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从化学中得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让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准备1准备好教材中实验22、实
2、验23、实验24所需的有关仪器;2准备好补充实验中化学反应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实验仪器和药品;3收集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与讨论】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节课的主题。讨论、交流、发言。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二、引导探究,实验探索【过渡】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讨论、交流,从色、态、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
3、的性质。从已知向探索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讨论与思考】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讨论、发言让学生在思考、验证出结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 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观察、讨论、交流、发言。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也可用带火星的纸条。)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吗?请你试一试。请实验成功的同学分析成功的经验。请失败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教材中实验24:观
4、察现象、表述现象;发言: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写出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不急于告诉学生本实验成功的诀窍,让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体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续表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引导探究、实验探索【引导分析、比较】木炭、硫黄、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交流。发言: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讨论】教材中的“讨论”栏。【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现象、热量变化等。(教材中“化学反应”中的实验)讨论并发言。观察讨论、理解化学反
5、应的特征及化合、氧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三、联系运用【展示】资料、图片。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资料、图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社会化。四、总结巩固【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体会?【作业】教材P36:2、3、4。小结、交流知识脉络化。(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板书设计教师随笔备课资料1思想方法如何准确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以物质燃烧为例)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或借
6、助仪器了解实验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初中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的燃烧;第二种是加热固态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各自存在一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去进行观察,可以逐步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以物质燃烧实验为例,说明如下: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的产物;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时,一般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物。例如,铝条燃烧的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
7、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黄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黄受热先熔化再气化最后才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就是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
8、”等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2趣味化学资料臭氧的功与过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浓度低时对人体无害,若浓度高于100 ppm,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头疼。汽车、化学工厂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氮,吸收阳光后,转化成一氧化氮和活泼的氧原子,氧原子继而与氧气反应生成臭氧。这些停留在对流层的臭氧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肺功能减弱及肺组织受损。此外,臭氧更会与汽车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刺激我们的呼吸系统。另一方面,在大气层中有一层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
9、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3知识驿站氧化反应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氧化时氧化值升高,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氧化也称氧化作用或氧化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作用叫做氧化,引入氢或失去氧的作用叫做还原。物质与氧缓慢反应缓缓发热而不发光的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金属锈蚀、生物呼吸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叫做燃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
10、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物质和氧(不单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11、教学准备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小木条、火柴、玻璃导管和橡胶导管、棉花、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投影片、多媒体等。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如何区分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3.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引入】氧气具有许多用途,那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思考、回答问题。倾听。考查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讲述】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提问】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在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如
12、何操作?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演示】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制得的气体就是氧气。【总结】(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为:“检”制取氧气前应先将仪器组装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将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然后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扣”预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里;“热”加热试管(先预热,用酒精灯外焰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盛放固体的部位),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即可收集;“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知道,记
13、忆对照图214思考仔细领会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记忆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瓶氧气,待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表现氧气已集满;“撤、熄”收集完毕,先将导管撤离水槽,再熄灭酒精灯。(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待检气体的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瓶中气体是氧气。【演示】图215所示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1.不加热;2.加热;3.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物都必须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不加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
14、;加入二氧化锰,不用加热过氧化氢也能产生氧气,由此可见,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反应物。【提问】二氧化锰到底是什么物质?它在这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讲述】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讲解】催化剂的概念,强调“一改两不变”。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慢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比如,食用油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化,在橡胶制品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减缓橡胶老化的速度。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算反应条件。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文字表述,填写教材
15、P38表格。仔细领会。思考。阅读课本P39第二段,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并解释。理解、记忆、掌握,分析“一改两不变”的内容。记忆、理解。思考。倾听。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引出新问题。引出后面知识点。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书】1.过氧化氢水氧气【提问】是否可用其他物质代替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过渡】在实验室中,除了用加热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还常常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板书】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二、化学反应类型【提问】上述两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讲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练习】1.在下列反
16、应中A.H2OH2O2BCO2H2OH2CO3CCH4O2CO2H2O属于分解反应的有_;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2课本P41习题2【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增长了哪些知识?【作业】课本P4142习题1、4 讨论、思考。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板书设计教师随笔备课资料1趣味化学资料高锰酸钾和双氧水的杀菌作用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是一种有结晶光泽的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能使细菌微生物组织因氧化而破坏,因而它具有杀菌消毒作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可用来洗涤伤口;也可用来消毒水果、餐具和茶具。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水果、餐具等物
17、品时,先将欲消毒物品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数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即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时应注意,溶液要现用现配,放置时间长了,消毒效果会降低,当溶液变为棕黄色时,就完全失效了。双氧水的学名叫过氧化氢,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医疗上常用3%的双氧水进行伤口或中耳炎消毒。当它与伤口、脓液或污物相遇时,立即分解生成氧。这种尚未结合成氧分子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与细菌接触时,能破坏细菌菌体,杀死细菌。2知识拓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仅仅由于本身的存在就能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并不改变的物质就叫催化剂。催化剂跟反应物同处于均匀的气相或液相时,叫做单相催化作用;催化剂跟反应
18、物属不同相时,叫做多相催化作用。使化学反应加快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叫做负催化剂。例如,酯和多糖的水解,常用无机酸作正催化剂;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常用五氧化二钒作正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固体,反应物为气体,形成多相的催化作用,因此,五氧化二钒也叫做触媒或接触剂;食用油脂里加入0.01%0.02%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在这里,没食子酸正丙酯是一种负催化剂(也叫做缓化剂或抵制剂)。在催化反应里,人们往往加入催化剂以外的另一物质,以增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这种物质叫做助催化剂。助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上极为重要。例如,在合成氨的铁催化剂里加入少量的铝和钾的氧化物作
