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120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电信企业标准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
总体技术方案
版本号:V0.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5
编制说明
在获得移动业务牌照以后,中国电信将成为移动市场竞争的积极进取力量,针对当前激烈竞争的移动市场状况,必须要为预付费/后付费用户提供丰富的业务和灵活的业务资费策略,发挥综合运营商的优势,提供灵活的业务捆绑,并控制预付费用户的欠费风险。现有在线计费整体解决方案存在不同的缺陷,建立一个能够支撑灵活计费需求和市场推广策略的新的在线计费系统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本技术规范系列是经过前期大量的市场前期调研和对现有计费解决方案深入分析,参考3GPP提出的在线计费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中国电信预付费业务需求制定的,目的是支撑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整体规划、建设和实施。
本技术规范系列以支持移动业务的在线计费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业务需求、设备要求和对周边设备的改造要求。新的计费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借鉴现有方案的优点,基于SID(Share Information Data)提供的统一信息视图,实现了预付费/后付费融合计费、语音/数据的融合计费,并兼顾了机会成本、欠费成本、系统成熟度等关键因素。
在线计费研究项目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技术部提出,并于 1月20日成立了由上海研发中心牵头的在线计费项目组。在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标准方案分析的基础上,项目组在 4月16日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规范封闭编制和设计,并于5月底完成了全部规范的初稿,包括<总体技术方案>、<业务需求>、<OCS技术要求>、<OCP接口规范>、<SCP设备改造要求>、<ISMP设备改造要求>和<CCG设备技术要求>共七本分册。
工作组按照项目制建立和运作,项目组织结构如下:
项目负责人:李连祥、刘晓亮
项目组:董斌(组长)、周峰、李洁,张峰,高国文,解彦良,石松奇,梁林志,王巍,戴志强、黄怡婷、曾旸、王晓强、綦群、魏科学、陈松、Cynthia Leung等。
在项目组工作期间,得到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张国珍总监、李连祥资深专家及上海研发中心移动通信部秦达主任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自指导,并对文档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另外,在文档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华为、西门子、HP、联创、天源迪克等公司的积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前 言
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在线计费系统技术方案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在线计费系统实现方案基础上,基于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在线计费需求,并参考3GPP、IETF等国际标准组织的在线计费系统规范和接口协议规范编制的。
本方案是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在线计费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为在线计费系统方案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整个在线计费系统技术方案主要包括: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总体技术方案>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业务需求>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技术要求>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P接口规范>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SCP设备改造要求>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ISMP设备改造要求>
Ø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CCG设备技术要求>
本技术方案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方案起草单位:
本方案主要起草人:
本方案解释单位:
目 录
目 录 I
1. 范围 5
2. 引用文件 6
3. 术语和缩略语 8
3.1. 术语 8
3.2. 缩略语 9
4. 概述 12
4.1. 现有计费方案存在的问题 12
4.1.1. 现有计费方案概述 12
4.1.2. 现有计费方案存在的问题 15
4.1.3. 现有计费方案问题分析 16
4.2. 新的计费解决方案的提出 18
4.2.1. 对新的计费整体解决方案的思考 18
4.2.2. 新一代电信计费解决方案概述 19
4.2.3. 新一代计费方案对现网问题的解决 20
4.3. 新的计费解决方案的优势 21
5. 业务需求 23
5.1. 业务需求 23
5.2. 对OCS的计费功能需求 24
6. 体系结构 27
6.1. OCS体系结构 27
6.2. OCS定位 28
