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10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王 涛 都 珺 李 齐*【摘 要】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持续进行,但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有的放矢,理所当然。以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必然在“三个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即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和矛盾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三个辩证统一”彼此支撑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要求,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具体措施,为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了力量。【关 键 词】历史唯物主义 高校思政课改革 三个辩证统一马克思不是“理论家”。从人的实践活

2、动出发,马克思拒绝了费尔巴哈、黑格尔和鲍威尔等理论家以理论解释理论的抽象说教,把理论统一到实践中,用实践解释理论,提出理论是对实践活动阐释的结果的论断。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又是预测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科学理论,其立足点是人的实践活动。立足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找到解开社会历史发展秘密的钥匙,社会历史表现为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不能仅仅以理论解释理论的方式展现,而是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做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矛盾与发

3、展的辩证统一。701*本文系湖北省 2020 年度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健康理念的省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机制改革创新与实践”(2020484)、2022 年度武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大思政课 背景下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五引领 机制探索”(S202203)的研究成果。*王涛,男,山东巨野人,哲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都珺,女,河南郑州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 级硕士研究生;李齐(通讯作者),男,河南郑州人,哲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一 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人具有理想,理想

4、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因为有理想,所以人才会奋斗。但理想是否最终能够实现,不仅在于理想如何打动人的内心,还在于理想的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才具有现实性,才能够实现。理想基于价值而形成,说人有理想,但理想相对于人而言又没有价值,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这样一来,问题在于价值如何形成?对于马克思而言,价值不是抽象的应当,像康德那样把“人是目的”作为幸福生活的支撑,恰恰是没有根基的抽象悬设;反之,马克思认为,价值来自真理,真理是价值的深厚基础,是价值形成的现实条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不言而喻,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

5、是在洞察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真理性的东西一定具有价值。例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一定以共产主义对于人而言具有终极价值为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获得真正自由和解放的社会。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共产主义为什么必然到来、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那么就算把共产主义描绘得像人间天堂一样,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更不会使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马克思而言,挑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当然也来自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洞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

6、的。从这两对矛盾出发,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共产主义的必然到来。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真理性认识。进而言之,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为何又以共产主义的必然到来而越发明朗呢?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中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形式挑明了理解这个问题的要点。马克思通过“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指出了人类社会形式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社会,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的特点是“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

7、上发展着”1107。可以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是这种社会形式。由于这种社会形式下生产力水平很低并且分工不发达,人对物的占有关系通过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生活在以血缘、亲属和家庭建立起来的狭隘范围,并无自由可言。人类社会形式的第二阶段是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形成的,这种社会形式导致了人的独立性的产生,这是指商品经济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但马克思指出,虽然人依赖于物,物反过来80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统治着人,但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式“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1107。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人占有物、人依赖物,物成为人

8、与人关系的中介,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种社会形式也创造出来了人的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和全面发展能力。马克思的这一认识在 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阐述中已有涉及,资产阶级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方面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这一现实为代价而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还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现实的条件。所以,马克思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1

9、107-108而“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1108。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到来,也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立足抽象的人性并以人应当是自由的这一抽象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导致的人的异化,进而说明社会主义的必然到来。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内在结构中,立足人占有物的权力关系并通过分析占有方式的不同,揭示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的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严格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真理性结论,这个结论对于人而言呈现重要的价值。由此看来,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必然具有价值,真理是价值形成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表现。高校思政课要把握好真理与价值的辩证

10、统一,目的是说服学生,让学生真正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假认同。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真正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形态,真正讲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必然要从马克思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出发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不仅仅从道德层面、人性层面等来揭示中国道路的真理性。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好,与思政课育人的目的还有一段距离,并非因为思政课是政治课、是理论课,政治性强、枯燥乏味,而是因为高校思政课教育者有可能错失思政课真

11、理性的内容,没有从真理性的内容出发凸显思政课的真正价值。如果教育者脱离真理性的理论进行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证明了教育者具有理论知识,但无法深入把握理论的实际价值,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就此而言,就像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那样,费尔巴哈希望在对现实的描述中确立起理解共产主义的基础,但“费尔巴哈在力图理解这一事实的时候,达到了理论家一般所能达到的地步,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和哲学家”2549。因为戴着有色眼镜的费尔巴哈以直观的方式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却能够以理论家和哲学家的身份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高水平的阐释,但恰恰在这样的高水平的阐释901王 涛 都 珺 李 齐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

