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阿伦特论自由意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943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阿伦特论自由意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阿伦特论自由意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阿伦特论自由意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8 7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 阿伦特论自由意志 幸晓雪【摘 要】随着与尼采、海德格尔之间理论关联的揭示逐渐增多,阿伦特被认为致力于一种追求个体秀异的竞争性(a g o n i s t i c)审美政治,因而是唯意志论者或决断论者,缺乏伦理向度。实际上,阿伦特意图破除传统哲学思维、现代历史观念和大众社会对政治行动领域的“必然性”控制,为了恢复政治行动的尊严才将意志的自由性界定为绝对自发的开创,从而招致上述批评,但批评者们忽视了她对意志的唯我主义和主权性深渊所进行的批判。阿伦特借助承诺和判断力两种精神力量引导意志以共识性、公共性原则为行动根据,致

2、力于实现“共同行动”的复数性政治,为我们反思自由意志与行动之间的“远近”关系提供了理论资源,也为契约论解决意志两面性难题提供了一些启示。【关键词】阿伦特;自由意志;行动;开创性;复数性;判断【中图分类号】B 0 1 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1 7 2 3(2 0 2 3)0 3-0 0 8 7-0 9【作者简介】幸晓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马丁杰伊曾将阿伦特视为决断论(d e c i s i o n i s m)的代表,认为“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施密特等哲学家一样,处于2 0世纪2 0年代德国政治存在主义传统,强调

3、意志作为政治行动的原动力,视决断为不受原则和规范限制的存在论选择”。同样地,由于未正面考虑政治行动的道德规范,阿伦特被凯特伯指责为“非道德主义”:“阿伦特对于个体特殊性行动的阐述,让人警惕她的行动理论容易容纳巨大的恶,甚至是极权主义的恶”。随着与尼采、海德格尔之间理论联系的探讨逐渐增多,阿伦特被认为致力于一种追求个体秀异、行动特殊性的竞争性审美政治,缺M a r t i n J a y a n d L e o n B o t s t e i n,“H a n n a h A r e n d t:O p p o s i n g V i e w s,”P a r t i s a n R e v i

4、 e w,v o l.4 5,n o.3,1 9 7 8,p.3 5 1.G e o r g e K a t e b,H a n n a h A r e n d t:P o l i t i c s,C o n s c i e n c e,E v i l,O x f o r d:M a r t i n R o b e r t s o n,1 9 8 4,p.3 1.S e e D a n a V i l l a,A r e n d t a n d H e i d e g g e r:t h e F a t e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a l,P r i n c e t o

5、 n:P r i n c e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 9 9 6,C h a p t e r 3.8 8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乏伦理向度。针对上述理解,本文从阿伦特对自由意志的两面性阐述出发来分析她如何处理个体意志与政治行动的关系,并表明阿伦特试图通过意志概念批判自柏拉图延续至今的“统治被统治”政 治 模 式,进 而 借 助 对 承 诺 和 判 断 力 的 阐 释,致 力 于“共 同 行 动”(a c t i n c o n c e r t)的复数性政治。一、对抗“必然性”:自由意志的开端启新自由是阿伦特关

6、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她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谈论自由。一是通过奥古斯丁的神学存在论概念“诞生性”(n a t a l i t y)来阐明人类自由的根据。二是着重于行动自由或政治自由,即通过言说与行动显现自身并进入公共空间,参与公共事务、与他人共同维护世界的自由,这是阿伦特最终的理论目的。三是辩证地分析自由意志。一方面肯定性地将意志作为自由行动(a c t i o n)的“动力”(s p r i n g),另一方面深刻地揭示意志作为一种仅与个体内在相关的自由带给政治行动的困境。那么,意志在获得真正的行动自由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似乎它是无足轻重的,如凯特伯主张,阿伦特论证自由意志只是迫不得已,因为“要捍卫