6.2.1. OCS同周边系统的定位 28
6.2.2. OCS与Hot Billing的关系 32
7. OCS网络组织 33
7.1. OCS系统设置原则 33
7.2. 电路域业务在线计费网络组织 34
7.3. 分组域业务在线计费网络组织 34
7.3.1. 分组域承载业务在线计费网络组织 35
7.3.2. 基于事件内容在线计费网络组织 36
7.4. 基于DCC Proxy的路由转发 36
8. 编号和地址 38
8.1. 网元的IP地址 38
8.2. OCS域名 38
9. 路由 39
9.1. 路由方案 39
9.2. 电路域路由流程 39
9.3. 数据域业务路由流程 40
9.3.1. 基于会话的在线计费流程 41
9.3.2. 基于事件的在线计费流程 42
10. 接口 44
10.1. OCP接口 44
10.2. SID数据同步接口 44
10.3. 话单输出接口 45
10.4. 外部帐户接口 45
10.5. 实时查询接口 45
10.6. 运行维护接口 46
10.7. 通知接口 46
10.8. 准实时话单输入接口 46
11. 网络管理 48
11.1. 网管系统结构 48
11.2. 网管功能要求 48
12. 主要设备基本要求 50
12.1. 在线计费系统 50
12.2. SCP 50
12.3. ISMP 51
12.4. 基于内容的流量采集设备(CCG) 51
12.5. DCC Proxy 52
13. 系统的实施与升级 53
13.1. 系统实施原则 53
13.2. 系统演进方案 54
13.3. 系统实施方案规划 58
13.3.1. 基本实施考虑 58
13.3.2. OCS实施方案规划 61
13.3.3. 集中测试环境建设 63
附 录 A 3GPP在线计费系统方案 64
A.1 体系架构和功能 64
A.1.1 架构模型 64
A.1.2 核心功能 65
A.1.3 对外接口 65
A.2 典型流程 66
A.2.1 资费信息请求流程(基于ECF) 66
A.2.2 资费信息请求流程(基于BCF) 66
附 录 B 基于已有G网、C网的OCS升级方案 69
B.1 基于G网的OCS实施方案 69
B.1.1 G网预付费现状 69
B.1.2 目标方案 69
B.1.2.1 OCS系统的建设 69
B.1.2.2 电路域实时计费方案 70
B.1.2.3 点到点短消息实时计费方案 70
B.1.2.4 增值业务实时计费方案 70
B.1.3 升级方案 70
B.1.3.1 阶段一:OCS未建设的阶段 70
B.1.3.2 阶段二:OCS新建的阶段 71
B.1.3.3 阶段三:SCP改造成熟的情况 71
B.2 基于C网的OCS实施方案 71
B.2.1 C网预付费现状 71
B.2.1.1 电路域实时计费方案 72
B.2.1.2 点到点短消息实时计费方案 72
B.2.1.3 互联网短消息实时计费方案 72
B.2.1.4 分组域承载流量实时计费方案 73
B.2.2 目标方案 73
B.2.2.1 OCS系统的建设 73
B.2.2.2 电路域实时计费方案 73
B.2.2.3 点到点短消息实时计费方案 74
B.2.2.4 互联网短消息和其它增值业务实时计费方案 74
B.2.3 升级方案 74
B.2.3.1 阶段一:OCS未建设的阶段 74
B.2.3.2 阶段二:OCS新建的阶段 74
B.2.3.3 阶段三:OCS成熟的情况 75
附 录 C 成本分析 76
C.1 总体说明 76
C.1.1 原则 76
C.1.2 方案描述 76
C.1.2.1 增强SCP方案 77
C.1.2.2 Hot billing方案 77
C.1.2.3 OCS方案 77
C.2 定性成本分析 78
C.2.1 单方案定性分析 78
C.2.2 组合方案定性分析 79
C.3 定量成本分析 80
C.3.1 单方案定量分析 80
C.3.1.1 基于增强的SCP方案 80
C.3.1.2 准实时方案 (Hot Billing) 80
C.3.1.3 OCS方案 81
C.3.2 组合方案定量分析 81
C.3.2.1 - 分析 82
C.4 结论 85
附 录 D CCG与数据业务网络功能界定 86
修改历史 88
图 表
图 1:计费方案一网络结构图 13
图 2:计费方案二网络结构图 14
图 3:新的计费方案的实现方式 19
图 4:OCS支持的定价模型 25
图 5:OCS体系结构 27
图 6:引入OCS后的SCP的流程变更 30
图 7:引入OCS后的ISMP的流程变更 31
图 8:OCS网络组织示意图 33
图 9:OCS与SCP的网络组织 34
图 10:OCS与分组域网络组织 35
图 11:OCS与CCG网络组织 35
图 12:OCS与ISMP网络组织 36
图 13:基于DCC Proxy的组网 37
图 14:电路域OCS路由流程 40
图 15:分组域基于会话的OCS路由流程 41
图 16:分组域基于事件的OCS路由流程 42
图 17:OCS同外部系统接口示意图 44
图 18:OCS网管接口示意图 46
图 19:业务支撑网网管体系结构 48
图 20:中国电信OCS系统目标网络 53
图 21:方案一,传统在线计费方案 55
图 22:方案二,OCS+SCP在线计费方案 56
图 23:方案三,OCS统一在线计费方案 57
图 24:方案四,终极目标在线计费方案 58
图 25:数据网漫游方案(无CCG省份) 61
图 26:全网拓扑结构示意 62
1. 范围
本总体技术方案为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在线计费系统方案实施和网络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的相关内容,包括:业务需求、网络结构、OCS定位、路由、接口、网络管理、主要设备基本要求、系统的实施与升级等方面。
本方案用于指导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在线计费系统的方案实施和系统建设,并为在线计费系统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和改造、以及相应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
由于OCS结构通用性和接口的开放性,能够屏蔽网络的差异性,本方案能够支持WCDMA网络以及其它的中国电信业务网络。
2. 引用文件
[1] 3GPP TS 22.024: "Description of Charge Advice Information (CAI)"。
[2] 3GPP TS 32.200: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principles".
