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朦胧诗中意象深刻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能力目标: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与难点从文学常识入手,从鉴赏的角度学习本诗,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蕴与感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进入高一,在学习能力要求方面,已经游初中的直观感知,向高中的理性、感情分析过渡。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从以前的一问一答的点对点思维,向一
2、问多答的线性思维发展。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学生的过去获得;高中学生应该有发散性思维,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是高中生的必备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初中感性认识和思维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和思维发展。学生的欣赏水平、个人爱好以及很多其他元素,都决定了高中生的心理在真善美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有着更多的分析,对美的追求,使得学生对人性的本质有一定的思考。教师的文学导向,理性分析,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是在初中的文字分析、语句分析的基础上,向文本分析、情感思维方向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训练培养。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
3、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课前预习(学生检索有关资料、阅读文章,进行思考 网络、工具书等)二、课堂研习(师生以诗歌文本为依托,进行三个维度的交流、训练 多媒体投影、班级分组讨论)三、课后练习(对文本继续进行解读、训练学生的情感思维、表达能力)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课前、课后通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资料(含网络),对诗歌、诗歌作者进行相关性研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课后,对诗歌的评析,学生可以查找自己的资料。最好能够自己进行思考后,查找资料与自己的分析印证。可以出现不同的见解,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理解。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
4、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评价对象评价等级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A.90%以上B.60%到80%C.60%以下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90%以上的学生能够参与分组讨论。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作用。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分组讨论的问题,有针对性。符合高中生的特点。课堂目标达成较好。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A.有B.无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因为课文涉及学生的情感经历,学生能够思维活跃。个别学生有观望态度,但对其他学生的发言、意见、分析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A.有意义的解决B.基本解决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章内蕴的分析,有一定难度。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能体味并理解作者在文章的情感。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A.比较满意B.一般C.不满意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好,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可以。2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