7、政治自由,无疑要涉及哲学上对自由意志的辩护”。在笔者看来,阿伦特在 精神生活 中的谱系学考察展现了意志的独特功能:自由意志是行动与道德归责的前置性条件,也是“诞生性”在实践哲学中的落实点,并且通过对意志自由性内涵的界定,阿伦特再次表达了与政治科学和规范论实践哲学不同的行动观。基于德国哲学的传统,阿伦特将意志定义为行动的“动力”:“绝对自发地开始一系列连续事情或状态的力量”。他指出,自发开始的能力,伴随着内部分化与自我冲突,是我们对意志最原初的内在体验,这些体验源于基督教而非古希腊。意志应行动的要求,它不可能像思维与判断活动那样以回避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为前提,而是必须不断返还自身,在冲突对抗中作

8、出抉择,所以意志被阿伦特视为最具“自反性”(r e f l e c t i v i t y)的精神能力。自反性意味着通过不断的意志选择生成一个具备自主自律能力的“自我”,并造就着“个体化”(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的特殊身份,即是说意志的自由选择使得作为道德主体或责任主体的行动者显现出来。那么,什么是意志的自由选择?阿伦特认为,它并不简单指在多种选项中进行选择的能力(l i b e r u m a r b i t r i u m),而是通过选择实现开端启新的创造能力。在阿伦特看来,纵观哲学史,意志要么被否定,要么其自由总是受必然性的制约(除邓斯司各特以外)。例如,亚

9、里士多德依照潜能与实现的范畴规定,认为一切存在物都被其自然本性规定,内在地包含作为存在根据的目的,并朝向目的实现自身,所以每种存在者都处于持续现实化的潜能之中。这种生成论观念在实践领域的运用造成一种后果,它使人类事务的将来成为可预测的,不必为新的事物的出现作准备,一切都只是循环反复。因而,即便亚里士多德有自愿选择的概念,但却不曾开端启新,他主张行动应该以通过理性而沉思到的智慧、道德知识和宇宙自然秩序为导引,降低了意志的自足性和创造性,意志所“考虑”(p r o a i r e s i s)的对象只是实现善的手段而已,不可能对前提进行否定。同样地,康德在 实践理性批判 中将自由意志界定为出于纯G

10、 e o r g e K a t e b,H a n n a h A r e n d t:P o l i t i c s,C o n s c i e n c e,E v i l,O x f o r d:M a r t i n R o b e r t s o n,1 9 8 4,p.1 9 6.H a n n a h A r e n d t,T h e L i f e o f t h e M i n d,V o l.2,N e w Y o r k:H a r c o u r t,1 9 7 7,p.6.S e e H a n n a h A r e n d t,T h e L i f e o f

11、 t h e M i n d,V o l.1,N e w Y o r k:H a r c o u r t,1 9 7 7,p.9 2.幸晓雪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 阿伦特论自由意志8 9 粹实践理性律令而行动的意志,将意志变成了在目的论范式中的理性规定与感性欲望之间选择的能力,丧失了面向特殊物本身进行开创的当下性。再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绝对精神统筹了过去和未来,意志对将来的担忧和对新事物的筹谋都成为多余。依照阿伦特的总结,这是“哲学家”思考意志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 “试图从必然性中发展出自由”,把本是面向将来、特殊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新颖性的意志行动,化作沉思的衍生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从柏拉图

12、一直到黑格尔以来,哲学以普遍真理的姿态凌驾于政治事务领域的暴政方式,即用“制作”代替“行动”。而阿伦特强调开端启新,她的关切点是开创能力在现代世界束缚于两种必然性规制之中:一是作为纳粹极权政治意识形态统治内核的人类普遍历史的进步必然性。这种现代历史观念集中形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旨在依靠理性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将人类安置在一个进步的过程之中,从而为脆弱的政治行动和存在本身获取意义,并通过“进程化思维”(p r o c e s s-t h i n k i n g)的逻辑暴力实现历史普遍法则的现实运动。从普遍性进步历史意识中建构行动的意志根据,实际上却使“每一个真实事物和单个实

