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快速读懂考场古诗词四川省宣汉中学 龚路诗歌鉴赏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必考模块,作为能力层级要求最高(E级)的一个8分的题型,历来都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虽然我们高度重视,但是在这一考点上花的大量复习时间和精力,往往聚集在各类题型和答题模式上,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读懂诗歌这一诗歌复习的前提。而当前不少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由于积累不够,素养低下,经验欠缺等原因,加之诗歌语言本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导致他们的思维一开始就被阻挡在了诗歌思想内容这一“高墙”之外。更有甚者,在还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即使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也往往是胡乱贴标签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对于诗歌鉴
2、赏,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任何资料可帮助的情况下,快速读懂诗歌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对于一首诗,在考场短时间内我们也不可能从各方面都能理解把握得非常透彻。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诗的本质是抒情、言志。阅读一首诗,我们只要明白了它在抒什么情,言什么志,也就抓住了它的牛鼻子,鉴赏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那么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技法指津】一、从宏观的角度看 1、善理脉络:结构的分析是整体把握一首诗歌的必要行为。诗歌(以绝句和律诗为例)创作的大致“套路”为:起、承、转、合。起句:写景叙事。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
3、景,叙事。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合句: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举例:2006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 诗歌起句记叙一位出门已久的归客深夜倚杖蹒跚而行的情形。承句描写村外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营造了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氛围,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转句继续描写归客在这一步一滑的泥泞中,匆匆转过昏月下村店,越走越靠近盼望已久的家门。衬托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结句描写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
4、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夜那么深了,可自家竹窗下却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母亲)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温馨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
5、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2、善归“类别”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数量很庞大,但如果从所写的内容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游子思乡诗、咏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10类,而每类诗的情感总是有一定的范围,如古诗中边塞征战诗多是写边塞生活的艰辛、边塞风光的奇异、战士的厌战情绪、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 而山水田园诗多是表达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或者表达归耕居隐居之乐,或者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只要我们通过诗歌中的作者、意象或熟悉的事件迅速确定诗歌的类属,由此就可确定诗歌的情感,达到初步读懂诗歌的目的。举例: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
6、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分析:此诗是托物言志诗。描写了五月石榴花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不难推测,此诗借灿烂耀眼的石榴花来言自己虽有着超绝世人的才华也只能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无人识,无人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二、从微观角度看1、善读“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点明中心,或揭示了
7、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春日登楼”提示了时间、事件,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从“怀归”就可以知道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2、善觅“情眼”古典诗歌尽管多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含蓄的抒情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诗人也会经常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流露于诗外,因此,在古诗中就会出现一些表情达意、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些字眼,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李清照“冷冷清清冷清,凄凄惨惨凄凄”、柳永“执手相看泪眼”。在诗歌鉴赏时只要抓住它们,就等于牵住了诗的“牛鼻子”,就能快速解读诗歌。举例:09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
8、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不难发现这首诗歌直接带情的字眼是“泪”和“望”字。而细细琢磨,还可在前两句的“入”和“上”的实景描写中挖掘诗人当时吟诵的胸怀、心情。【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3、善截“意象”清代评论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意境为最上,
9、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可见意境是古诗所不可或缺的特征,而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而勾勒意象则亦成为古诗传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言以蔽之,意象,浸染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但是,若在一首古诗中出现多个意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意境把握和情感理解的难度。其实,在一首诗中,诗歌的意象表达情感时,方向总是统一的,而且情和景的内在关系无外乎就是正衬(以哀衬哀、以乐衬乐)和反衬(以哀衬乐,以乐衬哀)两种。况且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涵义具有稳定性,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等等。对这些常见意象平时就有意识地积累。在考场上
10、,只要我们学会截取众多意象中几个熟悉的意象去解读,弄清情和景的关系,就会化复杂为简单,达到快速解诗歌的目的。 举例:(新教材必修)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析:这首诗的意象较多,仅前两句,就有六种之多,解读这首诗之时,许多同学面对如此繁多的意象无所适从,不能准确概括意境的特点。但当我们将诗歌中常用的、典型的意象“截”出之后,就能概括意境特点了。此诗首句截出常用意象“风”“ 猿”两个意象此时正值秋天,秋风秋雨愁煞人,再着一“急”就更体现出一种悲凉;古代把猿叫称为猿啼,“巴中三
11、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是一种悲凉的体现。这样前两句的意境就可以概括为“凄冷、悲凉”。第二联又可截出“落木”、“长江”两意象,得出“萧索、阔远”之境。4、善辨“典故”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诗歌中典故的运用一般来说都是写人喻己,以他人来比照自己。要是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历史故事等法式。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
12、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但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只需要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例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举例: 遣怀 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分析: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
13、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5、善假“注释”在考题中,经常会在诗歌的下面有序、注、作者的注释,有些同学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这些我们经常不在意的“小字”会为我们答题提供方便,甚至有时会交给我们答题的钥匙。 举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山东卷)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14、。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爱国诗人。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分析:一般人登高,都希望能尽情远眺以游目骋怀,本诗作者却道“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反常情,破解这一谜团的密码全在注释“南宋后期爱国诗人”几个字中。由注释知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南宋是个极其特殊的王朝,统治者与金议和,划淮为界,偏安一隅,不图进取。南宋诗人多以此为题材,抒发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知人论世,由此可联想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缘由也很可能是在感慨“国耻不报、国土不归”。 6、善顾“题干”我们做题往往都是从前往后,由诗到题,但有时当我们面对文本信息无从入手之时,
15、不妨来个“顾后”内容:先看题,再看诗。有的出题人会在题干中为我们提供关键的信息帮助我们来解读诗歌,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把钥匙。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1)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
16、首词作一赏析。分析: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一把金钥匙。本题第一问命题人没有直接问该词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是先从词中拈出了“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让你透过这些词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实际上就是对考生有意的引导和暗示。“咨嗟”,就是叹息,“休对”是不要对着,“且将”是权且做某事之意,再联系其所在句子,很明显就能读出作者的那份伤感、无奈与苦涩的心情。【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
17、;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
18、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本词为作者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1)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 (2)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答: 【参考答案】1、(1)借代。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2、(1)写阴雨连绵及居屋“似乘船”,表明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结构上先抑后扬,与后面写乐情形成反衬。(2)开头两句,抒发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苦闷之情;“及至”一句,抒发了适逢佳节天晴的欣喜之情;“莫笑”“君看”,抒发了虽年高而不服老的自得之情;“追两谢”“拍古人肩”,抒发了虽身经忧患却心胸开朗的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