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蒂莫西·莫顿的幽暗生态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44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0.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蒂莫西·莫顿的幽暗生态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论蒂莫西·莫顿的幽暗生态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论蒂莫西·莫顿的幽暗生态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4:论蒂莫西莫顿的幽暗生态学黄馨文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100084)【内容提要】幽暗生态学是由美国莱斯大学英文教授蒂莫西莫顿于2 0 0 7年提出的一个激进生态美学观点,其内容是以忧郁的美学态度反思沉重的话题。幽暗生态学思想的本质是对人类无法控制且在不断恶化的环境做出艺术的回应,其思考的对象是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并涉及生态科学、艺术、哲学、文学、音乐、文化等众多领域。莫顿以“超客体时代”为背景提出“无自然的生态学”,认为人类与其他宇宙万物皆以超客体的形式平等地存在,自然不是浪漫主义艺术中按照人类意愿经过美化的自然形象,而是神秘的、自在的、不受人类控制的存在,因而人类在艺术中需要承认并接受自然

2、中的危机、死亡等阴暗面。在此基础上,莫顿将自己的生态美学思想称为“幽暗生态学”,主张尊重人与环境不可终止的共存关系、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以及“没有人类的未来”,并认识到且承担起人类对环境的责任。本文从莫顿的世界观、生态批评话语体系、“幽暗”之于生态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幽暗生态学在文学阅读中的应用四个主要方面对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进行阐述。【关键词】蒂莫西莫顿幽暗生态学无自然的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批评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2 1&ZD28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殖民主义、世界主义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究”(18 W XA 0 0 2)的阶

3、段性成果。75论蒂莫西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蒂莫西莫顿(TimothyMorton,19 6 8)是美国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的丽塔谢伊古费(RitaSheaGuffeyChair)英语文学讲席教授、后结构主义生态批评家,其代表性思想幽暗生态学(DarkEcology)最早在无自然的生态学(EcologywithoutNature,2 0 0 7)和生态思想(TheEcologicalThought,2 0 10)中得到诠释,并在此后的超客体(H y p e r o b-jects,2 0 13)、幽暗生态学(DarkEcology,2 0 16)、成为生态的(BeingEcol

4、ogical,2 0 18)等专著和相关论文中进一步补充和拓展。莫顿的幽暗生态学根植于文学批评,还涉及生态科学、艺术、哲学、音乐、文化等众多领域。幽暗生态学已经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关注:截至2 0 2 2 年2 月末,莫顿有关幽暗生态学的著作已被翻译为11种文字出版;幽暗生态学也被纳人牛津生态批评手册等权威性生态批评理论书目。但在国内,目前莫顿尚无中文译著出版,在中国知网上有一篇其论文的中译文从现代性到人类纪:不对称时代的生态学与艺术,而目前唯一一篇介绍和评论莫顿的生态学思想的论文则是张进与许栋梁合著的幽暗生态学与后人文主义生态诗学,文章指出“诗性言说使得幽暗生态学走向一种后人文主义范式的生态诗学

5、”。本文试图从整体上介绍莫顿的生态思想体系。莫顿将生态思想(ecologicalthinking)定义为从彼此独立的万事万物间的内在关联性(interconnectedness)出发的开放性思维,其思考的根本对象是生态中人类与环境间的唯一关系,即共存(coexistence)。其中环境既包莫顿是一位极为活跃的跨界学者,其丰富的成果可参考莱斯大学的教师简介:https:/e n g-lish.rice.edu/faculty/timothy-morton。根据莫顿的个人博客(http:/e c o l o g y w i t h o u t n a t u r e.b l o g s p o t

6、.c o m)于2 0 2 2 年2 月2 2 日的更2新,已出版的译本有11种,分别为克罗地亚文、丹麦文、德文、荷兰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罗马尼亚文、俄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博客上指出中文版无自然的生态学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但出版日期尚未公布。Timothy Morton,“Deconstruction and/as Ecology,in Greg Garrard,ed.,The Oxford Handbook3of Ecocriticis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p.291-304.蒂莫西莫顿:从现代性到人类纪:不对称时代的

7、生态学与艺术,王爱松译,国际社4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 0 14年第4期,第53 6 8、8 9 页。笔者要特别感谢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毫无保留地跟我分享他的最新资料。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8 年第4期,第9 59 9 页。Timothy Morton,The Ecological Thought(Cambridg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1-4.76第二十五辑文学理论前沿括人类也包括非人客体(nonhumans),它们以超越人类主观意志的“超客体”(hyperobjects)形式存在;而“超客体时代”(ti