13、体被贬低为过程的某一个功能”,使显现个体性和带有不朽荣耀的行动以及由此生成的行动叙事都丧失价值,并且为达历史进步目的而摧毁公共领域,对人之人性、特殊性和复数性进行暴力贬压。二是社会(t h e s o c i a l)的崛起导致对政治的冷漠与意志的平庸。现代社会是按照家庭经济学的模式对政治空间实行的一种侵占,是一个“全体人类首次都处于生存必然性之轭下”的劳动社会,在其中,大众通过劳动和消费来维持和更新生命,以生命本身和私人幸福为最高目的,不再抱以足够的勇气和反抗精神来关心政治、关爱世界,导致了世界的“无世界性”(w o r l d l e s s n e s s),政治自由被渲染成摆脱政治的自

14、由。在阿伦特看来,社会有一种“无人统治”的统治力量,它将所有人都裹挟在一种庸庸碌碌的平均状态中,一种消散于“外人口舌”和大众意见的“常人”状态之中,社会通过 施 加 各 种 各 样 的 规 则 使 它 的 成 员“行 为”(b e h a v i o r)规范化,从而排斥对秀异和卓越行动的追求。人沉溺于“习惯”(c o n s u e t u d o)之中,造成的不仅是意志的平庸,而且是意志的恶,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了政治恶。如斯考特指出,阿伦特在审判艾希曼的报告中提出的无思考、无判断能力的“恶之平庸性”与由习惯而来的意志之恶结构一致。因此,一种本真的行动以意志的开创能力为前提,它不是达到目的

15、的功能手段或任何一种被规制的过程。康德哲学中有“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之分,前者指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受任何在先原因规定的原因性,一种能开启或中断自然因果序列的自由能力。这种自由无所谓法则,也无关乎人的意志。在先验自由向人的“实践自由”转化的论证过程中,康德主张自由意志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相互蕴含,自由意志最终成为出于纯粹实践理性律令而行动的意志。阿伦特将意志视为一种基源性地显现自身存在的能力,而理性规则只是意志形成中的一种因素,与海德格尔相同,她青睐先验自由而反对意志的理性法则化。美 达娜维拉:阿伦特、亚里士多德与行动,陶东风译,文化研究2 0 1 6年第3期。美 阿伦特:政治的应许,杰

16、罗姆科恩编,张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6年,第7 7页。H a n n a h A r e n d t,B e t w e e n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E i g h t E x e r c i s e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 g P r e s s,1 9 6 1,p.6 3.H a n n a h A r e n d t,T h e H u m a n C o n d i t i o n(2 e d),C h i c a

17、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2 0 1 8,p.1 3 0.H a n n a h A r e n d t,T h e H u m a n C o n d i t i o n(2 e d),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2 0 1 8,p.4 0.S e e J o n n a V.S c o t t,“Wh a t S t.A u g u s t i n e T a u g h t H a n n a h A r e n

18、d t a b o u t H o w t o L i v e i n t h e W o r l d:C a r i t a s,N a t a l i t y a n d t h e B a n a l i t y o f E v i l,”i n H a n n a h A r e n d t:P r a c t i c e,T h o u g h t a n d J u d g e m e nt,e d s.M i k a O j a k a n g a s,H e l s i n k i:H e l s i n k i C o l l e g i u m f o r A d v a

19、n c e d S t u d i e s,2 0 1 0,p p.8-2 7.9 0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由上可见,在最深层次上,阿伦特为自由意志的辩护是存在主义式的:在历史必然性与生存必然性的控制之下,现代世界处在一种无政治的、无复数性的人的自动化进程之中,因而她把意志与行动的开端启新称为改变现状的“最现实主义的动议”,这是人的诞生的使命和对世界的责任。阿伦特用“诞生性”作为自由开创的存在论根据,依照奥古斯丁,人的诞生不同于其他,“人是作为一个开端(i n i t i u m)被创造出来的,这个开端打断了时间和宇宙所陷入的永恒循环往复”。只有人能意识到存

