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新农村建设和20*年农牧区工作。会上,县委、政府将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宏伟的奋斗目标,更是生
2、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市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片面认识。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县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与经济转型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抓实。四
3、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另一方面,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任务艰巨,机遇难得。 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尽管我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牧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牧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还很薄弱,增长方式粗放,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牧民收入依然偏低,增收渠道狭窄;农牧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
4、村容不整等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影响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县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与独特的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全县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全面进步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从发展机遇和优势看,我县建设新农村条件有利,环境好,潜力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县这样的农牧业大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占全县
5、总人口近60%的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再造农牧业新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和谐磴口建设,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国家、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相对而言,我县建设新农村又具有一定优越条件:一是农牧业基础较好。我县具有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先条件,灌溉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光热充足,农牧民具有精耕细作和科学种养的经验,收入较为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我县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物产丰富,产出量高,种养结构调整、加工转化潜力较大。二是工业及城镇的支持能力逐步增强。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工
6、业化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化互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三是具有区位优势。我县是巴彦淖尔市的“西大门”,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能源金三角的连接点;横贯全境的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三条大动脉使我县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有利于各种经济要素转化和聚集。同时,我县又属西部欠发达传统农牧业地区,可以赢得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有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市、全区前列。全县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聚力量,乘
7、势而上,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业产业化为中心,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持秀美田园风光为突破口,以建立农牧区工作新机制为重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农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使农牧区基础设施和
8、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为此,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牧区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牧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牧民增收。我县“十一五”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在1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双轮齐动”。一个轮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向农牧业本身要效益,走内源挖潜经济发展路子;另一个轮子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走外延拓展经济发展路子。 在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问题上,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进一步巩固畜牧业主体
9、产业地位,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着力抓好饲草料生产、牲畜改良、疫病防治、舍饲圈养等基础性工程,坚持自繁与外购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十一五”末,力争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兴农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乳、肉、番茄、果蔬、脱水菜、酿造等产业,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档次,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重点要加强对泰顺番茄系列、食为天雪花粉、植物油系列、新源华达绵白糖、乌兰布和乳制品系列、日健和沙金古泉苁蓉酒系列等一批地方知名品牌的培
10、育和推介,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培育自治区级以上的驰名品牌,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县所有农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要依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二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兴牧做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成熟有效的技术路线,充公调动企业、农技推广队伍和农牧民的积
11、极性,不断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围绕农牧业提质增效、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种养业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养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到位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做到从品种到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从产地到市场都能正确引导农牧民,从比较中选择良种,从比较中选择产业,从比较中选择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的农牧民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加快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为农牧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
12、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牧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真正通过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财政增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牧业建设。同时,努力抓好农牧业市场信息、加工流通、质量安全、防灾减灾、配套机械、生资保障及资金扶持各方面配套服务,保证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要着重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升素质促进就业。建
13、设新农村,首先要造就新农民,要造就新农民,必须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培训什么,采取分片设点、免费培训、就近办班等多种形式,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牧业技术;通过培训,让先进文化占领农牧区这块阵地,弘扬文明风尚。二是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举,既挖掘城镇服务业XX县区外输出的空间和潜力,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扩大规模,建立基地,更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镇企对接、村企对
14、接,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缓解县内企业的招工难题。三是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优化农牧民创业环境,尤其是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取消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牧民创业门槛,放活农牧民创业政策,切实帮助农牧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障碍发展。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发放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途径,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一要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编制好新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不搞一个模式,不搞齐步
15、走。要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引导农牧民群众迁村并点,建设集中的农民新村。对位于XX县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村建街,建成城镇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镇化;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社,通过土地整理置换等办法,按照城镇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较为偏远且规模较小的村嘎查,实行撤村并点、异地搬迁,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今年,要实施好牧区生态移民工程,牧区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各组室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集中安置方案和分散安置方案,按照方案有步骤地推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同步实施,年内完成山区和部分沙区牧民
16、异地生态搬迁扶贫工作。要根据现实条件,重点开展以“五改(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院)、五建(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温室大棚、建养殖小区)、三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能搞什么搞什么,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逐步提高新农村配套建设水平。到“十一五”末,30%分散居住的自然村落,集中规划建新房,实现村组集聚;80%的农户有卫生厕所;多数农牧户实现人畜分院,饲草和秸秆统一规划置放场地;25%以上的农户建有温室和沼气池;70%的养畜户建有标准化棚圈和窖池;80%的村镇基本实现村庄绿化、村内巷道硬化
17、、庭院净化。从而使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二要全力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推进沿山牧区、乌兰布和沙区的全面禁牧、休牧,稳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积极实施山区剩余贫困牧民的异地搬迁,争取实现全面封禁,逐步恢复山区和沙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清理整顿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市场,建立沙区地下水补给的长效机制,用严格的经济手段加强地下水、土地和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沙区地质原貌。从今年起,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沙区打深井、推沙开发;并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XX县区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依法加强沙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用价
18、格机制引导企业和经营户引黄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年内,实施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33万亩的日元贷款风沙源治理、2万亩黄河边缘生态治理、3*华里防沙林带加宽补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大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23%。三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牧民投资、投劳、投工的积极性,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配套。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大力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使农牧民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
