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随着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 发展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 时代 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 学习 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布克也认为: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因此,如何让 历史 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再现他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如何探索世界,如何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本文试对此作一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些历史教师视专业发展为畏途,未能一窥教学研究的门径,不能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乐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真正体会专业发展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同样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
3、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自身素养的主要途径。积淀拓展知识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知识的积淀,而教研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 总结 和提高,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深化与挖掘,是积淀知识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情况下,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识,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知识内涵可以通过“五个一”的制度来养成。“五个一”是指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地完成五项基本工作。1 每学年每位教师、每个教研组必须确立一项科研课题,课题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学校科研的总课题,把学校的每项工作与学校的总
4、体构思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研场”的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把广大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杂务中摆脱出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 每个学期阅读一本历史理论或教育理论专着。理论学习是一个教师接受先进理念,形成教研意识的基本保证。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一个不注意学习的高中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他的业务能力会退化到高中学生的水平;一个初中教师则只能与初中学生同日而语,这是非常可悲的。要克服这一现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3 每学年每位教师上交一篇历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是对教学实践的上升性总结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运用的反思,通过教学论文的撰写,帮助教师形成关注教改动态,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4
5、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或记录有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的思考和灵感,而这些灵感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应该及时加以捕捉。教师可以先实录其中最为得意的一堂课,然后对这堂课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便于改进。5 每学期为学生开设一堂讲座。一个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的要求。讲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了解社会,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途径之一。因为讲座与上课有所不同,它对教师的知识面、语言能力和调控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五个一”的制度,对部分历史教师来说,可能会有压力。但我们说,一旦把这些活动内化为自己
6、的自觉的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熏陶丰富人文素养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然而, 时代 的 发展 给这个千古命题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 历史 教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答案就是传人文之道,丰富人文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1 确立大历史意识。这里所说的“大历史”,不单是指学科间的渗透、迁移和贯通,而且还包括 中国 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历史与现实、历史与 社会 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人类社会的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纵横交织的。但由于过去的历史教学过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忽略了历史的人文精神
7、的传递,这是教学的缺陷。应该明确: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向,历史教学的真谛应该是传递人文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养成对历史深刻思考的习惯,这对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确立“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新理念,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在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入“诗、联、画”等各种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 学习 积极性,形成大历史意识。另外,还可以采用故事会、小品、辩论会等形式,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当然,在这些素材的引入和 方法 的选择上,应该体现精心选择、巧妙引导、讲究实用的原则,切
8、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2 挖掘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 分析 和评价。人文之道是历史学习的精华所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含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此我们在中学历史社会化教学模式这一总课题的指导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杭州十中某教师设计的馆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引起了杭州市社会各界的瞩目。他把历史课堂开到了博物馆,在杭州的官窑博物馆、 自然 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茶叶博物馆等地都留下了他和学生的足迹;他还首创了“新
9、概念集邮”的文化活动,把剪报、写作、历史、集邮整合在一起,得到了全市历史教师的好评。这种活动把历史教学与人文熏陶紧密结合,对拓展教师视野,形成教研意识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只要把这些活动的 内容 加以整理、完善,就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报告,也是很好的教研论文。拓展形成理性思维理性的原初本意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 规律 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是最高层次的理智。理性思维的养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熟悉教材。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教材是学生理性思维产生的源泉。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是先了解历史事件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进
10、而从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中得到感悟与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理解教材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内化教材隐性目标,产生理性的火花。2 得出史识。史识是指一种特有的历史眼光,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凭借这种眼光和能力,我们能够从生硬的历史事实中得出理性的启示。例如,人文主义与民本思想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中国民本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民本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他之前,孔子更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对仆人汇报马厩失火的第一个反应是“人有无受伤”,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而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在1516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通过深邃的洞察和判断,我们还是能够得出
11、一些理性的 问题 :人文主义与民本思想两者之间有无差别?这两种社会思潮存在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对历史会产生怎样的不同 影响 ?为什么中国的民本思想不能发展成为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这种认识是理性的、必要的。3 形成观点。历史的理性前提表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绝非超感性的精神的自我演绎。因此,教师必须感悟历史事件,体察社会和人情,形成自己的观点。学校 教育 的课程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更不能看作是一种规定。尤其是历史教材,它所记叙的只是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而对这一事件所揭示的内涵是需要感悟
12、和理解的。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的地位,清朝也一直以此沾沾自喜,但我们如果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得出富有哲理的“史识”:由于当时我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 占统治地位,对西方商品并不特别需求,这就很容易形成中英贸易中中方的顺差。但这种顺差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要求低的前提下的,它反映的不是国家的先进,恰恰是落后。深化凸显 科学 精神马克思说:“世界上只有一门真正的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历史教学中必然要求凸显科学思想。科学思想
13、具有四个层面的内涵:科学知识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研究 自然或社会规律的方法,一门学科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就不可能称其为科学;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按照 现代 科学观和现代科学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因此,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据此提出了教学的五个
14、步骤:设计问题情境;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因此,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是当前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只有把科学教育的过程由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由于孟子、董仲舒、朱熹、康有为等人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化,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质
15、疑与创新,这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历史教学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能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识,获得人生的价值。着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借用张先生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教师要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重视专业发展,第二是多重视专业发展,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重视专业发展。”学习化的社会给我们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愿以此与广大历史教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