[3] 3GPP TS 32.215: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data description for the Packet Switched (PS) domain".
[4] 3GPP TS 32.225: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data description for the 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
[5] 3GPP TS 32.240: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Architecture and Principles".
[6] 3GPP TS 32.260: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charging".
[7] 3GPP TS 32.270: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MMS) charging".
[8] 3GPP TS 32.271: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Location Services (LCS) charging".
[9] 3GPP TS 32.299: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Diameter charging application".
[10] 3GPP TS 32.296: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Online Charging System (OCS) applications and interfaces".
[11] 3GPP TS 32.297: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Data Records (CDR) file format and transfer".
[12] 3GPP TS 32.298: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Data Record (CDR) parameter description".
[13] 3GPP TR 32.815: "Online Charging System (OCS) architecture study".
[14] IETF Internet-Draft "Diameter Credit Control Application"
[15] IETF RFC 3588: "Diameter Base Protocol".
[16] <中国电信计费模型V1.0>
[17]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设备规范>
[18]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口规范>
[19]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流程规范>
[20]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业务网络技术体制>
[21] 3GPP TS 23.078: "Customis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
[22] 3GPP TS 29.078: "CAMEL Application Part (CAP) specification".
[23]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智能网技术体制>
[24] <中国电信CAMEL协议总体技术要求>
[25] <中国电信CAP技术规范>
[26] 3GPP TS 23.060: "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Service description".
[27]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承载网络技术体制>
[28] <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
[29] <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
3. 术语和缩略语
3.1. 术语
在线计费(Online Charging):计费信息能够实时影响业务的提供、帐户余额能够实时更新的计费机制,因此需要计费机制与会话/服务控制直接的交互。
离线计费(Offline Charging):计费信息不实时影响业务提供的计费机制。
准实时计费(Hot billing):俗称热计费。准实时计费是离线计费的一种,其特点是计费系统以联机方式得到使用记录后,马上进行计费,以尽可能缩短业务使用与计费之间的时间差。
OCS(Online Charging System):用于完成在线计费的计费平台系统,能提供预付费批价和实时帐户处理等功能。
TPF( Traffic Plane Function):具有业务平面计费功能(TPF)的设备根据用户转送的数据的属性,来向OCS报告和申请相关的计费额度。
内容计费网关(CCG): Content Charging GateWay,基于3到7层协议分析,提供内容解析,并进行会话控制的网关设备。
共享数据模型(SID):Share Information Data,包括数据模型和共享信息2大部分,从电信业务视角、系统视角、实现视角、运行视角等出发,对BSS/OSS不同应用系统的领域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客户、产品、定价、帐务等数据模型,然后根据统一的数据模型建设共享信息数据,建立创立、读取和更新数据的权限矩阵等信息管理和共享的机制,建立SID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前”信息孤岛”的状况。
Diameter CC: 基于Diameter Based扩展的信用度控制协议。Diameter CC服务器端提供实时的批价和信用控制,Diameter CC客户端经过同服务器端交互,获得”额度授权”,并监测”额度”使用情况。当用户使用在线计费业务时,经过服务器和客户端配合完成根据用户帐户余额进行的实时信用控制。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ISMP):主要负责数据增值业务的用户管理、SP/CP管理、内容管理、产品管理、定价管理、鉴权/计费、定购关系管理、终端管理、统一配置管理、用户门户、SP门户、统计分析等功能的综合管理平台。