8、meof hyperobjects)是人类认识到自身与众多超客体平等地、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地共存的时代,是莫顿的幽暗生态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莫顿的生态思想具有强烈的思辨和创新意识,自成一格并带有一定的激进情绪。幽暗生态学的缘起在于对包括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在内的、深受浪漫主义时期以来以人类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莫顿指出,人类中心的美学观点将“自然”等同于由人类想象美化后的自然形象,与独立于人类主观世界的自然本身背道而驰。由此,莫顿使用“无自然的生态学”(ecologywithoutNature)这一概念来解构人类中心的自然观,并主张生态思想是包容开放的,不该被特定概念限制

9、;生态批评应当从美学的维度展开,因为美学的立场本身就是非概念的(nonconceptual),且艺术能够使非概念的事物获得可以被辩识的形态。在对深层生态学反思的基础上,莫顿进一步提出了“更深层生态学”(real-lydeepecology),即“幽暗生态学”(darkecology)。莫顿指出“幽暗”是超客体时代中人类应当持有的审美态度。人类面对现实中日益恶化却无法改变甚至尚未了解的环境,只能够在美学的维度中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回应,于是这种生态观本身就是“幽暗的、神秘的、包容的”,是“现实的、压抑的、秘密的、鲜活的和反讽的”。对恶劣环境的“幽暗”思考是必要且必需的,因为它要求人类从宏观的视角看待

10、环境和审视人类自身,并承担起人类的责任,由此再促使人类通过艺术的方式深化和表达自身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幽暗”是无能为力的忧郁,但它绝不是宿命论的悲观,而是在对人类局限性和恶劣环境不可控性保持清醒认知的基础上做出的勇敢的美学回应Timothy Morton,Ecology without Nature(Cambridg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2,14.2莫顿用首字母大写的“自然”(Nature)来强调人为构建的自然形象具有欺骗性。TimothyMorton,Ecology without Nature(Ca m b r i d

11、 g e&Lo n d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2 0 0 7),P.24.Timothy Morton,The Ecological Thought(Cambridg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P.16.77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论蒂莫西超客体时代的生态美学幽暗生态学本身带有极强的时代感,即它是超客体时代中的生态美学莫顿认为人类与环境中的任何客体皆平等共存,将人类与环境中的万物称为超客体,并赋予超客体极为宏大的时空维度。在超客体时代中,人类在认识到超客体的无限性的同时不得不承认

12、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这便为人类摆脱人类中心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可能(一)超客体莫顿的超客体概念根源于美国哲学家格拉汉姆哈曼(GrahamHar-man)在2 0 世纪9 0 年代提出的客体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ontology)。客体导向本体论的内核是一种非人类中心的实在论哲学,其批判的对象是自休谟(DavidHume)和康德以来形成的关联主义(correlationism)。其中的“关联”是指人类思维与客体存在之间不可割断的关联:人类只能谈论思维和存在的关联,却不能单独达到思维或存在中的任何一端,即不能处理人类思维之外的任何事物。关联主义中人类中心的思想恰是客体导向本体论所批判

13、的对象,哈曼在批判关联主义时为客体赋予了极为广泛的内涵,深刻地影响了莫顿对超客体的诠释。首先,哈曼的客体导向反驳的是以人为导向的,尤其是康德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关联主义)哲学。康德把时空理解为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把知识理解为先验逻辑形式的范畴,使人成为客观世界得以存在的原因。而对于客体导向本体论来说,人也是客体中的一员,不该被赋予特殊的本体论地位。其次,哈曼认为他的客体导向本体论是一种“万物理论”(atheoryofeverything),即适用于一切客体的存在论。客体不仅仅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的、固定的、在时间中延续着的、无生命的实体,也包括了人类的工业产品、意识和艺术的产物,以及人类尚未

14、完全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2.78十五辑第文学理论前沿认知的宇宙、银河系等。哈曼给出的定义是:“客体是不能被彻底还原成它的组成部分,或还原成它对其他客体的效果的任何事物。”这也就是说客体无法被人们常用的方式定义,且拥有不能被穷尽的晦涩领域。基于此,哈曼认为艺术和哲学恰是两个让人类可能理解客体的途径,其中“美学是一切哲学之根”。值得注意的是,哈曼的客体(object,或有时称之

