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15617 上传时间:2024-12-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开门见山: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马路上的小汽车呢?(学

2、生回答)师:但地球一直绕着太阳运动,地球怎么静止呢?二、进行新课1、机械运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他们谁的感觉对呢?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a、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

3、么物体作为参照物。b、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主要看位置变了没有)(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结论也一般不一样。3、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图12.13。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让

4、学生看课文第30页图12.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4、知识应用成语故事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月亮在云中穿行”,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三、小结四、作业布置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1、 建立速度的概念2、 “

5、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进行新课(一)速度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

6、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2、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3、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 t-时间-

7、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1m/s=3.6km/h 1km/h=1/3.6m/s=0.28m/s4、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5、速度计算(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四)匀速直线运动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33页的内容: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物体怎样的运动叫

8、做变速运动?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三、小结四、作业布置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二、新课引入 课本第35

9、页“想想议议” 结论:根据感觉来估测一个物体的大小,有时并不准确。三、进行新课 (一)国际单位制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叫做单位。 (二)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及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2、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

10、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3、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1) 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2) 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6、想想议议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三)、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2、时间单位(1) 复习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2)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

11、小时(h)、分(min)、秒(s)(3)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3 、停表的使用(四)、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第四节 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

12、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进行新课(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

13、的效果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二)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哪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三)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

14、长。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

15、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

16、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教学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你听说过牛顿吗?你知道他的哪些主要事迹?二、进行新课(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2.5-1。2、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3、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结论: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二)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

17、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三)惯性1、演示:

18、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帮助理解: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3

19、、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1)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2)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3)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4)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5)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

20、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探究二力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用惯性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二、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力了,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吗?三、进行新课 (一)二力平衡 (学生自学课本第47页后回答)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

21、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二)二力平衡条件 1、实验探究2、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小结五、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