业务控制点(SCP):负责存储与执行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的功能实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SSP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并能根据SSP上报来的呼叫事件启动不同的业务逻辑,向相应SSP发出呼叫控制指令。
计费模型:是计费如何工作的整体描述和系统设计。
帐户(Account):在OCS系统中对用户的与货币等价信息管理的实体。帐户可能以货币为单位,也可能以一种使用量为单位。相对与银行帐户来说,帐户的事务交易记录不用保存在OCS系统的帐户数据中。
帐户余额(Account Balance):帐户当前能够用于服务的值,可能以货币为单位,也可能以一种使用量为单位。
计费事件:使用电信网络资源和相关服务的动作,如用户到用户之间的话音呼叫和消息的传递,用户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漫游业务,运营商间的互通业务,以及其它运营商希望计费的事件。
计费(Charging):电信网络内部的一个功能,计费组件收集与计费事件有关的计费信息、格式化信息、传输并对计费事件计价和分发,决定使用量是输入到帐单(离线计费)还是更新帐户余额(在线计费)。
定价策略(Tariff):一套定义利用电信网络使用承载/会话/服务电信服务的价格参数。
DCC Proxy:Diameter Credit Control Proxy。DCC协议路由Proxy,负责Diameter协议的转发。
OCP(Online Charging Protocol):基于Diameter CC定义的中国电信实时计费协议。为OCS对计费网元的统一接口协议。
3.2. 缩略语
缩写
英文描述
中文描述
APN
Access Point Name
接入点名称
AoC
Advice of Charge
计费通知
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ccounting
鉴权 授权 计费
BSS
Business Support System
业务支撑系统
BCF
Bearer Charging Function
承载计费功能
CAMEL
Customiz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
移动网络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
CAP
CAMEL Application Part
CAMEL应用部分
CDR
Call Detail Record
计费数据记录
CCG
Content Charging Gateway
内容计费网关
CG
Charging Gateway
计费网关
CP
Content Provider
内容提供商
CS
Circuit Switched
电路交换
CSI
CAMEL Subscription Information
CAMEL签约信息
CTF
Charging Trigger Function
计费触发功能
ECF
Event Charging Function
事件计费功能
FR
Formatting and Routing
格式化和路由分发
FTAM
File Transfer Access Management
文件传输接入管理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GGSN
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网关GPRS支持节点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ISMP
Integrated Service Management Platform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IN
Intelligent Network
智能网
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
INMI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综合网络管理接口
LCS
Location Services
位置服务
MMS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多媒体消息服务
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re
移动交换机
MD
Mediation Device
介质设备
MSISDN
Mobile Subscriber ISDN number
移动设备ISDN号码
MAP
Mobile Application Part
移动应用部分
OCS
Online Charging System
在线计费系统
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运营支撑系统
PS
Packet Switched
分组交换
PDP
Packet Data Protocol
分组数据协议
PHS
Personal Hand-phone System
个人手持电话系统
PoC
Push-To-Talk over Cellular
无线一键通
PDSN
Packet Data Serving Node
分组数据服务点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TSP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实时流协议
SP
Service Provider
服务提供商
SE
Service Enabler
业务引擎
SCP
Service Control Point
服务控制点
SID
Shared Information/Data Model
共享数据模型
SBCF
Session Based Charging Function
会话计费功能
EBCF
Event Based Charging Function
事件计费功能
SMSC
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
短消息业务中心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关协议
SMPP