15、为“物”,thing)不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处于与之平等的地位。他称自己的客体导向本体论是扁平本体论(flatontology),就是在“客客关系”中平等地看待世界万物,而非为不同的客体预设不同的本体论。超客体拥有客体导向本体论中客体的一切特征,只是在幽暗生态学的维度中,超客体所处的客客关系是在现代性中人类与不断恶化的环境的关系。莫顿认为超客体和客体导向本体论的提出是“对存在的根本性撼动”,是对人类认知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莫顿称人类在2 0 世纪人类文明大发展中发现了超客体,它们是不受人类控制却“与人类相关,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规模分布的事物”,如水、量子、时空等一系列自在

16、的存在。人类首先用现代工具探测它们,然后认识它们,再后将它们纳人社会、心理和审美的范畴中。这些超客体拥有奇怪的、不可预测的性质:如胡塞尔(EdmundHusserl)通过现象学指出人不可能同时看到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不可消除的“奇怪的幽暗面”(strangedark side)以怪异的方式呼应了康德的关联主义中人类思维与客体存在的割裂,但这些超客体(如硬币)也并非康德所称的以人类意愿为中心的存在。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认识到关联主义的割裂问题来源于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的客观呈现(o b j e c t i v e p r e s e n c i n g),但

17、他仍被局限在关联主义之中,认为只有此在才能够赋予其他客体的存在以意义:“只有此在存在(人们)才能够谈论客Graham Harman,Object-Oriented Ontology: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London:Penguin Ran-dom House,2017),p.43.Graham Harman,Object-Oriented Ontology: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London:Penguin Ran-domHouse,2017),p.59.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18、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r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9.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79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论蒂莫西体存在与否。”而莫顿的超客体则摆脱了海德格尔对此在特殊性的强调,承认一切超客体皆拥有其独特性并彼此平等地存在,且超客体关系中必然包含美学的维度。莫

19、顿为超客体归纳出5个特性:黏性(viscosity)、非定域性(nonlocality)、时间波动性(temporalundulation)、相位性(phasing)和客体间性(interobjectivity)黏性是超客体最基本的特性:它意味着超客体“黏”在与之相关的客体之上,“黏”在我们身上,成为我们。黏性反驳了认为人类超然于宇宙的现代哲学:“我们(不是)永远飘浮在外太空,而是恰恰相反: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现象学处境。”萨特(Jean-PaulSatre)将面对黏性的超客体的人比作“一只黄蜂沉入并溺死在果酱之中”,莫顿从中看到了黏性的诱惑性与致命性,并解释黏性的最强程度即为“消解或死亡”(di

20、ssolution ordeath),?这就造成了一种必然的幽暗态度非定域性、时间波动性和相位性从时空维度解释了超客体的特征。非定域性是量子纠缠在空间中的不确定性:即便相隔一段距离,一对相互纠缠的光子也可以影响彼此。爱因斯坦称这种现象为量子层面上的悖论,而莫顿继而指出非定域性可以在极为庞大的超客体层面上发生,它促使人们从定域的(local)生态现象中看到非定域的关联,如人类可以从一滴雨中经历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又受到黏性影响而想到自身对于生态的责任。时间波动性则是在时间维度上诠释相对于有限性时间,超客体所承载的抽象的“永恒”、“过去”和“未来”是难以感知的存在。相位性则是超客体Martin H

21、eidegger,Being and Time,trans.Joan Stambaugh(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1996),p.196.Qtd.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Minnesota Press,2013),p.13.2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22、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36.Jean-Paul Satre,Being and Nothingness,trans.&ed.Hazel Barnes(NewYork:Philosophy Li-brary,1984),p.609.Qtd.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Minnesota Press,2013),p.30.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23、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31.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inneapolis&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3),P.45.80五辑第文学理论前沿所具有的时空表象。由于超客体占据着高于人类的相位空间(phasespace),这使得人类仅能够窥见超客体的一部分,就如人类无法一次观测到全球变暖的全貌。客体间性是超客体所呈现的客体之间的疏离感,是中间性,是时空(s p a c e t i me)本身