20、在的起源并以自由行动来回应他自己的开端。这一存在论根据与意志哲学家们的形而上学根据十分不同,它强调自由意志首要的特征是从必然性之中独立出来去实现绝对自发的开创、直面人类事务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点也导致了学者们视阿伦特为政治存在主义或决断论者,当然这是个误解。二、自由的深渊:意志的唯我论与主权性意志与行动的绝对自由性是对诞生性的实现(a c t u a l i z a t i o n)。诞生性,即每个人具备带来开端性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预定的东西的能力,他/她生而带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特殊性,自然地就构成了另一个基本的人类境况 “复数性”:不是一个人而是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复数性的重要性是现象学式

21、的,唯有复数的人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来感知和认识世界,在相互的意见(d o x a)、叙事、协商和交流中,才能搭建一个现象的实在性(r e a l i t y)、客观性与意义得到确立的“共同世界”(a c o mm o n w o r l d),共同世界是任何建制化的公共空间的现象学条件。阿伦特把复数性当作行动最主要的条件,也正是从复数性的原则出发审视潜藏在传统西方政治理论并延续至现代意志哲学中的行动问题。与行动自由(l i b e r t y)相比,意志自由(f r e e d o m)只是一种表达内在精神状态的自由,其自由形式是变幻的。阿伦特保持着这两类自由的区分,指出在人类历史上,自由起初

22、不是指意志的品格,也不是思维对象,而是一种行动现象或政治现象:“自由被理解为自由民的身份,这种身份能够让他自由地迁徙,走出家门,进入世界,在那里用言辞和行动与他人相遇。”在古典时代,自由首先是征服别人获得的,自由人必须在财产、权力居于支配地位,摆脱奴隶状态;其次,必须在公共空间进行言说、对话,与同伴一同行动、开创,自由才得以显现和巩固,它是一种始终与他人相关的事实。如前所述,意志在自我分裂和反思之中做选择,造就独特的“自我”;但在个体化的同时滋生着“唯我论”(s o l i p s i s m)倾向,即作为独立的个体倾向于自主选择,不附属于任何其他人。意志是绝对自发的,它对将来的必然性进程、对

23、世界的自然秩序提出怀疑,但是在怀疑之后如何开端启新,一个单独个体的意志给不出答案,反而将自身置于一种孤立的迷思境地以至于虚无,阿伦特称之为“自由的深渊”:“每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世界存在,世界曾经存在,这个世界 应该 是什么样子 必然性 的信念、一切应该如此 的信念,是否以偶然性为代价才能带来自由?在这些疑问下,自由不就是一种 无家可归的被抛状态 吗?并且成H a n n a h A r e n d t,B e t w e e n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E i g h t E x e r c i s e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24、 o s o p h y,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 g P r e s s,1 9 6 1,p.1 7 0.H a n n a h A r e n d t,L o v e a n d S a i n t A u g u s t i n e,C h i c a g o: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1 9 9 6,p.5 5.H a n n a h A r e n d t,B e t w e e n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E i g h t E x e r

25、 c i s e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 g P r e s s,1 9 6 1,p.1 4 8.幸晓雪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 阿伦特论自由意志9 1 为了毁坏时代的一种委婉说法?”“自由的深渊”呈现了个体主观性与普遍有效性、自我意愿与共同行动之间的距离,意志临渊而行,必须在表达主体性的同时避免堕入封闭的主体之中。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很好地体现了她对唯我论的警惕,她坚持自我的认知和行动意志都应形成于公共性之中。海德格尔在 存在与时间 中将“常人”组成的公共领域与本真性的在世

26、存在对立起来,主张通过向死而生、向着最本己的自身筹划的“决断”来摆脱“常人”消弭差异性的统治,以承担起自身存在的责任。海德格尔由此展现了对公共性的敌意,更糟的是,“在 存在与时间 中,他只是将人的存在分析为几种现象学意义上可证的 生存样态,但它们是任意的”,即没有给出人类应当如何通过在世界中共在的规范性指引,使得“决断”脱离公共性而又无所依傍。在转向后,海德格尔提出人应当去聆听、去应和存在之真理,使之显现在思与言之中,以思维指导行动。因此,海德格尔虽然提倡决断,以至于曾以唯意志论者的面孔出现,但“面对行动问题的策略是一种内部撤退,撤退到良知中寻找真我,到纯粹之思中揭示真理”,最终将决断消解为“

