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5.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22.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密切联系群众 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23.( )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
A.《共产党宣言》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资本论》
[参考答案:1.A 2.A 3. C 4.A 5.B 6.C 7.A 8.B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A 17.D 18.A 19. C 20.A 21.D 22.B 23.B ]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来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
A.人本主义 B.唯意志主义
C.实用主义 D.科学主义 E.存在主义
3.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的欧洲工人运动是( )
A.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意大利罗马工人大罢工
D.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 E.西班牙船员大罢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改革开放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E马克思的理论创造
8.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马克思主义是(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1.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 )
- 31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
[参考答案:1. ABC 2.AD 3.ABD 4.BCD 5.ABC
6.ABC 7.ABC 8. ABC 9. BCD 10.ABCD 11.ABC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5.“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0.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1.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1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13.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14.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17.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18.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
1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22.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2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2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2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8.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2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1.C 2.C 3.A 4.A 5.A 6.D 7.B 8.D 9.B 10.B 11.A 12.C
13.D 14.D 15.D 16.B 17.B 18.D 19.C 20.C 21.C 22.A 23.D 24.B
25.D 26.B 27.C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4.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5.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承担者 ( )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承担者 B.电子是电运动的承担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承担者 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承担者
E.分子是热运动的承担者
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7.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E.不可预测性
8.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
9.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1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14.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15.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考答案: 1.BCDE 2.AB 3.ABCE 4.BC 5.ABCDE 6.ABCDE 7.ABC
8.ABC 9.ABC 10.CE 11.ABCD 12.ABCDE 13.ABCD 14.ABCE 15.ABCDE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的观点
A.物质第一性 B.意识第一性 C.实践 D.辩证
3.“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属于( )的立场
A.庸俗唯物主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D.强调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
A.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能动的反映论
6.“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7.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9.“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0.“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
1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的统一
A.具体与历史 B.抽象与不变 C.本质和现象 D.必然和偶然
1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
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就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理论付诸实践
C.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D.积累大量资料
18.“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C.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D.对逻辑和历史关系的割裂
19.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普通的人 D.人的意识
20.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22.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23.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
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2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3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3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3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
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
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35.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3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与客观事物相一致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B 4.C 5.D 6.B 7.A 8.C 9.C
10.D 11.A 12.C 13.C 14.C 15.C 16.B 17.B 18.C 19.B
20.D 21.C 22.C 23.C 24.A 25.C 26.B 27.B
28.C 29.A 30.D 31.A 32.C 33.C 34.A 35.C 36.C ]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4.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只有少数人赞成,遭到多数人反对
C.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5.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因为( )
A.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C.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认识 D.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发展
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8.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
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了( )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9.魏源提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
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 )
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