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 Protocol
短消息点对点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SP
Service Switch Point
业务交换点
SDF
Service Data Point
业务数据点
TPF
Traffic Plane Function
承载功能平面
TAP
Transferred Account Procedure
账单传送程序
TELNET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远程登陆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
VC
Voucher Center
充值中心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WLAN
Wireless LAN
无线局域网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无线应用协议
WIN
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
无线智能网
4. 概述
在获得移动业务牌照以后,中国电信将成为移动市场竞争的积极进取力量,这就需要中国电信具备创新性支撑手段和业务运营策略。本章将分析现有的计费整体解决方案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中国电信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客观需求,参考3GPP相关规范,并结合国内外运营商计费方案发展的最新情况,论证新的计费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说明了OCS作为中国电信新的计费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的引入背景。
4.1. 现有计费方案存在的问题
4.1.1. 现有计费方案概述
当前,现有的电信计费主要有以下两种计费解决方案,分别如下:
1. 计费方案一:以智能网及ISMP实现预付费用户的在线计费处理,以准实时计费系统实现后付费用户的准实时计费处理;
2. 计费方案二:准实时计费系统统一负责预付费和后付费用户的计费处理。
两种实现方法具体如下:
4.1.1.1. 计费方案一(SCP+准实时计费系统)
这是一种现有的计费解决方案,能够实现预付费用户的实时计费处理和后付费用户的准实时计费处理。下图为计费方案一的网络结构:
图 1:计费方案一网络结构图
在本方案中,后付费用户由准实时计费系统负责计费,预付费用户由SCP和ISMP计费。其中电路域业务经过智能网实现,MSC/SSP经过Camel3接口同智能网SCP相连,能够支持对话音、点到点短消息业务的实时计费,分组域业务的承载流量费由SGSN/SSP经过Camel3接口同智能网SCP配合完成,基于内容的计费批价在数据业务网内部完成,统一经过ISMP与SCP之间的实时扣款接口RTBP完成对用户帐户的预留、扣费。
4.1.1.2. 计费方案二(由准实时计费系统统一处理)
由准实时计费系统统一处理预付费和后付费用户的方式,是当前部分运营商采用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建设成本低,但实时性较差,扣费周期较长,且无法提供电信服务使用过程中的服务终止功能。下图为准实时计费的网络结构:
图 2:计费方案二网络结构图
与计费方案一相比,计费方案二的主要区别是SCP和ISMP将不再作为实时计费部件承担预付费用户的计费功能,因此ISMP和SCP之间也不再存在扣款接口。
为了避免影响交换网的处理性能,这种方式下的话单文件的采集速度不能过于频繁,加上准实时计费系统的处理时间,将造成一定程度的计费时延,根据中国移动统计,省内的情况平均延迟为60分钟,省际(省间漫游业务)为120分钟,而国际漫游的时延更大;同时,由于准实时计费的余额处理只能在通话结束并产生话单后进行,缺乏手段来切断通话。
4.1.1.3. 两种计费方案的特点对比
两种计费方案的对比如下表:
智能网(SCP)
Hot billing
功能定位
控制交换机的接续和路由过程,路由控制、呼叫屏蔽、号码翻译和转换等。
支持分组域中流量计费,内容事件计费等。
计费功能也可由其它网元实现。
Hot billing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客服、业务管理、计费、结算、帐务处理、系统管理等。
是一个针对话单和帐户的后处理系统,具备支撑灵活资费业务的能力,统计分析和客服能力强。
实时性
具备实时计费能力,避免了透支现象的产生;同时,用户也能够实时对帐户进行充值。
这方面用户体验较智能网高。
准实时计费,中国移动省内的情况平均延迟为60分钟,省际为120分钟。
会造成欠费,用户的充值有延时。
灵活性
不需要用户登记客户资料,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实施推广策略。
业务资费灵活性不够,对数据业务支持能力不足,新业务开发速度慢。
”SIB技术”没有实现,业务开发扩展性不好。SCE不能由运营商控制。
具有灵活资费、帐务处理能力和强大的统计分析和客服能力。
强大的客服能力和通知机制,能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制定各种灵活的资费业务和套餐容易
可靠性
网络结构复杂,业务逻辑叠加,导致效率降低,升级频繁。
业务改动涉及全网的升级,甚至MSC(SSP)的升级。
智能网是在网上实时运行,要求达到电信级的标准。
为后台处理系统,可靠性要求没有智能网高。
功能升级、业务处理对现网运行的影响不大。
成本
智能网主要是系统建设成本和后期升级改造成本。
网络的规模大,设备的性能、可靠性和网络安全性会导致初期投入较大。
主要包括计费系统、客服系统建设和欠费造成的成本。
初期成本较智能网低,主要体现在设备的要求、系统处理实时性要求等方面。
4.1.2. 现有计费方案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计费方案一(SCP+HotBilling)对预付费用户无法提供灵活的资费支持、业务捆绑和预付/后付转换,因此可能丧失很多市场机会,属于机会成本很高的方案;而计费方案二(由HotBilling统一处理)由于无法在线计费,并有较高的时间差,因此欠费风险较高,属于欠费成本较高的方案。另外,两种方案都无法满足一些较高的市场需求(成本分析参见<总体技术要求 附录C:成本分析>)。这些问题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使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其教训也是中国电信需要设法避免的。两种方案存在的问题具体地如下表:
