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认同的价值负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912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认同的价值负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认同的价值负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认同的价值负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认同的价值负载论认同的价值负载胡敏中,胡思慧摘要 在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和价值负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价值负载不仅存在于科学研究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认同表现为对他者的承认、认可和尊重,认同负载着价值,认同的价值负载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不同情形的认同所负载的价值是有差别的,认同的不同范围负载着价值的不同广度,认同的不同程度负载着价值的不同深度,虚假认同、负向认同和负向逆认同负载着消极的、错误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治理、抵制和反对消极和负面的价值,不断扩展和加深人类共同价值的负载。关键词 认同;价值扩载;价值深载作者简介 胡敏中,山

2、东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研究员;胡思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自 17世纪的笛卡尔至 20世纪中叶的库恩,价值中立和价值负载之争是西方哲学中关于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笛卡尔、休谟、康德、孔德、斯宾塞、韦伯等哲学家主张自然科学研究是探索“是”的事实判断,不能加进研究者的情感、意志的应该判断。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了“价值中立性”概念,并把知识明确区分为“既存知识”关于实然(what is)的知识 和“规范知识”关于应然(What should be)的知识,进而划清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之间的界限

3、。韦伯认为“一门经验科学,并不能教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人能够做什么,或在特定情况下人想要做什么”1(270-271)。与此相反,“至于人们表达的那些价值判断是否坚持其终极立场,那是他个人之事;这关乎意志和良心,而与经验知识无关”2(8),这里,韦伯明确提出了自然科学(经验科学)的研究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与经验科学无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遵循“价值负载”原则。此后的社会历史分析学派的波普尔、汉森、库恩强调不管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遵循着价值负载原则,并对价值中立进行质疑和否定。科学实在论者普特南主张“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3(248)。不过,西方的主流观

4、点是把事实和价值二元对立起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基于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观念使然,从主客对立和二分出发,一般会把事实和价值对立起来;另外,也可能是因为西方人眼中的价值总是同个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志特别是同个人的私欲和杂念等同起来,看不到群体、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从而就把事实和价值、价值中立和价值负载对立起来。如果我们破除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4(9),从主客合一和共同价值出发,就会发现事实和价*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两个结合 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22VSZ029)、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基金项目重点课题“高校专业课老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SCJG

5、21A014)的阶段性成果。伦理学基础理论 35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3期值、价值中立和价值负载的统一性,会发现所有科学认识都负载着价值。一、认同负载价值的客观普遍性主客关系既可是对立的,也可是统一的,这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客体既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又是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对象,从而,客体既是独立的存在,又在主体面前呈现出意义和价值,这就意味着事实负载着价值,价值依附于事实,事实和价值可以在人类实践和认识中统一起来。我们常说,人类历史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活动,也就是事实和价值、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活动。1.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的统一科学研究抑或科学认识、事实认

6、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就是探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科学研究本身的客观要求,这就意味着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要贯彻和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实质上也负载着价值,只是负载的不是任何具体的、现实的和显性的价值,而是负载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共同的、普适的、隐性的价值。当科学研究与特定主体的动机、目的和利益相关联时,其负载的中立价值就会转变为现实的、显性的、具体的价值,其机理是由以客体为唯一、单一性目的转变为以客体、主体及主客体关系为双重性目的,从而,价值中立中的隐性价值负载也就转变为显性的、多样的、具体的价值负载了。在科学研究中,由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复杂性,所负载的价值具有正负二重性,

7、价值负载的正负二重性取决于客观事实的不同性状及其主体的不同动机和目的。好的、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的客观事实同主体好的、正当的动机、目的关联就负载着正面价值,正面价值负载不但不会同客观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相冲突,反而在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但好的、积极、进步的客观事实也有可能遭遇主体坏的、不正当的动机、目的,从而负载着负面价值,如研究者的纯粹的个人私欲和杂念、不纯的动机和目的等,属于负面价值负载,这同客观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不相一致甚至相冲突,我们应尽量去除这种负面价值负载,使科学研究顺利有效进行。同样,在科学研究中,如果坏的、消极的客观事实同主体好的、正当的动机、