19、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和重点。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农牧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农牧区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事业经费和学校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撤乡并镇和农管局学校划归地方管理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内中小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撤点并校和全县学校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努力在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牧区教师待遇、推行寄宿制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二要积极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按照新的苏木镇布局,要整合
20、农牧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城乡公共卫生防疫经费的保障,保证每个苏木镇、办事处有一所卫生院和防疫站;卫生部门要尽快制定配套扶持卫生经费与卫生院业绩相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院长的积极性,配置完善的医疗设施,开展好疾病预防、保健、传染病筛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满足农牧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要认真组织好城镇医生对口支援农牧区工作,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实行传、帮、带,为基层和农牧区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培养农牧区医务人员,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不断完善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对农牧区五保户、特困户、老复转军人及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
21、军人,给予适当救助;争取启动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用两年的时间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本着“低标准起步、逐步拓展”的原则,从今年起,实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625元和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825元的贫困农牧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360元的生活费补助,民政、各苏木镇要严格把关,真正将那些因病返贫、老弱病残等特困农牧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补助和困难救助;以政府公共财政为引导,多渠道投入,探索实行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无地、无业、无收入“三无”农牧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对失地农牧民
22、,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安置就业,另一方面要逐步纳入城镇低保,并多方筹资参加养老保险;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灾害救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的长效救助体系,努力使城乡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得到更多的实惠。四要繁荣农牧区市场。规划建设好农牧区商业网点,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牧区延伸。特别要抓住实施“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契机,引导和鼓励品牌商业企业在农牧区发展中小型超市等专业连锁店,为农牧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廉价的商品和服务。积极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结合苏木乡镇撤并后的实际,根据区位条件、辐射半径、农畜产品丰富程度等因
23、素,在扩大现有农畜产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争取兴建23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配套发展好餐饮、住宿、仓储、运输、信息、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促进农牧区物流环境的改善,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空间。五要强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牧区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和苏木镇、嘎查村文化站室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经常性地开展农牧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五好家庭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军警等单位与村镇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牧民
24、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构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要不断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在妥善做好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由管理农牧民向服务农牧民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放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上,努力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
25、,切实解决好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当好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引导农牧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牧民利益的监督员、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的勤务员。县乡财政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探索乡镇苏木成立会计事务中心,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政策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继续做好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探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二要建立土地流转和公用设施建设管理新机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草场使用权流
26、转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及时处理好农牧区土地纠纷,尽快解决非农非牧人员占用耕地、草场问题,坚决制止圈占、乱占、滥用耕地草场,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同时要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改革,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和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林权制度等改革,允许社会资金购买、租赁、承包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允许社会资金新建农田水利工程,并享受土地占用、税费、信贷方面的优惠。通过配套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发展。三要积极创建多元化的农牧业投入机制。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
27、扶持和补贴政策。抓住国家财政投向“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和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牧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做到凡是国家有投向的资金,我们都要有相应的项目支撑。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挪用、截留再分配项目资金,要依法规范操作,发挥项目应有效益。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县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滚动增加政府可以统筹支配使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规模,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
28、难事。加大对农牧区投入力度和农牧区金融支持力度。今年,要集中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支农资金,变直接投入为以奖代投、先建后补、多筹多补,坚持县财政资金向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力度大的工程项目倾斜,哪个项目农牧民投工投劳多,县财政资金就匹配多,以此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办理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行业规费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各类审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并向农牧民和全社会公布。 (五)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29、动成果,深化“双链双推”活动,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要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好民主选举,全面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及村民会议等制度,依法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全面公
30、开村嘎查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重大村务,建立健全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村民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三要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牧区各种社会矛盾,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打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创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统工程,也是推动农牧区自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31、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牧区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要尽快成立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各苏木镇、办事处、有关部门组成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实行专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要科学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业绩作为考查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
32、干部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二要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当前,要由城建局牵头,各涉农部门参加,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统筹安排各项任务。在全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编制地区和行业配套规划。在具体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好镇村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保持规划的高起点;要坚持体现特
33、色的原则,每个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都要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切忌百村一面;要坚持开放设计的原则,既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保证规划的水平;又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保证群众的认可度,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要认真组织好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为有效指导“三农”工作,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准确、详实的依据。 三要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全区将确定100个村(嘎查)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自治区的政策、资金等支持
34、,争取将我县确定的自治区级试点村协成桃来村抓出成效。各苏木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以探索机制为重点,按照“政府发动、群众讨论、村里申报、综合评估、县乡审批、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择试点,树立典型。既要选择一批交通区位好、经济基础强、产业化水平高的村镇,还要考虑偏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社进行试点,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在农牧区人为制造出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来越好,“差村”越来越差。同时,各苏木镇、办事处和涉农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七个不”,即不急于求成,不等待观望,不强迫命令,不搞一个模式
35、,不统一标准,不搞“面子工程”,更不能通过加重农牧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力争每年为农牧民实实在在办几件大事实事,做到新农村建设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一个新农户新村庄抓起,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办成惠及广大农牧区群众的好事、实事。 四要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创造。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实行XX县区与乡镇联姻,大企业包扶村组,强化“农商对接”和“农科对接”,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利用电视、磴口周报等多种新闻媒体,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第19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