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试讲稿范文大全 故都的秋试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故都的秋,它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系统的学习这篇课文。 解题。“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即现在的北京。看到题目“故都”二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所描写的地点是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的,而“秋”字,则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郁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祖籍XX省富阳县。郁达夫从1933年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而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
2、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的山水游记和诗词,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同学们,通过以上我的简单介绍,大家已经对郁达夫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苦闷与悲凉的。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习过许多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然后我会叫34名学生来回答。 师:嗯。这几个学生回答的相当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3、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等。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下去之后可以再搜集一些我们今天没有提到的描写秋天的诗句,以此来拓宽你们的知识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与悲凉。 同学们,我昨天给你们留的一个任务是预习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没。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呢。我们需要注意一下课文中出现的几个比较难懂、以及容易读错的字和词语。然后我会用ppt出示那些字和词语,先叫一位学生读或解释,之后再出示那些字和词语的音与解释。再让学生齐读来加强他们对那些字和词语的记忆。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正文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是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我会说:
4、同学们,读完这个自然段,你们觉得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呢。然后叫一名学生来回答。生:清、静、悲凉。 师。你是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以说,这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接下来的全文都是紧扣“清、静、悲凉”来展开叙写的。可以说,“清、静、悲凉”就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师。那么,作者不远千里辗转到北平来干什么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叫一名学生回答。 师:嗯。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从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来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的。而作者为什么想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由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内心落寞、凄凉、彷徨,这就自然而然的引起了故国之思,而故都的秋味恰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所以此时的作者就迫切的想要去饱尝一尝。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这篇文章表面上写的是故都的秋,其实抒发的却是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本文所运用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一种写作乏。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