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构建及当代价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547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构建及当代价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构建及当代价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构建及当代价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82人民是国家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判断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把金钥匙。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展开批判,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基于此,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出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时代背景为依托,通过对前人不断的批判继承而形成、发展的,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也是如此。资本社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实践动因,古

2、希腊人文主义、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理论来源,从 博士论文 到 资本论 呈现了发展逻辑。(一)实践动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大生产时代到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压榨达到极致。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经济危机及工人革命频发,为改善生存状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应运而生。(二)理论来源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是“人民主体”思想产生的摇篮。西方民主发源于古希腊,其中,以“智者”普罗泰戈拉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者开始将目光从自然界转移到“人”本身,分别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人是理想动物”等著名观点。与此同时,雅典作为希

3、腊哲学的中心率先推开“民主时代”的大门,建立由公民抽签产生的公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凸显公民的政治地位。作为希腊哲学的活水源头,古希腊神话反映了人民的真实生活,强调公民的理性特征,是人本主义的集中体现。法国启蒙运动是“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基础。以法国为盛行中心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批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治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踊跃而出。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为否定专制王权、主张人的权力自由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以“三权分立”取缔“君权神授”,强调权力之间相互

4、监督的必要性。德国古典哲学是“人民主体”思想的直接来源。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康德在 实践理性判断 一书中提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观点,以此来宣扬人本身的尊严,然而他在对人的自由意识的探讨中将其绝对化,最终沉溺在唯心主义漩涡。黑格尔围绕人的本质问题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认的本质”的观点,把握了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但他的英雄史观忽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作出解释,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他局限于生物学视角,忽视了人类活动的能动性。(三)发展逻辑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没有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总结概括,其思想蕴含于对其他学者关于“

5、人民群众地位”的批判与实践,并在著作中得以体现。按照时间顺序,文章对其发展脉络归纳为开端、雏形、确立和深化四个阶段。博士论文 到 莱茵报 时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开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自我意识原则,主张人们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束缚,指出真正的法律源于人的自由本性。黑格尔法哲学 到 德法年鉴 时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雏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王权”理论的批判,对自身思想进行清算,进一步提出民主制与人民主权思想。1844经济学哲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构建及当代价值姚天琪(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摘要: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实践基础

6、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本质、灵魂和根本要求,贯穿于研究始末。探究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的同时,为我国应对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科学指导。关键词:马克思;人民主体;群众史观作者简介:姚天琪(2000),女,汉族,北京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社科研究83学手稿 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 时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确立,马克思对旧哲学予以否定,基本完成向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的重大转变,以论述“人民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为主线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科学论证,并将其运用到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共产党

7、宣言 到 资本论 时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马克思对于社会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定性,而是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趋势等展开研究,提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等观点。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具备完整内容和完备结构的体系,本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进行哲学意蕴的解读。(一)从本体论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在人类历史上,众多学者对人的本质展开思考,其中,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于本体论的思考陷入抽象漩涡,认为“人的本质纯粹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马克思通过对前人的批判与现实规律的总结归纳,提出与之相对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认为人的本质要从“现

8、实的人”出发,围绕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点明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必要性,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二)从认识论来看,人民群众是评价主体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拨开了认识的本质的层层迷雾,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对人的思维所呈现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进行说明,即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相互影响。因此,立足于人民视角、掌握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价是决定理想蓝图能够走向现实的关键要素。(三)从价值论来看,人民群众是目标主

9、体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对资本生产关系进行阐述,创造性地从经济学角度凝练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人民的价值主体属性,即人民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导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更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只有时刻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作为政策制定、生产实践和文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向人民和时代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一方面,因为它极具生命力,能够与我国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助力我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另一方面,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特征,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切实

10、可行的路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价值。(一)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提供智慧源泉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首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在 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提出群体史观,并描绘出社会主义理想场景,他认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 群众 的思想和活动。”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展开深入剖析,指出“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揭露了国家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把人民解放作为使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时期,毛

11、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 提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准确把握了党和国家治理的“人民立场”取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明确,“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助力党和国家更好地获悉人民真正诉求和提升服务群众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理念,强调在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进程中要始终围绕“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展开。(二)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政治主体地位指明方向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中就黑格尔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唯心论述展开批判,他

12、指出“国家是抽象的东西,只有人民才是具体的东西”,实现了由理性国家观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转向。恩格斯针对历史观的错误观点,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写道,“他们作为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代表,必须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敬,凭借这种法律,他们享有了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向社会提出了“将人民权利归还人民”的要求。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自建国以来,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政治权力结构,构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3、五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为保障人民的政治主体地社科研究84位作出巨大贡献。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时刻坚持“人民主体”原则,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也要牢记共产党人服务于人民的初心本色。(三)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经济体制机制奠定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展开探索,并在 1857-1858经济学手稿 和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等著作中逐步形成了劳动价值论,强调普通劳动者具备“主体性”的特性和“创造精神”的能力,凸显出人民群众在价值创造方面的主体地位。面对杜林庸俗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恩格斯撰写了 反杜

14、林论,用劳动价值论反驳了杜林“劳动时间决定自然成本、决定价值以及劳动都是完全等价”的错误观点,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在劳动中被平等对待”的急迫诉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必不可缺的两个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加强对“两要素”的关注是提升社会化生产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文明财富的创造者和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绝不能脱离“人民主体”思想,而是要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产创造中的能动性。(四)为打造“人民大众文化

15、”文化模式给予理论支撑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文化的实质与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文化是人造的,反过来文化也塑造了人”“文化体现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不仅使人更加具备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为人实现主体自由自觉提供了动力。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现实情况展开分析,他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写道,“给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指出了教育对于实现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直接影响,暗示了文化对工人阶级获取权利的间接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能够筑牢人民群众理想信念之“基”,能够补足人民群众精神之“钙”,能够把稳人民群众思想

16、之“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焕发中国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务必要调和好“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大众化传播等新媒体手段,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创作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五)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理念提供根本保障马克思、恩格斯聚焦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对自然科学开展哲学维度的批判与反思。在 1844年

17、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论述,他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得出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统一整体”的观点。恩格斯以探究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源头为出发点,通过批判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文明发展逻辑。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工业文明,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推动着世界走向美好未来。与此同时,快捷、便利的工业生活为人们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严峻挑战,制约着各国

18、人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我国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趋向,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握好“人民主体”地位,打造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辅助、人民作监督的环境治理体系,倡导低碳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呼吁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守护地球家园。四、结语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作斗争,毫不动摇地将“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作为其政治理想,通过剖析社会进步与人民之间的关联,不断深化“人民主体”思想、巩固“人民主体”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利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个维度注入人民精神,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保障人民权益作出巨大贡献。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坚持和完善党中央的领导、高举马克思思想旗帜、牢记“以人为本”的初心与使命,坚定不移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践行者、推动者和维护者。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王兴赛,李萍.论马克思人民概念的三维结构及其范式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82-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