24、。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定域的、人类中心的,它归属于客体间性中与人类相关的部分。莫顿参照海德格尔的用具分析,将客体间性关系中的超客体集团称为“网眼结构”(mesh),用网线比喻客体间的关联,用网孔比喻差异,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因果(causality)的产生。于是超客体通过网眼结构把未来(futurality)编入当下(thepres-ent),迫使人类与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共存。莫顿将网眼结构中与人类平等共存的非人客体称为“奇怪的陌生者”(the strangestrangers),以指代他者环境且避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表述方式。(二)超客体时代在超客体时代中超客体深刻影

25、响着人类的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艺术审美。超客体时代是人类对人类纪(Anthropocene)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的时代。在地理范畴中,人类纪是人类活动成为影响全球地质面貌和生物圈的地质力量的时期;在文化范畴中,“它的意味不仅是人类文明和生态圈的终结,而且包含对生命必死性或生命极限概念的哲学反思”。莫顿在此背景下对“世界末日”(theendoftheworld)、“超危机”(hypocri-sies)和“不对称阶段”(theage ofasymmetry)等概念进行了深人的分析。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26、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70.2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81.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27、 e s s,2 0 13),P.83.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94.孟悦:生态危机与“人类纪”的文化解读一一影像、诗歌和生命不可承受之物,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6 年第3期。81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论蒂莫西莫顿宣称超客体时代中“世界末日”已经来临,且超客体对“世界末日”负有直接责任。在莫顿的讨论中,“世界”(world)是一种基于模糊性(blurriness)和审

28、美距离(aestheticdistance)的美学现象,它同具有欺骗性的自然形象一样,是人类面对超客体时主观创造的产物。当其中本不严密的逻辑开始出现明显漏洞而无法保持一致并跨塌时,则是“世界末日”的来临。莫顿将“世界末日”的时间精确到17 8 4年4月瓦特推出改良版蒸汽机的日子以及19 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两颗核弹被投向广岛和长崎的日子:它们标志着人类文明改变全球生态的开端,也标志着人类开始认识到“世界”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假象正被人类自身摧毁。正是在“世界末日”发生之时,人类才意识到自已处于超客体之中,开始产生生态思想,正如“生态”(ecology)一词的词根eco本义是“家”(oik

29、os,h o me),即人类居住的场所。“世界末日”引发的美学态度是高度不安的也是承载使命感的:人类一旦知晓自身处于超客体(如全球变暖)之中就无法摆脱与它的关系,于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必须成为一种科学,以构建出对它(世界末日)的认知地图”,即承担起自身对“世界末日”的责任。超危机是超客体所引发的人类无法摆脱的极大威胁,如核辐射、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等。超客体仅允许人类看到超危机“内在的、本体论上的虚伪(hypocrisy)”,这就是说,人类仅可以观测到超危机的部分灾难性现象但无法证实其与超危机的关联;人类更无法通过个人行为阻止或改变超危机的发生。此时,人类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莫顿认为人类可以对超

30、莫顿用斜体的“世界”(world)来强调人为构建的世界概念是人类中心思想的产物,对事实具有遮蔽性。2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P.104-105.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

31、P.7.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18.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33.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32、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52.82,第二十五辑文学理论前沿危机充满热情或恐惧,但绝不能保持冷漠的态度。事不关已的冷漠态度会使人类陷尼采主义的虚无,终被困于自我怀疑与妄想之中。超危机是要让人类无条件地承认自身与超危机的关联,并对自身对待超危机的态度负责。世界末日和超危机深刻影响了超客体时代的艺术发展,于是出现了艺术的不对称阶段。不对称阶段是莫顿继黑格尔划分的艺术三阶段后提出的第四个艺术阶段。莫顿将黑格尔的艺术三阶段总结为:在象征阶段,艺术的材料(material)胜过

33、精神(spirit),其代表是泛神论的东方原始艺术;在古典阶段,材料与精神匹配,形成对称,其代表是彰显人类创造力的古希腊艺术以及巴赫的赋格音乐;在浪漫阶段,精神胜过材料,人类的意识本身成为艺术表达的对象。而在不对称阶段,材料与精神的关系被打破,材料被称为非人客体,精神也不再指代人类。在此阶段,人类意识到非人客体不再受人类支配,它们作为超客体散布在无限的时空中,并为人类呈现出一个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反讽(irony)是不对称阶段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它根源于人类对超客体的认知和艺术呈现与超客体本身之间的差距。莫顿将反讽解释为“对差距的美学利用”(gapsploitation),它是对多元可能的认知