19、为助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里都采用催化剂。3实验室制氧气口诀制氧操作要记清,先要检验气密性;高锰酸钾紫黑色,装入试管塞棉花;铁夹夹管中上部,管口略微向下倾;加热要用灯外焰,移动加热要记清;排水方法来收集,气泡均匀导入瓶;实验完毕莫慌张,先移导管后撤灯。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
20、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21、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22、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
23、单元教材是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是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解释物质的变化;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一直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学情分析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开始,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
24、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永不停息运动着的,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分析“卢瑟福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地得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借助离子的形成过程,理清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教学建议本单元概念性强,抽象难懂,学习时可用比喻法、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反应微观变化过程,通过讲解、想象克服难懂关;运用列表、归纳比较法克服对概念理解关;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
25、,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26、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了?学生思考、讨论。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二、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对比分析了解性质实验31: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
27、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觉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49页图32、33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学生实验,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学生听讲,实验。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激发思维及探究欲。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续表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模型展示分析推理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2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
28、么A杯中的溶液变红了?针对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小结】1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112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了。学生猜测,讨论。观察现象:112。思考、讨论、猜想。观察、分析;语言表达: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
29、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续表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是分子还是原子?在模型的帮助下,分析、讨论、推理在两种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也发生变化。用模型把微粒直观地显示出来
30、,便于学生理解。三、课堂小结总结交流【小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氧化汞受热分解;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3.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小结收获,交流体会,代表发言。通过小结、练习,使知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步进入微观世界。四、检测反馈练习巩固分析归纳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晾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讨论、分析、交流。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运用的能力。板书设计教师随笔备课资料1趣味化学资料道尔顿
31、科学原子论的提出者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最大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道尔顿15岁时已经是一名教师,他对气象很感兴趣,每天坚持记录气象变化。后来听说肯代尔城有一位叫约翰豪夫的人也对气象很感兴趣,于是他去拜访豪夫先生,到那儿道尔顿才发现豪夫先生是一位盲人,但豪夫先生却可以独立进行实验。他可以安装仪器,把容器装满却不溢出一滴溶液,也不会打碎仪器。道尔顿深为钦佩,从豪夫先生那儿道尔顿学到了很多东西。1793年,道尔顿到曼彻斯特一家著名学院教书,在那儿,他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广泛,但他渐渐感到担任教学工作妨碍他从事科学实验,因为教书
32、占用他时间太多,从事研究的时间太少了。1799年,道尔顿离开学院,成为曼彻斯特最受尊重的私人教师,他每天授课不到2小时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和科研经费。道尔顿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化学家。除了在化学界取得的成绩外,道尔顿还是色盲的发现者。有一次道尔顿给母亲买的圣诞礼物是一双蓝色袜子,但母亲却说袜子是红色的。经过详细的研究,道尔顿使用各种颜色的方块在小学生中间进行了实验。他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分辨颜色,有的却往往错认各种颜色。1794年,道尔顿写出了一份关于色盲的报告,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所以在英国,人们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2化学史阿伏加德罗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
33、家、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是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人。他的分子假说奠定了原子分子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四卷著作有重量的物体的物理学(18371841年)是第一部关于分子物理学的教程。阿伏加德罗毕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1811年他发表了题为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之比的测定的论文。他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比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指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单质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
34、素的原子所组成的。文中明确指出:“必须承认,气态物质的体积和组成气态物质的简单分子或复合分子的数目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简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甚至是唯一容许的假设,是相同体积中所有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这样就可以使气体的原子量、分子量以及分子组成的测定与物理上、化学上已获得的定律完全一致。阿伏加德罗的这一假说,后来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
35、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3)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
36、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教学准备1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原子结构简图”、“离子的形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投影片。2原子内部结构动画:原子内部结构动画、离子的形成动画。3常见原子的质量表:常见原子的构成微粒数目及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投影】教材第53页图38。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欣赏图片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
37、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二、合作探究【提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的结构空间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的构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模型。【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播放】动画片:原子内部的运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3页图39,谁能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投影】教材第53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38、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部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意见不一: 能;不能;不确定。观察模型,认识原子的各结构。自由想象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象进行对比。个别回答,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分组讨论。查表交流。学生小结。猜测;查阅资料;回答。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实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初步认识原子
39、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觉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式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第53页表31。)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板书
40、】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有关内容后,提问: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介绍: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请同学们利用教材第53页表31数据,进行创意绘画:(1)氢原子结构图。(2)氧原子结构图。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第54页图310,介绍电子层概念。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寻找最佳词语。思考、猜想;查书。答:2个。答:8个。答:8个。自由创意画图:各种氢原子结构创意图很快画好;画氧原子结构创意图时遇到问题: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
41、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高速运动呢?知道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课题。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能力。自然过渡;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画画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再加上又是抽象画,学生非常兴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问题着手,引出新知。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投影】氢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投影】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过渡】由于金属、非金属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
42、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呢?【动画片演示】离子的形成。介绍: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看教材插图:第55页图313“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板书】三、离子的形成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动画片及看教材第55页插图,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强调离子的表示方法。【投影】原子、离子的比较。原子离子不同点结构的稳定性所显的电性相同点联系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举例说明。【投影】附表1: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氢1.671027kg氧2.6571026kg碳1.9931026kg铁9.2881026kg
43、那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回忆原子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分组讨论后交流。思考。观看动画片,体会离子的形成过程。看插图,体会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记录。自己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特点。练习书写一些离子的符号。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填表:氧气由_构成;水由_构成;二氧化碳由_构成;铁由_构成;硅由_构成;氢气由_构成;氯化钠由_构成。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在有趣、轻松、又十分形象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的能力。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正确率、比速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观概念。“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书】四、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