12、革的“三个辩证统一”中陷入抽象的和空洞的理论说教之中。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必然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价值必然通过真理性的理论体现出来。通过对真理和价值之辩证关系的把握,高校思政课教育者才能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思政课。当今有一种讲授思政课的倾向,即把思政课内容以心灵鸡汤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不多见,但也不少见。用心灵鸡汤的方式讲授思政课,立刻能够收获学生的心灵、捕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能够使学生不再感到思政课的枯燥乏味,但以心灵鸡汤的方式讲授思政课很难达到育人的要求,最好的结果是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目的,且昙花一现。心灵鸡汤具有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从人的内心拉近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距离的作用,也

13、能够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明白一些哲理,但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帮助有限。因为,心灵鸡汤中的“感人故事”和“动人语言”是感性的、杂多的、偶然的,它们用让人愉悦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存在的事实,但仅仅是事实而已。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样的事实必然成为过去,并不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客观性,当然也不具有真理性。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用心灵鸡汤讲授思政课,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心灵鸡汤讲授思政课。这就是说:“关键在于其理论能够说服人,根本在于其理论是否彻底,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3如果高校思政课教育者在掌握真理性理论之后再以心灵鸡汤的方式讲授思政课,那么这种心灵鸡汤式的思政课一

14、定有价值,能够说服人,而且会引起共鸣。所以,高校思政课改革要把握好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育者一方面积极获取真理性的理论,另一方面在讲授真理性理论的同时凸显理论价值,形成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教学思路。因此,把真理性理论贯穿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以真理性理论凸显价值,用价值领会真理,才能够使高校思政课真正做到不枯燥乏味,进而达到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目的。二 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坚持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人有一种倾向,对这种倾向的描述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人们乐于接受自己亲眼看到的事物和事情,而对于没有看到的事物和事情会产生怀疑。但是这种倾向有一种危险,即容易忘记历史,因为人不能亲身经

15、历历史,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从这一说法来讲,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一个主要困难在于如何让历史不再消失、如何让历史成为理解现在的支撑。人总是在他所属的时代中生活,而且人也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中观察和分析这个时代,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人们如何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在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问题上,很多人陷入主观经验的解释框架中,从而无法解释他所生活时代的本质。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产生历史虚无主01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义。历史虚无主义不得要领,因为它否定历史、无视历史,看不到历史的真实内容,从而把历史抛弃在无历史的真空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看法,历史虚无主

16、义的要害在于,它不仅否定历史,而且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般而言,人们认为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否认历史事实的存在必然招致人的嘲笑。但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存在是一回事,而树立起历史思维,从历史中正确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变迁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如果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又何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再例如,从坚定文化自信来看,根本不能遗忘中国两千多年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只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夯实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就此看来,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必然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

17、需要重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对人如何获取历史内容做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519这就是说,对于人获取历史内容而言,自然基础是客观存在的,但自然基础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人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化世界,而人化世界就是历史的深厚基础。马克思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2529同时,人的实践活动能力又随着人改造自然界的水平的

18、不断提高而提高,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地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立足生产力和分工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所有制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表明,立足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必然收获历史的真实内容,形成真实的历史意识。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历是核心,只有讲清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才能够理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可能性。但这还不够,较为完整的说法是,从历史与时代的统一中挑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用历史统领时代,还是用时代统领历史。历史唯

19、物主义并不否认立足时代谈历史,但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立足历史从而说明时代。换句话说,就是把时代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把历史作为支撑时代继续发展的丰富内容,从而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之处。针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来说,必然要求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说明时代,又在说明时代的前提下返回历史并理解历史。例如,在如何理解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教育者不仅要讲清楚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111王 涛 都 珺 李 齐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而且

20、要真正讲清楚中国何以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又何以是正确的选择。这就是说,“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对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系统的回答,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依据,又是理论条件。”4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思维必然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和感召力。历史思维不是静止思维、经验思维,而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实践思维,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思维。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成就与资本主义依然是世界发展的主导形式并存,这是实际情况。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显示出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是在经济发

21、展领域。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沉浸在一尊独大的狭隘心理当中,自傲的资本主义无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一意孤行,不断地对中国实行诸多的打压策略,却无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而且是公正的。当今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阻力较大,因为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对中国实行打压的霸权政策,而且表现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大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持续影响,这样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阻力,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消除的障碍。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阻力加大,并不代表丧失创造改革的机会,也不代表高校思政课改革必然会失败,失去高校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针对高