34、和对意料之外的结果的承认。在不对称阶段,超客体的黏性使得人们无法脱离超客体而谈论或思考超客体。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思考或呈现超客体的任何方式都是反讽的,就像人类在拯救地球却不明所以,或是圣经中鲸鱼腹中的约拿意识到自已是鲸鱼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莫顿以美国当代女诗人布兰达希尔曼(BrendaHillman)的诗歌泡沫塑料杯(“St y r o f o a mCup)为例解释不对称阶段的反讽。你仍是童贞的你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35、o t a Pr e s s,2 0 13),Pp.156158.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73.Timothy 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P.172-173.83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论

36、蒂莫西你,你是新娘你不再是,你是童贞的不是新娘不是你不是新娘0这首诗是对济慈(JohnKeats)的希腊古瓮颂(“OnaGrecianUrn”)的戏仿。莫顿认为这首诗一方面是对一次性用品文化的评论:一次性用品作为超客体而存在,它们造成超出了人类认知的众多垃圾。另一方面,希尔曼通过呈现商品被人遗弃后成为垃圾的样子,说明了客体并非被人类消耗,而是超越了人类的使用,独立地、自在地存在着。诗歌排版中留下的大量空白也是诗歌的内在部分,就像人眼可见的无处不在的泡沫塑料杯,以无法被消灭的(无法打破“童贞”的)垃圾形式独立于人类而存在(“不是你”“不是新娘”)。不对称阶段的艺术以反讽的方式展现出人类对非人客体

37、的思考,并揭示人类进人未来需要由非人客体来推动。身处超危机之中,人类才真正认识到“一切客体皆为超客体”的生态美学意义。无自然的生态批评超客体时代的艺术启示人们认识到一个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同时也传递了一条与当下相关的信息,即人类所栖身的自然并非由人类创造和掌控。莫顿所倡导的对环境的思辨是从非人类中心的角度出发的,且通过艺Brenda Hillman,“StyrofoamCup,inCascadia(Middletown:WesleyUniversity Press,2001).Qtd.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38、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190.中译文为笔者拙译。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p.190-191.TimothyMorton,Hyperobjects(M i n n e a p o l i s&Lo n d o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n

39、 e s o t a Pr e s s,2 0 13),P.201.84十五辑第二文学理论前沿术使抽象的思维变得具象:人类应当抛弃人类自在尤其是进人现代社会以来创造的并已习惯的自然形象,它们仅仅是人类自我陶醉的产物,绝不是以超客体形式存在的自在的自然。由此,莫顿创建了新的生态批评体系,其中生态模仿(ecomimesis)和氛围诗学(ambientpoetics)是评价自然书写的两个新维度(一)生态批评莫顿的生态批评(ecocritique)是从宏大的视角对环境(environment)的反思,它大胆地承认差异与非同一性(nonidentity),拒绝一切绝对的分类。这是与传统的生态批评截然不同

40、的。莫顿认为传统的生态批评是高度主题化的,它们局限于探讨生态作家以及环境中的元素,如动物、植物、天气等。而莫顿的生态批评在研究作家和作品元素的基础上继续对艺术中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追问,其终极目标是在这些追问中思索环境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莫顿的生态批评是开放的,它不预设任何结果,而是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探索人类理解它的无限种可能,并且时刻保持对传统的批判以及对常识的思辨。莫顿特别指出他的理论在文化和意识层面上,既不是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完全的解构主义,而是对二者的创造性继承。莫顿的生态思想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但不是后现代的虚无主义,因为它不否认生态的存在,也没有回到原始状态的“美好的过去

41、”(goodolddays),而是以人类现代性中“糟糕的新事物”(badnewthings)为起点,构建起超客体时代中的生态美学。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解构主义,因为它无意完全摧毁生态批评的传统,而是更多地体现着解构大师德里达的延异(diffrance)概念。如延异既构成了同时也破坏了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一样,莫顿试图说明文学中自然书写的修辞技巧在推动生态中心主义(比如深层生态学)Timothy Morton,Ecologywithout Nature(Ca mb r i d g e&Lo n d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42、Pr e s s,2007),Pp.2 5.Timothy Morton,Ecology without Nature(Ca mb r i d g e&Lo n d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22007),Pp.57.85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论蒂莫西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它的质疑。莫顿的生态批评是包容的、思辩的且自省的。在表述方式上,莫顿使用了“ecocritique”一词,这个概念最早由蒂莫西卢克(TimothyLuke)用于指称左派激进生态主义批评,而莫顿又为这个概念增添了更强的自反性特质。解释莫顿的生态批评要从他对环境的认识谈