27、无意愿的意志”。阿伦特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联结失效、大众原子化、孤独无助感剧增的德国社会,在一个任何“主义”都受到批判而暴力备受推崇的文化危机时代,海德格尔求助于绝对“自我”的方案仍然使行动意志陷入自由的深渊。总体而论,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关注的是以理性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哲学带来的“存在危机”,却未曾将其视为伦理联结失效和共同行动枯萎的“政治危机”,从而寄希望于自我的反抗、创造与潜能,试图在不改变政治处境,也即不为行动提供原则的情况下保障人类自由。阿伦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继续揭示自由意志的深渊性。在意志的内在冲突中,每一次“我愿”都遭受其自身的回击,意志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同时,又在分裂中体

28、验到无能为力;为了使意愿的命令得到服从,意志必须具备克服内在冲突的力量,所以阿伦特指出:“意志,意志力量(w i l l-p o w e r)和权力意志(w i l l-t o-p o w e r)几乎是同一的概念,权力寓居于意志的机能中”。因此,这一从“命令 服从”的视角规定下的意志自由被作为自由之本义引入政治行动领域中时,意志实为一种以实现自身的权力为中心的“主权意志”,自由也就被理解为与他人无关并以征服他人主权为前提的“主权自由”。根据凯里维斯的理解,阿伦特对主权自由的批判基于从霍布斯到卡尔施密特的经典定义,即主权意指一种不受普遍法则和任何他者约束的创新力量,它无中生有(e x n i

29、h i l o)的意志创造才是规范和制度的来源。当施密特称赞法兰西民族在革命中创造新政制的主权决断时,阿伦特则意识到人民主权决断论是一种加强版本的唯意志主义,它披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将意志的任意性、唯我性和命令强制性等H a n n a h A r e n d t,T h e L i f e o f t h e M i n d,V o l.2,N e w Y o r k:H a r c o u r t,1 9 7 7,p.1 9 6.H a n n a h A r e n d t,E s s a y s i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1 9 3 01 9 5 4,N

30、 e w Y o r k:H a r c o u r t,1 9 9 4,p.1 7 8.L e w i s P.H i n c h m a n,a n d S a n d r a K.H i n c h m a n,“I n H e i d e g g e r s S h a d o w:H a n n a h A r e n d t s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H u m a n i s m,”T h e R e v i e w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 6,n o.2,1 9 8 4,p p.1 8 3-2 1 1.H

31、 a n n a h A r e n d t,B e t w e e n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E i g h t E x e r c i s e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 g P r e s s,1 9 6 1,p.1 6 0.权力意志是尼采的概念,尼采认为,意志受到意图和目的等因果关系范畴的规定,权力意志和超人能打破被决定性的和内部冲突。在阿伦特看来,尼采是一个“生活哲学家”,它使意志与生活同一,生命冲动与灵魂的内在体验成为权力意志的主导,

32、因而权力的产生根源于个人而非人们。S e e A n d r e a s K a l y v a s,“F r o m t h e A c t t o t h e D e c i s i o n:H a n n a h A r e n d t a n d t h e Q u e s t i o n o f D e c i s i o n i s m,”P o l i t i c a l T h e o r y,v o l.3 2,n o.3,2 0 0 4,p p.3 2 0-3 4 6.9 2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总第4 5期)特征发挥到了极致。阿伦特认为,在现代政治哲

33、学理论中,卢梭的“普遍意志”理论深刻体现着意志的非政治性和主权性暴力。其一,尽管卢梭自认是民主共和论者,但是“普遍意志”摧毁了民主审议和同意,因为意志要达到普遍性,则必须是单一的、同质的、不容置疑的,唯有通过对特殊性和复数性意见的消除才得以可能;因而卢梭所谓的民主自由是“要得到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政治体的自由,就要以牺牲所有其他人、其他组织的自由,即主权为代价”,这潜藏着民主暴政的危机。其二,卢梭将普遍意志界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并且依靠敌我划分的原则将个体的私人利益化作民族的敌人,以此将民族凝聚为单一体。敌我划分的原则将暴力正当地引入了政治,并且会导致利益、幸福或者社会问题成为政治建设的绝对

