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纺部变电所主变压器事故分析会回忆一九七四年,我们正在筹建纺部变电所,需要2台1800KVA/35kV的主变压器,当时电气工段长是姚公进,由他负责向无锡供电局修试工场接洽联系制造或购买事宜。当时北塘区正在筹建各类街道办企业,北塘区惠山板箱厂原来是制造峰窝煤球板箱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和无锡供电局修试工场合作要学习电力变压器制造,而无锡供电局修试工场里的一些个别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也愿意帮他们试制,而我厂的姚为了通过惠山板箱厂买到木材,也不顾设备质量的风险,同意由他们在修试工场的指导下由他们负责制造我们的2台1800KVA/35kV的主变压器,这三方面的勾结使我们的主变压器成了他们的实习品、
2、试制品。七四年五月二台1800KVA/35kV的主变压器到厂了,从外观看这两台设备制造粗糙,顶板呈波浪形不平整、且厚度不够,散热翅片多处漏油,特别是散热翅片与本体的立接法兰,明显不平整,中间的间隙一面大一面小,尽管法兰片的螺丝已经拧得法兰也产生了变形,油还是一滴一滴地漏出来。面对质量如此低劣的产品,我是不同意进行验收的,但是,是姚代表我厂接受了交接验收,我作为被领导下的组长,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现实,姚这种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的恶劣行为,也是我和他以后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我们电修组面对这种低劣质量的主变压器,我们一致认为:这种质量有严重隐患的变压器会危及以后变电所的安全运行,必
3、须进行整修,起码要把漏油处理好,变压器器身及线圈的质量由于有供电局修试工场的试验报告,我们也只能认可。老师傅金鑫同志提出变压器的漏油,我们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他是一位高级钳工师傅,有丰富的设备检修经验,我们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自己进行整修。我在68年进厂后,有过几次去供电局修试工场工作,在那里我仔细学习了电力变压器的制造工艺,对于高压线圈的绕制更是仔细学习,联续式绕组的绕制是有一点巧门的,对技术的熟练要求较高,稍微不当心就可能造成导线的交叉重迭,造成隐患。那时我不光关注制造工艺,对于电力变压器的试验方法、程序步骤,技术要求,指标的测试、计算方法,对着国家标准都认真学习,我还对变压器的设计、计算发
4、生了兴趣,为此我去无锡市图书馆寻找资料,竟然找到了一本书变压器计算,是大学电力专业的教材,这本书是苏联出版的,我国六十年代的大学教材,是从苏联大学教材翻译过来的,看到这本书,我喜不自禁,化了5个星期日认真通读了全书,觉得有价值把它全部抄录下来,所以我把书借回家,又化了两元多钱买了二十多本练习本,化了十几个夜晚,把这本书全部抄录了下来,书中的插图,我用描图纸描下来。抄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到全书抄完,我对电力变压器的了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想不到这些专业知识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非浅,也成了我以后当星期日工程师的资本。当我们把变压器进行吊芯检查时,韩熙候师傅看到在高压线圈的缝隙中有融化
5、的铜末,最大的比大米略大,小的象沙子一样。这说明肯定是高压线圈出了大问题。是线圈铜线烧断的痕迹,我们马上把变压器芯放进烘房,并加锁。一面马上向领导汇报,当时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清理阶级队伍的斗争刚刚结束,发生这种重大设备事故是包含很大风险的,这是要被怀疑是阶级敌人破坏的,韩师傅和金鑫师傅等政治背景不硬气的师傅早已吓得噤若寒蝉,我当时刚从部队出来,政治背景很硬气,又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仔细研究了烧断的痕迹,确认是高压线圈发生了匝间短路,而且其原因是制造工艺不良造成的。第一次分析会在两天后进行,参加分析会的有三方代表,我厂由厂长惠兴培,厂部领导陆明德,机电车间主任华德甫,厂部保卫科汤阿七,工段
