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复习1、宇宙:概念:时间和空间的总和,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2、天体概念: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为1.5亿千米。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3、天体系统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地球地月系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月球 其他行星、卫星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99.86%银河系层次:总星系 恒星世界河外星系4、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附:书中图表)(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3)远日行星
2、:天王星、海王星(4)地内行星、地外行星、小行星带5、地球的普通性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八大行星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停地自转;公转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6、地球的特殊性生命的存在地球上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生命物质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几乎在存在的条件 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质量体积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原始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摇篮7、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范围:0.15-4微米之间波
3、长: 分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三部分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能量大小: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钟)对地球的影响:(1)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间接利用);(2)光合作用的能源;(3)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8、太阳活动概念: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主要类型:太阳黑子太阳活强弱的标志(出现于光球层,活动周期约为11年);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饵(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影响气候(降水量与黑子)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影响大气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在高纬地区出现极光(附
4、:各个类型具体性质特点见笔记)9、地球自转、公转 自 转 公 转中 心地轴太阳方 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自西向东速度角速度15/小时(1/4分钟)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相等 约1/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赤道最大,60N约为其一半约30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周 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经度每隔15差1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10、黄赤交角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地球公转黄道平面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极圈
5、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1回归年约为365日56时48分46秒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11、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分界线晨昏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状态表示: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12、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1太阳日)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现象13、沿地表水平运
6、动物体的偏移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技巧:伸开手掌(北半球用右手示意,南半球用左手示意),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指向物体偏转的方向。14、地方时各地地方时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1)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2)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越早计算方法:(1)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位置越靠东,地方时越早,故“东加西减”特殊经线的地方时:(1)直射点所在经线,即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
7、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15、时区、区时、日界线时区划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其中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X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中时区为0,东西十二区为180。区时确定: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计算: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时区的区时较早,故“东加西减”。日期变更: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人为变换指日界线,过日界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东、西十二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
8、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1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温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现象。1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概念: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两地(直射点、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两地的纬度差18、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化规律(北半球):(1)夏半年(春
9、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昼长计算:(1)昼弧度数15/小时;(2)24小时x昼弧长占整个纬线圈长的比例;(3)12日出时间(地方时)x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9、四季划分夏季: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5、6、7月份;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8、9、10月份;冬季:年内白昼最
10、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11、12、1月份;春季:冬、夏的过渡季节,2、3、4月份20、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 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大洋底部非常罕见;下层硅镁层,连续的。 分界:莫霍面 上地幔: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结构 地幔 下地幔: 分界:古登堡面 外核:横波不能传播,呈液态或熔融状 地核内核:呈固态注意: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21、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20003000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2)水圈:由液态
11、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据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3)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22、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矿产、矿石和岩石的关系。(见笔记)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基本存在形式: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矿物 金属矿: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有色金属(黄铜矿); 分类 非金属矿: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 岩浆岩:成因:炽热的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12、 成因:裸露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 沉积岩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成因: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常见岩石: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石灰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页岩)23、地壳的物质循环 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影响:大地的沧桑巨变;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2)岩石转化(见课本P34活动)24、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形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活动、岩浆活
13、动、地震“造山运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低谷填平,地表变平坦2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见课本图文)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1)板块运动 陆陆板块:高山、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与宏观地形 相撞 大陆板块上形成:海岸山脉、岛弧 板块与板块 陆洋板块 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 之间相互运动 相离: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形式形态判断褶皱背斜岩层上拱,“顺地形”成山,“逆地形”成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下弯,“顺地形”成谷,“逆地形”成山中间新,两翼老断