34、主题,同情、怜悯、无私等政治激情上升为主导性的政治原则,遗忘了最重要的是创立宪法、政治制度和政府形式以确保政治空间的维系。其三,卢梭将普遍意志规定为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摧毁的,实际上是近代政治神学和绝对主义体系的一种延续,只是用人民的普遍意志代替了霍布斯笔下的君主充当政治领域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之源,但是无论主权者是谁,超出宪法制约的主权性自由始终孕育着主权性暴力。通过对于主权意志及其政治理论的批判,阿伦特试图破除柏拉图所奠定的“统治 被统治”的政治生活模式,指出政治是平等又特殊的复数个体组成的,在其中每个人表达自身的意见以期寻求同意,不是一项统治者宣布真理而被统治者负责执行的“制作”工程。同

35、时,阿伦特着力于主权性权力向以复数性为条件的“交往权力”(c o mm u n i c a t i v e p o w e r)的范式转变,以期建立一种非主权性的政治自由。三、面向复数性而行动:意志、承诺与判断阿伦特论述意志的两种规定性 既要自由开创又要以复数性为条件,对应着她对行动的看法。一方面,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阿伦特主张行动是表演性的(p e r f o r m a t i v e),纯粹为了揭示和显现个体的独特性,是对诞生和命运的一种回应,同时与观众一同在居间世界(i n-b e t w e e n)中开启公共空间,因此行动具有英雄式的激情。另一方面,行动需要救赎,阿伦特对行动的脆

36、弱性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使行动者更像是潜在的行动受害者。由于具备表演的本质,行动转瞬即逝,它的荣光要求旁观者的见证和叙事;由于无规范可循,行动不可预测、不可撤回,它需要他人共同的“承诺”和“宽恕”;行动独一无二的创生能力总是与无主权的无能混杂在一起,它必须在交往世界中获得正当的权力。阿伦特实际上开创了一种与传统意志哲学有所不同的“行动意志”理论,她试图将意志塑造为一种人类能够共同面向未来、面对世俗公共政务、面临新颖之物和危机的行动动力,要点不是去“思”存在之本质和普遍性真理来保障意志的绝对同一,而是扎根于大地,去呈现和感知那些做选择的、冒失的甚至分歧的行动者,在他们的意见、对话和行动中揭示真理性

37、共识。然而,意志如何能在保持自由性的同时降低其主权任意性特征带来的危害,即意志如何H a n n a h A r e n d t,B e t w e e n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E i g h t E x e r c i s e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 g P r e s s,1 9 6 1,p.1 6 4.参见 美 维拉:剑桥阿伦特指南,张笑宇、陈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 8年,第1 7 2-1 7 8页。幸晓雪 面向复数性而行

38、动 阿伦特论自由意志9 3 能在复数性条件下实现自由开创?实际上,这可以被纳入个体自由与他者、与共同体之间张力如何解决的母题,这种张力从古典时代自然目的论的逐渐崩解,到奥古斯丁发明意志哲学以彰显人的自由以来,便显露出来;也因此,近代政治哲学出现了以个体意志的自愿选择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论,它将政治统治、权利和行动的合法性首先归因于复数性个体的共同同意。意志作为一种向善的、自律的、自由的道德能力成为契约论的基础,同时深刻保留着作为一种感性欲求能力而带来的任意性和唯我性,哲学家们曾为此殚精竭虑。例如,卢梭证成普遍意志和人民主权等民主共和原则之后,明确指出人民的意志和共同体真正的善业之间存在距离,普遍意