6、长姚公进, 工段党支部书记俞明龙和我。惠山板箱厂由一个女的陈书记和两位师傅参加。供电局修试工场由王技术员和刘技师参加。会议在我厂二楼中间会议室举行,会议开始由我汇报了检修工作的简单过程,有关人员查看了现场,在分析会上,王技术员的意见是我们在变压器器芯吊离外壳中的绝缘油后,违规对变压器进行了通电试验,陈书记也拒不承认是制造质量问题,说试验后的变压器油的气相色谱试验未发现问题,就证明变压器的制造质量是合格的。而我方在说明绝不可能违规对变压器进行了通电试验后,提出是制造质量问题。会议一直进行到晚上11点,决定请该变压器的试验人员来一起分析,第一次分析会前,我进一步认真学习了电力变压器的试验规程,试验
7、规程规定, 电力变压器的出厂试验项目共九项,规定试验必须按规程规定进行,不但项目不能少, 试验项目的顺序也不能颠到。为在分析中把握主动,我已把试验规程中的试验项目、试验项目的顺序、试验技术要求全部默记在心。分析会从下午一时开始,由供电局修试工场的王组长把试验过程讲了一遍,我认真地记录了他的发言,我特别注意了他的发言中关于在做空载试验时曾发生过一次过电流跳闸以及当时试验项目的顺序,根据他的发言和变压器线圈铜线烧断的现状,我发表了我的看法:事故原因是制造工艺不良造成的匝间短路,而在做空载试验时发生了匝间短路处短路匝线圈铜线烧断。而且由于试验项目的顺序未按规程规定进行,在空载试验后没有再做线圈的直流
8、电阻测试,至使线圈铜线的短路匝烧断后,仍由匝间短路处构成通路,至使以后的试验竟没有发现线圈铜线的短路匝已经烧断。而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匝间短路和短路匝线圈铜线烧断的示意图。我的发言让王技术员沉默了好久,我判断他已经无法否定我的分析,但还不承认责任。陈书记对技术是外行,只是一口咬定:试验后的变压器油的气相色谱试验未发现问题,就证明变压器的制造质量是合格的。最后,他们提出: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分析。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凌晨二点钟。第三次分析会就先到现场由双方指定拆解人员,很快铜线烧断处的短路匝线圈被完整地找出来,匝间短路处的扁铜线已经深深地嵌入另一根扁铜线,由于嵌得很深很紧,在匝间短路处竟没有发现烧溶的痕
9、迹,保卫科拍照留了证,分析会又回到会议室,大家坐定后,华德甫主任轻轻地对我说,问题很清楚了,你不要再说了,我点头应允。会议同意了我的事故分析意见,各方都确认了事故原因是:制造工艺不良,造成高压线圈发生匝间短路至使在空载试验时发生了匝间短路,使短路匝线圈铜线烧断。并落实了修理责任。这次分析会我厂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次事故分析会使我在厂部领导心中立起了技术骨干的形象,同时也使我和姚公进的矛盾更加深了一步。后来,在这台在变压器的修复后的检查中,我和王技术员一起工作,他对我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表示欣赏,我对他的实事求是承认责任的态度也表达了理解和赞赏,后来我们还成了朋友。这次分析会后厂部领导对我的技术钻研
10、比较欣赏。是一个电气技术骨干。在76年的干部任用中,我被任命为电气技术员,这是我从工人编制升职为干部编制的第一步。在80年的技术职称改革中被提拔为助理工程师。当一个电气工程师就是我儿时的理想,在这个岗位上,我做了毕生的努力,而这次事故分析会是我事业成功路上的第一步。供电局的王技术员(当时叫王大)名叫王西林,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的,他后来在供电局升职至变电工区主任,后来又升职至局基建处处长,因为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有点狂妄,竟至看不起浙江大学毕业的供电局局长张文魁,说清华一条虫胜过浙大一条龙。后来在基建处处长的任上负责现在供电局大楼的基建,因贪腐问题判刑十年。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沦为经济罪犯实在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