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 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 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 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 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2、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 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 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 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 忠于爱情的蛇仙白 娘子等。 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 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夏
3、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 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避恶去毒。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 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 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
4、、艾草、 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 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 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 健的节日。 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 英华纷 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 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 辟恶的佐证。 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动还有 插艾、贴符、挂图等。您可以访问()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