39、志并不总是处于明智的状态,它受到私人利益的诱惑和派系、团体意志的蒙蔽,因而需要伟大的“立法家”进行公共启蒙、风俗形塑和公民教育,以便将意志与善和真理相统合。立法家是超常的,是天才,追求未来荣耀和全人类的幸福,具备伟大的政治技艺和灵魂力量。康德继承了卢梭的意志自律学说,采用道德形而上学确立每个理性存在者都具备普遍立法的自由意志,应该且能够自觉打破自然因果性的宰制并出于纯粹实践理性或道德的普遍法则而行动,尊重他者为目的而非仅为手段,使自身的政治行动符合公共性原则,以期与他人的自由保持一致。在阿伦特看来,卢梭和康德都在政治领域之外设立了一个阿基米德点。与之相对,她给予人类政治活动充分信任,主张在人与

40、人的交往和关系(r a p p o r t s)中对抗意志的主权任意性,引入两种适合民主政治的能力作为形成复数性意志根据的补充力量。其一,承诺(p r o m i s e)的能力。马泰尔将奥古斯丁与阿伦特在挖掘承诺能力的功能上作了初步关联,其实在承诺主题上,阿伦特受到罗马法律和尼采的启迪更多。罗马法与希腊法律相比,优点在于重视合同和条约(p a c t a s u n t s e r v a n d a)在建立交往关系上的功能,最初是贵族和贫民之间达成整个民族同意的契约,尔后还通过承诺和联盟处理与异邦势力的相处,因而承诺是一种与他人联结的能力,扩展了希腊人只关注自我显现的行动观。尼采在 道德的

41、谱系 中谈到,“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一个可以估计的、有规律的人,是具备承诺的能力,承诺的人有一种真正的权力意识和自由意识,还有一种确确实实的人的成就感,他比那些不能许诺的人赢得信任、恐惧和尊重他有非同一般的责任特权的自豪认识、支配自己和命运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把这种意识和本能叫作良心”。“成为一个可以估计的人”,表明承诺是一种约束私人意志主权任意性的责任行为,表明人能掌控它自身并展现稳定的、值得信赖和尊重的人格,驱散自由行动的不可预见性,使得众人生活在一起却不需要“统治”力量来保障。相互承诺、共同约定是生成权力和共同行动的首要条件,在阿伦特看来,典型的案例就是处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北美人民通过

42、“自由而真挚的承诺”凝结出的新型权力结构,在不让渡自身权力也不宣称自我主权的情况下享有正当的权力。其二,判断力。在 精神生活意志 的结尾处,阿伦特指出,如何弥合意志自由的深渊或如何确保自由不是人类的悲惨处境,哲学家们习惯采用“必然性法则”,而她主张以判断解J a m e s M a r t e l,“Am o:V o l o u t s i s:L o v e,W i l l i n g a n d A r e n d t s R e l u c t a n t Em b r a c e o f S o v e r e i g n t y,”P h i l o s o p h y&S o c

43、i a l C r i t i c i s m,v o l.3 4,n o.3,2 0 0 8,p p.2 8 7-3 1 3.马泰尔还提到了“爱”(c a r i t a s)用于抵抗意志的主权性。阿伦特在其博士论文和 精神生活意志 论奥古斯丁的部分,确实主张c a r i t a s能治愈意志的分裂,但在 人类境况 中,爱和宗教力量又被她视为反政治的,故本文不加以叙述。德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谢地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 0 0 0年,第3 7-3 9页。引文略有改动。阿伦特在 人类境况 第3 4节中称赞尼采对自主和承诺能力之间关系的阐述。9 4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3年第3期

44、(总第4 5期)救意志的困局,按贝纳尔的解释:“用判断悦纳自由,即通过判断让我们在特殊物的偶然性中感受到快乐”。判断是复数性的人共同决定将来如何行动、决定什么是美和善、什么值得追求和称赞,经由判断活动所形成的共识性原则可以作为行动的意志根据,从而在众人的一致行动中弥合意志带来的深渊。阿伦特论判断是基于康德对判断形式的划分,她探讨的不是根据法则而来的规定性判断,而是特指从特殊物和偶然性本身出发的反思性判断,这种判断不是简单的范畴演绎,它必须以公共性和复数性为前提才具备普遍性效力。在主体间有效性的证成中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心智扩展(m e n t a l e n l a r g e m e n t

