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能检测 湘教版一、选择题(2012嘉兴模拟)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 。据此完成13题。1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A温室效应B酸雨污染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2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C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
2、加大气温度3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矿物能源火山喷发过度发展核电过度砍伐森林A BC D解析:在实验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如红外线)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大量燃烧矿物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过度砍伐森林使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也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加。答案:1.A2.C3.D(2012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考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
3、。419世纪以前,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A公元100300年 B公元6001100年C公元11001300年 D公元13001800年答案:B5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B沉积速率与气候湿润指标基本呈现负相关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D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答案:D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6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
4、象活动北界()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答案:B7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答案:C世界气候大会于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读图回答89题。8图中显示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幅度()A北方沿海高于南方沿海B南方沿海高于北方沿海C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升幅越大
5、D中部沿海低,南、北部沿海高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难度中等。图中显示辽宁、天津、山东等北方城市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城市。9天津和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不同于其他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B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气候异常C经济发达,对地下水需求量大D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快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天津和上海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应结合两地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天津位于京津唐工业区,上海位于沪宁杭工业区,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淡水的需求量大,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现象。
6、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10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平均气温升高,部分极冰融化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受到被海水淹没的直接威胁城市频繁出现光化学烟雾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生物生命活动紊乱世界各地经济均受到严重冲击A BC D解析:选A。光化学烟雾与汽车尾气等废气的过量排放有关;全球变暖使全球降水状况发生变化,有的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也发生相应变化,但并非全球都减少;全球变暖使高纬地区气温升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
7、有关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解析:选B。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1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 ,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 D中亚解析:选B。据图可知,上述四地中西亚粮食增产且幅度较大,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粮食增产应得益于降水的增加。1
8、3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解析:选B。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都与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关。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都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而B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是由于纬度越高,纬线圈长度越短造成的,与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不可能有关系。二、综合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综合外国媒体2010年3月3日报道,英国摄影师勒弗朗向媒体公布了一组他在挪威北部斯瓦尔巴群岛旅游时拍摄的照片,照片显示一对北极熊母子被困在了一块大浮冰上,当时它们距离最近的岛屿
9、也有近20千米了。(见下图)。材料2: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在这一带广袤的土地上,气候的变化正悄然累积,时而激烈表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科学家们沿长江探寻水资源、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河口城市的脉搏,他们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的背景之下,长江流域进入了“亚健康”状态。据报道,过去5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不断升高,上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 ,明显高于农村地区。(1)材料1中的图片预示了北极熊正面临生存危机,简述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2)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试分析原因。(3)列举近年来与气候变暖相关
10、联的上海的一些环境问题。(4)位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试举四例说明。解析:第(1)题,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第(2)题,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第(3)题,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频繁等。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
11、破坏。(2)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3)台风灾害频繁、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较频繁等。(4)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15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
12、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引起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简述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请回答: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解析:(1)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如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的改变和大气环流的变化。(2)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3)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方面获得气候变化依据。答案:(1)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2)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3)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