问题
计费方案一
计费方案二
没有统一的客户视图
√
无法进行预付费后付费的灵活切换
√
预付费资费灵活性差
√
业务适应能力较弱,对市场反应速度慢
√
无法支撑数据业务
√
无法支持捆绑业务
√
初始成本大
√
维护代价高
√
漫游业务风险无法控制
√
无法支撑高费用业务
√
无法支撑高风险业务
√
无法支持后付费高额欠费控制
√
√
无法支持分机预付费
√
√
无法支持电信代理商(代理商虚拟运营系统)
√
√
无法提供AoC等客户体验
√
√
(注:表格中√表示存在此问题,空白表示不存在此问题。)
4.1.3. 现有计费方案问题分析
经过对计费方案一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原因能够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将与市场高度相关的功能放到了设备侧实现:对运营商而言,市场支撑需求和网络支撑需求有极大的不同,市场支撑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必须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即所谓的”适者生存”原则;而网络支撑虽然也是市场竞争的工具,但电信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网络稳定性和网络质量是第一位的,即所谓的”稳定第一”原则。传统基于智能网的预付费解决方案,将与市场高度相关的计费功能放到了网络侧,使得整个系统为了网络稳定性的需要,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进行快捷、灵活的适应。OCS能够较频繁地升级换代,软件能够平滑升级;
2. 话务控制和计费功能没有进行分离:对基于智能网的预付费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其能够分为话务控制和计费功能两大部分,其中话务控制部分具备相当大的稳定性,而计费功能部分则需要较大的灵活性。对智能网的修改需求大约有80%的需求都集中在计费功能方面,且对修改时限的要求较高。同时,3GPP推荐的预付费模式也是计费分离的,国内外不少运营商在分离系统的话务控制部分和计费部分也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因此,在线计费的话务控制部分和计费功能部分的分离是必要和可行的;
3. 未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思路:计费系统是与客户高度相关的系统,应该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融合建设。同时,预付费也应该是一种客户付费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独立的业务。基于智能网的预付费解决方案将预付费当作独立的业务看待,客户的资料因为网络建设的原因被人为割裂开来(数据业务网等网元的内部计费功能也有类似的问题),使得业务捆绑等市场需求很难实现,大大降低了运营商在市场方面的适应能力;
4. 未充分考虑中国电信的市场定位和竞争要求:由于中国电信在移动市场上是后进入者,这就决定了中国电信在移动市场上必然属于进取性的力量。而作为市场的进攻方,在竞争手段和差异化营销方面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避免一味的价格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甚至是双输局面,而良好的在线计费支撑能力能够提供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市场核心手段,对于运营商市场的拓展无疑是有利的;同时,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是其庞大的固定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用户群,因此提供良好捆绑能力和实时性的预付费方案对市场竞争也至关重要。
经过对计费方案二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产生原因能够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非在线计费方式带来的局限性:采用离线方式的计费,无论其计费时延多少,都是一种先使用,后计费的方式,即计费不参与使用过程,而是在使用过后基于使用记录的后处理方式,这就决定了准实时计费方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欠费,特别是难以防范用户的恶意欠费,也无法很好地支撑高风险、高额度业务的开展。同时,因为是非在线的计费方式,因此无法支持帐户的实时更新查询;
2. 网络限制:由于网络的限制,最后一张话单问题、超长业务问题、漫游时延太长问题等无法很好地得到解决,导致欠费风险进一步提高,也无法实现AoC类业务等,降低了预付费用户的业务体验。
4.2. 新的计费解决方案的提出
4.2.1. 对新的计费整体解决方案的思考
中国电信作为移动市场的后来者,必须具备创新性的支撑手段来支持市场的推展,而计费方案又是这一支撑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经过对现有计费方案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计费方案一的欠费成本较低,但有较高的机会成本;而计费方案二的机会成本较低,却有着较高的欠费成本,而两者对于一些高级别的需求均无法支持。从创新性的市场支撑手段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案作为中国电信最终的整体计费解决方案都不够好,运营商需要的是既能大幅降低欠费成本,又能提供更多市场机会的计费方案,需要的是从综合通信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出发,与现有移动运营商有所区别,有所创新的计费方案。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一代计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以提出适合中国电信的整体计费解决方案。
为更好地指导3G环境下计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