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2014年春期翠屏区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
(全卷共4页;试题98分,卷面分2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卷面
总分
得分
第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42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12分)
kū lonɡ quàn ɡào jiē fɑnɡ bēi cǎn hé yán yuè sè
yù hé wèi ɡuó zhǔn què shú xī dīng zhǔ yán sù
二、我会比一比,再组词。(8分)
悔( ) 晌( ) 悦( ) 硬( )
诲( ) 响( ) 说( ) 便( )
箭( ) 幅( ) 盘( ) 借( )
剪( ) 福( ) 盆( ) 猎( )
三、我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6分)
审视 注视
1.翠鸟一动不动地( )着水面。
2.经过这次教训,我要重新( )自己的言行。
严厉 严格
3.小红处处( )要求自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今天,我上学迟到子,受到了老师( )的批评。
教育 教诲
5.老师天天( )我们要好好学习。
6.我虽然离开了母校,但是王老师对我的( ),使我永远不忘。
四、我会填。(8分)
1. ,亲口尝梨知酸甜。
2.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3.日日行, ;常常做, 。
4.莫看江面平如镜, 。
五、我会照样子,把句子换一种说法。(4分)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1.从这里看过去,杨桃不就像个五角星吗?
2.用这样的方法画骆驼,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吗?
六、我会在每组正确的那个答案后面的( )里打“√”。(4分)
1.《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①做事一定要听从邻居、朋友的劝告。( )
②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
③一个人如果不肯接受意见,就会做错事。( )
2.《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①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就不怕路途遥远。( )
②只要有决心,再难的事也能做得到。( )
③行动与目的相反,做事背道而驰,永远达不到目的。( )
第二部分 口语交际(6分)
七、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对话,请你完善横线上的对话内容。(6分)
李晓:沙杨,学了这个单元的课文,课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呢?
沙杨:
李晓:你想对《南辕北辙》中那个走错了方向的人说点什么呢?
沙杨:
李晓: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给我说两三个吧!
沙杨:
李晓:沙杨,你知道得真多,我要向你学习!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25分)
八、课内阅读,精彩回顾。(9分)
1.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5分)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 )。但是,看的( )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 ),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2.我会读一读,写一写。(4分)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更羸发现那只大雁飞得慢,就猜想:这是因为 ;听见它叫声悲惨,就想到这是因为 ;他还知道受伤的大雁听到弦响会拼命往高处飞,那是因为 。从这些分析都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 的人。
九、课外阅读。(16分)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着他们走来。一个人连忙逃跑,爬到树上躲起来。另一个来不及跑,只好躺在地上装死。
熊走到装死的那个人身边,用鼻子嗅他的脸,还用脚推了推他的身体。这时候,他屏住呼吸,纹丝不动。熊感觉到这个人没有呼吸,而且一动不动,以为他是个死人,就走开了。
等熊走远了 那个爬到树上躲藏的朋友从树上滑下来 笑眯眯地对地说 喂 熊跟你咬耳朵说了些什么呀
“它告诉我,真正的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关键时候可以相互信赖、同舟共济的人,那些在危急时刻,只顾自己,撇下伙伴的,都不是真正的朋友。”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2分)
2.照样子写词语。(3分) 笑眯眯(ABB式)
3.按短文内容填空。(4分)
当我们在森林里遇到熊的攻击的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逃身,一是
,二是 。
4.给短文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分)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第四部分 快乐习作(25分)
十、快乐习作,自我展示。(25分)
题目:我的自画像。
要求:小朋友,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怎样的长相,怎样的兴趣、爱好?性格如何?有什么特点呢?请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一篇习作,不只要写长相,还要写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性格特点什么的,把字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300字左右。
100
200
3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