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援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肯定的成绩,但缺点和缺乏更是不容迴避的,现反思如下: 一、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 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徵,敬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确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反思:
2、(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 指出缺乏,就肯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局部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即便局部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承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资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 以后的训练还有说服力吗? 所以这是狭隘的“敬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
3、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缺乏。 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盼、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缺乏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气。 二、语文课应该姓“语”,应该注意品词析句,应该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课程标準一声令下:“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学下,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成了科学课、成了社会课,语文课变了味,不再姓“语”了。 语文课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尝,而我
4、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专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唯恐早化为过眼烟云。 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澱?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络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
5、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的对话、心灵与文字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根本功。 (三)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善。 让学生在反覆朗读中品尝,在解析后藉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行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字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澱,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嚐到语文课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这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训练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华,这才是每一位新世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