清洁生产一级指标对应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Sij学校第 i 个清洁生产一级指标对应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系数值,当高等学校该项二级指标满足级基准值时,取值为 1.0;当高等学校该项二级指标满足级基准值时,取值为 0.8; 当

21、高等学校该项二级指标满足级基准值时,取值为 0.6;不满足级基准值时,取值为 0。5.2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调整若某项一级指标实际参与评价的二级指标项目数少于该项一级指标所包含的全部二级指标项目数(即某项二级指标内容缺项)时,在计算中应将该项一级指标所属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均予以相应修正, 修正后得到新的权重值为Kij,按公式(3)计算。若未统计该项指标值造成缺项,则该项指标权重不作调整,且考核分值为零。K = Kij m.(3)式中:ijm Kijij=1Kij学校第 i 个清洁生产一级指标对应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修正后权重值;Kij学校第 i 个清洁生产一级指标对应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

22、权重值,具体数值见表 1;m学校实际参与第 i 项一级指标评价的二级指标数量;i第 i 项一级指标权重值。5.3 清洁生产等级的确定本评价指标体系将高等学校清洁生产水平划分为三级,一级为清洁生产先进(标杆)水平;二级为清洁生产准入水平;三级为清洁生产一般水平,见表2。表 2 高等学校清洁生产等级与综合评价指标值清洁生产等级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数I 级 清洁生产先进(标杆)水平P90,且限定性指标全部满足级基准值要求,非限定性指标全部满足级基准值要求II 级 清洁生产准入水平80P90,且限定性指标全部满足 II 级基准值要求及以上III 级 清洁生产一般水平70P80,且限定性指标全部满足 II

23、I 级基准值要求及以上8DB11/T 126420236 指标计算与数据来源6.1 指标计算6.1.1 生均用电量生均用电量按公式(4)计算:C电 = Q电/N(4)式中:C 电生均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人年kWh/(pa);Q 电学校统计周期用电总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年(kWh/a);N学校统计周期内接受全时学历教育的学生,包括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单位为人(p)。注: 电耗统计范围同审核范围一致。6.1.2 采暖天然气单位面积消耗量采暖天然气单位面积消耗量按公式(5)(6)计算:C供暖气 = Q供暖气/S(5) = 2262.7/HDD18(6)式中:C 供暖气采暖天然气单位

24、面积消耗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平方米年m3/(m2a);Q 供暖气学校的采暖用天然气统计周期内用气总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S学校统计周期内天然气供暖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该年度实际度日数修正系数,其中 2262.7 为年度基准值; HDD18该统计周期内实际采暖度日数。注: 天然气消耗统计范围同审核范围一致。6.1.3 外购热力采暖用热定额外购采暖用热定额按公式(7)(8)计算:C热 = Q热/S(7) = 2262.7/HDD18(8)式中:C 热外购热力采暖用热定额,单位为吉焦每平方米年GJ/(m2a); Q 热学校统计周期内外购热力消耗总量,单位为吉焦每年(GJ/a)

25、; S学校统计周期内热力供暖的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该年度实际度日数修正系数,其中 2262.7 为年度基准值。注: 外购热力消耗总量统计范围同审核范围一致。9DB11/T 126420236.1.4 生均餐饮用天然气生均餐饮用天然气按公式(9)计算:C餐饮气 = Q餐饮气/N(9)式中:C 餐饮气生均餐饮用天然气,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年m3/(pa);Q 餐饮气学校统计周期内餐饮用天然气消耗总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m3/a)。注: 餐饮用天然气的统计范围同审核范围一致。6.1.5 生均综合能耗生均综合能耗按公式(10)计算:n (epipi)式中:Ep = i=1N.(10)Ep生均

26、综合能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人年kgce/(pa); epi学校消耗的第 i 种能源实物量,单位各实物量的单位; pi学校消耗的第 i 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系数;n学校消耗的能源种数。6.1.6 生均新鲜水消耗量生均新鲜水消耗量按公式(11)计算:C水 = Q水/N(11)式中:C 水生均新鲜水消耗量,单位为吨每人年t/(p.a);Q 水学校统计周期内新鲜水总用量,单位为吨每年(t/a)。注: 水耗统计范围同审核范围一致。6.1.7 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按公式(12)计算:P再生水 = Q再生水/Q废水 100(12)式中:P 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单位为百分比(%);Q 再生水学校年再生水利用

27、量,单位为吨(t);Q 废水 学校年产生的废水总量,单位为吨(t)。6.1.8 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按公式(13)计算:P= (Q+ Q)/(Q+ Q+ Q) 100(13)处置利用10处置利用产生处置利用DB11/T 12642023式中:P处置利用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单位为百分比(%); Q处置报告期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量,单位为吨(t);Q利用报告期一般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吨(t); Q产生报告期一般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单位为吨(t);Q处置报告期处置的往年一般固体废弃物量,单位为吨(t); Q利用报告期综合利用的往年一般固体废弃物量,单位为吨(t)

28、。6.1.9 餐厨垃圾产生量餐厨垃圾产生量按公式(14)计算:C餐厨垃圾 = Q餐厨垃圾/N(14)式中:C 餐厨垃圾餐厨垃圾产生量,单位为吨每人年t/(pa);Q 餐厨垃圾学校年餐厨垃圾产生量,单位为吨每年(t/a)。6.1.10 生均碳排放量生均碳排放量按公式(15)计算:Qp = 1000 EN.(15)式中:Qp生均碳排放量,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人(kgCO2/p);E学校校园排放总量,单位吨二氧化碳(t CO2),按公式(16)计算:E = E1 + E2 + E3(16)式中:E1学校校园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 CO2);E2学校外购电力

29、消耗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 CO2); E3学校校园外购热力消耗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 CO2)。E1、E2、E3 计算公式、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获取按照 DB11/T 1785 规定进行。6.1.11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按公式(17)计算:Qs = 1000 E S(17)式中:Qs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方米(kgCO2/m2); S 学校总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6.2 数据来源6.2.1 统计11DB11/T 12642023高等学校清洁生产评价应以报告期内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报告期为一个自然年,其中学

30、校学生数量为报告期年末数量。能源资源统计范围应与统计规定保持一致,包括用于教育或者辅助教育为目的的教学、办公、后勤、科研和学生生活等消耗。校区内商业运营的宾馆、饭店、洗衣房、游泳池等服务场所或设施不纳入统计范围。6.2.2 实测如果统计数据严重缺失,相应的指标可通过实测获取。6.2.3 采样和监测本指标体系中污染物指标的采样和监测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执行,并采用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等规定的监测分析法。12DB11/T 12642023参 考 文 献1DB11/T1334高等学校合理用能指南2DB11/T1519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啤酒制造业3DB11/T1856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互联网零售和

31、快递业3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4 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第38号)5 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40号)6 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建科2009163号)7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8 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国家发改委 2017年第3号)9 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2021年)10 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11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京政发202231号)12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修正)(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11年第20号)13 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京发改规20208号)14 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教发厅函202013号)15 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标准(高等学校)(京教勤20216号)16 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3年本)17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