43、起。生态即为人类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而环境是由非人客体与人类共同构成的集合,于是环境本身包含生态的两个要素,是生态观形成的基础。在超客体时代的时空中,人类与非人客体处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平等地位,且人类处于高于自身相位的非人客体之中且是这个非人客体的内在组成,于是就必然需要一种较为激进的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观。与此同时,莫顿又指出环境是跨领域的,它在自然科学、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于是生态批评也应当与之对应,是多分支的、包容的,比如生态女性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莫顿借用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Theod-orAdorno)的说法称生态批评要做的本质事情就是“与非同

44、一性相遇(e n c o u n t e r w i t h n o n i d e n t i t y),那么这就要求生态批评本身拥有非同一的多元视野,并拥有足够的思辨能力才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解读出其含义,而在超客体时代的网眼结构中,这些信息的含义又一定是与人类自身相关的、能够引起人类反思的。在莫顿的生态批评中,“自然”是“由一系列转喻构成的隐喻”(amet-onymicseriesbecomesametaphor),是人为创造的、试图概括环境的艺术形象。在莫顿看来,“自然”包含至少三个符号意义的层面。首先,“自然”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指向无穷的其他概念,比如草地、爱情、自由选择、自由市场等不同

45、领域的事物。其次,“自然”包含某种法则,是一种让其他Timothy Morton,Ecological Thinking(Ca m b r i d g e&Lo n d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2 0 10),P.4.2TheodorW.Adorno,Negative Dialectics,trans.E.B.Ashton(New York:Continuum,1973),Pp.5,147-148,149-150.Qid.Timothy Morton,Ecology without Nature(Cambridge&Lond

46、on: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7),p.13.3Timothy Morton,Ecology without Nature(Cambridg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14.86五辑第文学理论前沿事物作为参考的标准。比如它的相反面“不自然”(unnatural)常常用于称某事件偏离了某固定的规则。最后,“自然”承载了无限多的人类幻想(f a n t a s i e s),比如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类对作为客观环境的自然的想象,这是莫顿讨论得最多的“自然”的含义。“自然”也是一个处于中间位置(in-between)的

47、概念。它摇摆在神性和物质性、美好和邪恶、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模糊地带。在中世纪自然(本性)被视为邪恶,但浪漫主义时期它却成为社会美好品质的基础,卢梭等作家以“自然”为基础创造出社会契约论。而到了启蒙时代,“自然”是划分种族、性别的方式,而现代科学成为印证自然的工具。“自然”成为理性的同义词,马尔萨斯将达尔文的自然界中的进化论理所当然地用于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提出了适者生存和人口控制学说。于是莫顿将“自然”总结为既是抽象的,也是实在的,且一定是复数的存在:“自然”作为单数的、独立的、永久的客体是不存在的,但是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的、众多且复杂的想法及其产物(即自然)是的确存在的。”于是在生

48、态思想中欲思考环境,就要摆脱杂乱的“自然”,即莫顿提出的无自然的生态学。这是对解构主义中“无”(without/sans)的沿用,其目的不在于彻底否定自然的存在,而在于提出对自然形象的质疑。无自然的生态思想需要在美学领域才能继续发展。因为生态思想的思考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具体的、明确的客体,而能够呈现无限性和模糊性的载体只有艺术。如阿多诺所说“艺术作品散发出的光辉是无以言说之物被说出口、不存在之物被以存在的样子呈现,就像它们存在一样”。同时,美学也是距离的产物,一方面它使得人类与环境、思想与客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让审美者从较为全面的出发点完善对生态的认识;另一方面美学Timothy Morton

49、,Ecology without Nature(Ca m b r i d g e&Lo n d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2007),Pp.1520.2Timothy Morton,Ecology without Nature(Ca mb r i d g e&Lo n d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2007),Pp.19-2 0.Theodor W.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ed.Robert Hullot-Kentor(M

50、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97),p.65.Qtd.TimothyMorton,EcologywithoutNature(Ca mb r i d g e&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7),p.24.87.莫顿的幽暗生态学论蒂莫西的距离又成为新的审美活动的前提,推动着生态思想与艺术共同发展。于是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研究为研究审美对象提供了途径,而在文学中,这些艺术手段被称为修辞手法(rhetoricaldevice)。莫顿为自然书写(NatureWriting)提出了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即以创造具有真实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