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年的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2、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为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
3、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努力和探索,我们已经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使我国教育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教育率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从恢复高考到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教育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强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
4、强化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事业走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教育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
5、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 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教育发展,关键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我们教育工作来说,要从这样四
7、个方面来加以落实:一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三是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
8、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起,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两个奋斗目标和两大战略支柱。 经过新中国建立58年、改革开放29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我们国家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9、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实现我们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伟大使命。 这个战略任务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既是这个更高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这个更高要求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要在全国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
10、进一步抓好学习贯彻工作,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全体干部和师生,把教育系统全体同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 首要是抓好学习工作。中央已经作出部署,20*年上半年要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轮训,集中一段学习时间,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20*年下半年,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教育部党组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要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大党员干部、党员专家学者要带头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同时,
11、要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保证。要紧紧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到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里要强调三个重点:一是总结过去,二是研究现在,三是谋划未来。 一是要深刻总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明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首先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的实际,对30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对今后的工作具有
12、重要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我们的初步体会有这么六条: 第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是我们党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条战略方针。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
13、发展。 第二,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关系亿万学子,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利益,
14、衡量教育工作是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体现在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上。衡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标准,一是要看教育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的贡献,二是要看能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通过科学发展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二是坚持教育公平,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学有所教,享有良好的教育。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
15、制的重大转变;从改革开放之初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到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的大改革、大开放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不断增强教育体系的生机活力,提高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适应力、贡献力,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第五,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旗帜问题、政治方向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置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来的必然结论。我们要以改革创新
16、的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教育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经得起在复杂环境下领导和推进教育事业的考验,成为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强阵地,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第六,坚持和发扬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期盼,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今年教
17、师节,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中,体现在基础教育实现“两基”目标的攻坚之中,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之中,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历史性进步之中,体现在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之中。我们要永远弘扬这样的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不懈努力。 二是要认真研究当前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必然面临新的课题,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
18、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但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义务教育来看,99%的人口地区已经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从高等教育来看,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
19、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尽管教育的规模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总体上看,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都在转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全面显现,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又受到教育外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20、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教育部党组决定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已确定了13个重大课题,包括人力资源强国研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与政策措施研究、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高等学校发展特点与布局结构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等等。这项工作还要制度化,还要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各地也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是要加强对未来教
21、育事业的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进一步谋划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举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经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当前,要切实做好20*-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制工作,这是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这些年的事实表明,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行动方案,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建设计划,科学地规划、设计若干教育
22、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更要集中力量,制订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谋划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伟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好本部门、本学校的发展规划。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总要求,进一步思考“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样两个核心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发展举措,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过 去的五年,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教育的
23、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去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和今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对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四次召开座谈会,亲自听取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先后召开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次全国工作会议,颁布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
24、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体育等三个中央文件;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对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各项工作进行部署。特别是本届政府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重大方针和政策,赢得了掌声,赢得了民心,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先后提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等战略举措。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落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25、,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以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义务教育进入历史新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在为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奋斗。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为重要标志,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刻历史变革。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5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
26、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向着既定的目标,根据形势的需要,改革逐步深入,保障范围逐步扩大,有步骤地实现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努力,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年的98%。五年来,国家财政投入数百亿元的资金,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支持数以万计的学
27、校改造危房和生活设施,使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1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孩子们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切实保障了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惠及了1.5亿农村孩子,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
28、社会。” 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的规定,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为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振兴的基石。到20*年年底,我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果;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
29、率进一步下降到3.58%。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 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
30、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今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加快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变革,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局面豁然开朗,路子越走越宽。在办学方向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
31、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办好骨干公办院校,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机制上,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在布局结构上,充分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积极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联动发展。 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支撑能力。启动了旨在提高职
32、业教育基础能力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这方面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
33、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时代要求,是民心所向。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过去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继续保持了高等教育的稳定,
34、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切实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之后,我们采取更加严格的调控政策,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招生增幅逐年趋缓,平稳下降。2006年、20*年招生人数增幅已下降到6%、5%。 切实推进质量建设工程。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基础上,2006年启动了高等教育的新的质量工程,着力于促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科学定位,狠抓质量,特色发展。从2003年到20*年年底,基本完成了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试点推进了高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
35、的提高。推动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得到加强。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引领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
36、46.3万篇。截至2006年年底,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十五”期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53.6%。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高等学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校师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
37、学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好更快地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基本完成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建设,进行了认真总结和科学评估。“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培养和会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建设了一批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同时带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成功之路,是我国参与更加激烈的全球科技、人才竞争的正确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 (四)把素质教育作为
38、教育工作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将实施素质教育推向了新阶段。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1999年素质教育进入国家重大政策范畴,丰富了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2004年,中央先后颁发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8号、16号文件。2005年,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就素质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行系统调研,提出对策建议。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
39、质的意见,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各部门联合开展了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举措。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素质教育正在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各部门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素质教育进入到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阶段。 加强和改进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整体规划了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成为德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推进德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40、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全面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方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本教材的编写,已在全国高校进行了第一轮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校外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出台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服务和管理之中。高校辅导员和中小学班主任队伍
41、得到加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用新课程的学生累计总数达1.5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扩大到16个,在实验基础上的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展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样短的时间、这样广阔的范围进行这样深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以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均衡分配重点高中部分招生名额为关键举措的中考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内容改革、16省市高考自命题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等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20*年4个高中课改省的高考改革顺利进行,促进
42、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和上好体育课的要求不断落实,学校的体育、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鼓励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我们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近年来涌现了如孟二冬、方永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集中表彰了一大批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在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53位同志中,有18位教师和学生荣获这一殊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系统同志们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我们把
4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积极推动区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20*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首次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加强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中宣部等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18期哲
44、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成效显著,开创了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五)把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了人民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发展教育的责任,反对教育产业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科学发展,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发展布局。一方面,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教育公平,又好又快地增加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都取得长足进展,提高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
45、教育的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们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用于教育的投入坚持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东部对中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变。 完善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 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健全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职业教育阶段,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
46、金;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和勤工俭学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每年用于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财政投入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总额将达到500亿元,惠及2000万学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此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部署启动。同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保障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 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47、促进教育公开、公正,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评价明显好转。加强规范办学工作,开展了中小学转制和出国留学中介等问题的清理整顿。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一举解决了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了高考的公开、公平、公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唱响了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强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48、。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使教育管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 (六)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更加充满活力 教育体制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教向深层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逐渐成熟,高校共建工作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教师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新的义务教育法,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审批改革成果显著,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全国教育普法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已经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