22、校思政课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解答时代发展新课题,使教育内容体现时代精神”5130。从这一要求来看,高校思政课教育者要树立历史思维,讲清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由,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阐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在明鉴历史与洞察时代的双重逻辑中如何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者需要积极投身到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氛围中,只有教育者真正接受、领会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才能够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顺利进行,使之获得应有的效果。总之,高校思政课本身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政治课,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高校思政课

23、将会陷入失去灵魂、失去立场、失去方向的危险之中。高校思政课教育者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历史思维,并在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中讲授思政课,必然能够使思政课具有焕然一新的形象,也必然能够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有力支撑。三 高校思政课改革要坚持矛盾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我们知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会发生变化,但社会现实是矛盾变化的根据和条件,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矛盾产生,这是客观存在21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的真实情况。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社会历史不是现成的、摆在人们面前的,其发展规律也不是某一个伟大

24、人物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揭示出来的。社会历史基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表现出人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从这一点来看,高校思政课教育者不能回避矛盾,尤其是不能回避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矛盾,相反要正视矛盾,把社会历史领域的矛盾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加以认真对待,才是科学的态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情况。但以历史唯物主义之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而形成的生产方式,生

25、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针对费尔巴哈不理解生产实践是感性世界形成的基础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528。在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感性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每一代人活动的结果。这样一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再规定为人的自我意识、绝对精神或者上帝,相反,现实的客观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是社会历史形成的根本基础。但是,仅仅指出社会历史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不是无矛

26、盾的过程,而是充满了矛盾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这三种矛盾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始终。肯定地讲,没有哪一个社会形态不存在矛盾,不存在矛盾的社会形态根本不可能出现。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其他矛盾均由这两对基本矛盾产生,如生态问题、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等,都是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矛盾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这并不是人类生活的悲哀,反而恰恰是人类生活的希望。所以,正视人类社会存在的矛盾,并从矛盾出发探索解决矛盾的出路,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明智选择。进而言之,高

27、校思政课教育者不能谈矛盾色变,有意回避矛盾,似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也不可能存在矛盾,这是不尊重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实际态度的表现。如今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旦涉及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的矛盾,有些教育者要么故而避之,要么轻描淡写地略过,而没有勇敢地正视矛盾、理解矛盾。一旦涉及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危险,涉及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涉及当前中国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屡遭破坏,一些高校思政课教育者要么有意回避这些问题,要311王 涛 都 珺 李 齐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么把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这些矛盾作为偶然发生的现象对待,要么用一些赞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

28、实例掩盖这些矛盾,等等。这种讲授思政课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方法并没有清晰且明智地解释矛盾,而是绕开矛盾,不谈矛盾,这样就会导致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水平大大降低。正确的做法是,“既要坚持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又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5230,从而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者需要在真正领会矛盾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下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重大命题,这个命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的提炼,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只有

29、发展才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6这说明,既然矛盾内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思维理解矛盾,用发展的思维解决矛盾,用发展的思维开拓新的事业。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解决的主要矛盾。高校思政课教育者不但不能回避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要讲清楚、讲透彻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一来才能讲好中国历史、中国故事,从而让高校思政课真

30、正发挥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步发展的真实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理服人。因此,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高校思政课教育者需要认真学习与掌握矛盾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正视中国社会矛盾中理解发展对解决矛盾的根本作用,在把握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情况中阐释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以矛盾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统领高校思政课改革,高校思政课才能够被打造成“金课”,而不是“水课”。四 结语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

31、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谆谆教诲,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纲领。就此而言,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使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释放出来41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呢?这里需要再次强调,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筑牢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根基。针对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而言,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现的是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体现的是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矛盾

32、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体现的是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一个整体,并内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必然能够使高校思政课教育者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期望,把高校思政课办成人民满意的“金课”,从而确保高校思政课发挥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作用,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3 倪培强、李晓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五个着力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3、2019 年第 17 期,第 94 页。4 艾四林、吴潜涛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人民出版社,2018,第69 页。5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 375 页。The“Three Dialectical Unities”:Historical MaterialismLead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 in UniversitiesWang Tao,Du Jun,Li QiAbstract:Currently,the refo

34、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continues,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it must be clarified.Because the reform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be guid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carry outwell-directed and reasonable achievements.The reform can be reflected in dia

35、lectical unitiesof truth and value,history and times,contradiction and development.Being mutually511王 涛 都 珺 李 齐 历史唯物主义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辩证统一”supportive,the“three dialectical unities”clarifi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points out the specific measures,and provides support forbuilding a solid ideological front.Thus,it contributes to 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builders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Key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Universities;Three Dialectical Unities611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