45、),二是共通感(c o mm o n s e n s e)。阿伦特继承现象学传统,认为每一个做判断的人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感受和参与世界,其意见是以视角为前提编织出来的,所以若要获得普遍性共识,将先见或“前判断”变为真正的判断,必须先打破意见自拥的真理性,从私人的、主观的限制中摆脱出来,将自身置于他人的位置,设想多方的观点和立场,使自己在心智扩展中修正立场。阿伦特进一步把判断者的心智扩展诠释为行动者的一种思维方式 “代表化思考”(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t h i n k i n g):“政治思考是代表性的。我通过不同的观点来思考一个给定的问题,通过让那些不在

46、场的人的立场浮现在我的心中,也就是通过代表他们,我形成了某种意见。这个代表过程并非盲目地采用那些站在其他立场的人的观点,而是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在思考一个特定问题时,我越能够更好地想象,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的感受和思考会是如何,我的代表性思考能力就越强,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我的意见也就越有效。”与意志基于同质性和单一性,并且只能使用“无中生有”的、同质化的“决断”方式来达到普遍性(u n i v e r s a l i t y)的过程相比,“判断”容纳多元性与历史性,在尊重个体性的基础上寻求主体间有效的一般性(g e n e r a l i t y)共识。获得共识的另一条件是共通感。阿伦

47、特对共通感的运用可以总结为两个层次。首先,共通感是一种使我们置身于共同世界的感知力,它带给我们现实感,确证所处世界的真实和他人的共在。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指出,共通感丧失是现代性的一大难题,它“导致自我、思维能力和经验的一并丧失”。所以在现象学意义上,共通感不是径直指向追求政治生活中最高价值原则的共识,而是以建构一个使复数性的、差异性的价值观念都具备意义、能被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共同世界为目的,这是心智扩展、拥抱他者的前提。其次,共通感具备规范性引导力量。共通感是因共同生活而沉淀出的对社会伦常和道德实践的感觉,是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感知,因而通过判断叙事,我们置身于历史性的、伦理的、多元的、实实在

48、在的世界之中,并借鉴历史经验和理论资源,寻求典范和伙伴以宽慰自由开创带来的战栗,也作为权威为凝聚共识奠定基础。阿伦特不曾为意志寻求一条实质性的规范法则。通过承诺和判断力的剖析,她从心智能力转换的视角为复数性政治提供条件。阿伦特在审判战犯艾希曼时记录到:“艾希曼声称他穷其一生都在实践康德的道德律令,按照康德的义务概念行事他并非只是认定康德的公 美 阿伦特:康 德 政 治 哲 学 讲 稿,罗 纳 德 贝 纳 尔 编,曹 明、苏 婉 儿 译,上 海: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2 0 1 3年,第1 7 2-1 7 3页。H a n n a h A r e n d t,B e t w e e n P

49、 a s t a n d F u t u r e:E i g h t E x e r c i s e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N e w Y o r k:T h e V i k i n g P r e s s,1 9 6 1,p.2 4 1.H a n n a h A r e n d t,T h e O r i g i n s o f T o t a l i t a r i a n i s m,N e w Y o r k:H a r c o u r t B r a c e&C o m p a n y,1 9 5 8,p.4 7 7

50、.幸晓雪 面向复数性而行动 阿伦特论自由意志9 5 式不再有效并对之加以摒弃,而是将其篡改为应该按照立法者或国家法律来制定个人行动的准则,即 应该按照第三帝国的绝对命令行动。”为什么法则的内容能够如此迅速地从“不可杀人”变换到“杀人是为了种族的道德义务”。在阿伦特看来,如果意志谨守一种规范法则,就会逐渐失去进一步倾听他者的思考、判断和共通能力,就越容易将法则固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并在政治环境改变时更迅速地改弦更张信仰另一套法则。阿伦特用基于复数性和公共性的行动原则替换了意志的单一法则根据,为人类共同生活确立了团结、尊重、平等、正义、友谊、承诺、宽恕等伦理理念或者伦理美德,提供了非常积极有为的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