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教处范文之班主任学习材料:高三后期学生治理 在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高三后期治理工作毫无疑咨询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优良班风、学风的创立1.加强纪律治理,创设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严明的纪律是学习的保障。紧张有序的纪律让学生有了紧张有序的行为,从而营建出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即便到了高三后期,催促学生交好作业,搞好卫生。中午要求学生准时午睡。班主任能持续严格地治理,学生养成了一到教室立即静下来学习和午睡30分钟左右的好习惯,午休效率特别高。2.注重卫生工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进入高三后期,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特别多学生只顾学习,不顾卫生,导致寝室乱、教室脏、个人卫生差等诸多情况出
2、现。为此从高考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最后冲刺的几十天,在班会课上,对本班卫生工作作了详细的要求,要求值日生认真完成工作,住校生寝室的卫生仍由寝室长负责监管。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保证良好的学习、工作情绪,容易给学生带来活力活力,给教师带来教学的热情。因而,在后阶段,班主任仍要让良好的卫生认识深化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促使学生在这方面尽好本人的责任,让学生在整洁的环境中复习迎考。 二、 抓实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工作1.协助学生认识考试作用,消除他们惧考、怕败的心理。高三后期各科测试增多,每一次测试成绩都对学消费生一定的妨碍。常常听到学生说“又考试了”,“考得一点决心都没有了”,面
3、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对学生做耐心的解释,告诉学生,考试本身确实是协助我们发觉咨询题、查漏补缺。考坏了,破绽也找出了,就要及时补上。通过考试,弥补了我们知识的缺陷,提高了才能。2.沟通家长,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关于许多考生家长来说,也在经历着另一场高考心态高考。如何将考生和家长的心态调整到最平和的状态,是考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有些学生的压力不是来自本身,而是来自家庭,父母的过分关爱,不停地嘘寒咨询暖,往往会使得学生不知所措,甚至怕看父母充满期望的目光,时刻被“考不好如何向父母交代”的咨询题困扰着。因而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获得联络,把这些情况反应给家长,让家长们认识到本人给小孩造成的妨碍,要求
4、他们为本人定好位,不要过度介入小孩的学习,给小孩创设一个良好的迎考环境。 三、 严格治理与宽松环境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治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峻、严酷。治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怯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开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而,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治理的尺度、严中有宽。严格治理班级,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不管是干部依然一般学生,不管是优秀生依然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
5、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防止犯“冷热病”,时紧时松;五是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敏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分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分之中。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到达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 堵与导相结合 在实际治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要素的妨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采取“堵”的方式,减少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
6、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加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习惯才能。少数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的,采纳“盯、吓、压、罚”等方式治理班级,外表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咨询题却不少。因而,“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做好“导”的工作,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多民主,少强迫;多鼓励,少批判;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迫”。 “多鼓励,少批判”。 “多引导,少说教” “多用情,少用气”。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能够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正确的教育效果 总之,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对学生的教育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个好班主任,应当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感到由衷的快乐,不管进步是大依然小。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其乐无穷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明丽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是我们的目的。 尤其高三同学临近毕业,心态有明显变化,更需要班主任教师讲究方法、策略,才能在学生毕业后、离开校园仍然从内心佩服、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