14、层地垒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部分突起,往往形成山峰,如泰山、华山、天山等地堑断层间相对下沉的部分,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汾谷地应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见笔记)26、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沟谷、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沙丘、沙垄,(黄土高原)27、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大气运动意义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0.6度)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复杂多变(云雨雾雪在这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臭氧吸收紫外线)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利于飞行 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8
15、0500km高空有电离层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89千米28、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1%):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二氧化碳:光和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低层大气组成 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固体杂质 含量少,变化大。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污染可改变大气成分和比例:CO2因燃烧化石燃料、毁林使CO2增加;O3减少;氯氟烃含量增加。2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各波段波长范围和能量分配(见课本图表) 吸收作用 O3(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具有选择
16、性) 水汽和CO2(对流层)吸收红外线 (2)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云层、大尘埃):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高 散射作用:蓝光最易被散射,晴朗天空为蔚蓝色30、大气的保温效应 (1)与辐射相关的知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占总能量的50%。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多云时逆辐射强)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 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经过大气路程不同,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下垫面因素(吸收、
17、反射);其他因素(如气象因素)3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地区间受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32、大气的水平运动(1)影响大气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运动的力 地转偏向力:改变风的方向(见书49页图)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少风速(2)两个风向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1)形成前提:太阳直射赤道(2)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动力因素(3)分布:7个气压带、6个风带(见书50页图文,资
18、料)3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海陆分布对 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大气环流的影响亚欧大陆太平洋一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30S以南显著)(4)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东部最典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成因风向冬季风夏季风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北风东南风南亚季风冬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东北风西南风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形成原因:南半
19、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的。(见书53页图)(5)气候(见资料)35、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也叫锋区。 类型:冷锋和暖锋类型定 义暖气团上升状况天 气 特 征影响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降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的沙尘暴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连续性降水(锋前降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暖“一场春雨一场暖”的天气(2)低压(气旋)系统和 低压、高压是对
20、气压状况的描述 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气流状况从四周流入中心(南顺北逆)中心空气被迫抬升(上升)从中心向四周流出(北顺南逆)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我国典型天气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长江流域7、8伏旱(3)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见书57页图)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气旋前方: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后方: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暖气团控制的天气。36、水循环(见书59页图)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
21、理状态的变化。促使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类型: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海洋循环;内陆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跨流域引水37、洋流 识记:洋流分布图、洋流名称并标出四大渔场(见书62页图)(1)按性质分为暖流、寒流两类(2)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南纬40海区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逆时针夏季西南风顺时针(3)洋流对地
22、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上升流(补偿流):秘鲁寒流。航海:顺洋流,速度快;逆洋流,速度慢。海洋环境:既加快了净化速度,又扩大了污染范围。38、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地球表层的主要演化过程:生命出现前,化学演化过程;生命出现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大气环境的变迁状况是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销声匿迹,50%
23、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39、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2)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40、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气候与土壤: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多;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4、4)地形与土壤:不同地形,土壤的特性也不同。在陡峭的山坡土壤较薄;在平坦的地方土壤较厚。(5)人类活动与土壤4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见资料)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分布地区纬度地带分异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纬度方向更替,低、高纬度明显干湿度地带分异水分海陆分布沿经线延伸,经度方向更替,中纬度明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山地垂直自然带高山地区地方性分异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岩性、土质小尺度42、主要陆地自然带分 布 植 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
25、带冻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注:自然带专题见资料)43、地形对聚落的分布影响聚落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分类: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分布:我国古代坐落在河谷阶地上;我国地势平坦的北方:规模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人口较多;我国地势复杂的南方:规模较小,分布分散,聚居人口比较少;塔里木盆地: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下部。44、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我国地势对
26、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平原地区:呈网状分布;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兰州市的主要道路沿河谷分布。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45、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第一次大冰期 间冰期第二次大冰期 间冰期第三次大冰期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1万年来)全球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近一二百年来)地表温度上升;陆地降水量增加;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46、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本身就是资
27、源条件的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47、自然资源概述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生物资源(动植物、海洋生物);气候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48、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见笔记)49、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
28、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50、自然灾害的概念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分类: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特征:复杂性、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突发性51、自然灾害的危害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的是洪涝、干旱,另外危害程度也很大的是地震。52、中国的洪涝灾害类型:洪水、雨涝(概念见课本108页)原因: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夏之交,冷暖空气多交绥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6、7月份,形成江淮梅雨;7、8月份,北方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也时降暴雨;8、9月份,东南沿海形成狂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