8、目的关联,如为了预防、治疗新冠肺炎而研究新冠病毒,其所负载的价值是正面的;坏的、消极的客观事实同主体坏的、不正当的动机、目的关联,如为了制造生化武器而研究病毒等,其所负载的价值是负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走着这一过程5(70)。总的说来,价值负载一般是正面价值的负载。科学研究中的认同主要是认知认同,但包含着价值成分,负载着价值,认同的价值负载不只存在于科学研究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实践各个领域,认同主要表现的是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如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价值关系,认同负载着特定的价值。2.认同的价值内涵认同是一种价值认识活动,它的价值因素和特征可概括为认

9、同的价值负载,认同以科学认知为基础,而科学认知负载着普遍、潜在和一般价值,而认同在此基础上,以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对科学认知的结果作出价值评价和判断,使科学认知负载的价值由潜在、普遍和一般转化为现实、特殊和具体,从而过渡、生成为认同所负载的价值。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就在学科内容和对象上对认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并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心理认同理论,心理学研究认同主要是从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来研究个体认同的。认同(identification)也译作“自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术语,主要是指个体潜意识地模仿某一对象,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归属感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认同可分为发展认同和知

10、觉认同,发展认同又分为自恋认同、目标定向认同、对象丧失认同和强制认同四种。弗洛伊德所说的发展认同的四种 36论认同的价值负载形式都是指儿童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并把他人的人格内投到自我人格中,以促进自我人格的发展。知觉认同是指个体把别人的优点、群体的荣誉及特定的客观事物视为与自我共同具有6(1010-1011)。其实,认同不只是个体潜意识地模仿某一对象,而且还可以是有意地模仿某一对象,因此,认同是“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他人或群体的特征如行为、观点归属于自己的过程”7(308)。根据弗洛姆的这一观点,从认同的需要和机制看,儿童处于心智和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自主意识还不强,同成人相比处于弱势和不足状

11、态,因此,儿童要不断防御风险,确立自我意识,回答“我是谁”的问题6(1011),从而要认同强于、高于自己的成人的特征和行为。从心理学学术传统上说,认同是儿童基于身份同一性,有意无意地对成人的某些突出特征、人格的模仿、学习和内化,以促使自身人格和身心的发展与成熟。认同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学是以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群体如何接纳个人为主题探讨认同问题的,20世纪30年代米德的自我理论8(120)和80年代的社群主义理论就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心理学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研究认同,而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探讨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群的发展来研究认同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认同的维度和目的不尽相

12、同,但都认定了认同的“身份”和“同一性”的基本含义,都有意无意地表明了人需要发展自我,防御自我风险。随着近些年对认同研究的深化,认同的主客体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丰富。认同主体由个体自我扩展到群体、民族、国家和共同体。认同对象由个人扩展到群体、民族、国家和共同体。认同内容由人的心理人格、行为扩展到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习俗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上说,认同就是自我对他者的肯定、承认、认可、同意、尊重、赞成、接受、体验、内化和信仰的过程。他者既可以是个人、民族、国家和共同体存在本身,也可以指这些存在的特性、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认同的主体是自我,自我既可指个人即单个的自我,也可

13、指群体、民族、国家和共同体。认同的对象既可以是自我本身,也可以是自我之外的对象即他者。认同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主要是指思想文化、历史传统、各种现存利益和诉求。认同同认知有很大的关联性,认知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认同的对象,但认同的对象主要是人类历史文化领域,而认知的对象除此之外,还包括自然领域。这就是说,认同的对象都是认知的对象,但认知的对象不一定都是认同的对象。另外,认同要以认知为基础和前提,首先要知道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去认可和承认这一对象。认知的深化和应用可以发展为认同,认同是认知的效用化和意义化,也就是其价值化。可见,认同包含着价值,负载着价值,即与自我一致、对自我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往

14、往被自我认同。3.认同的价值前置与嵌入概括地说,认同就是以自我的内在尺度和价值标准去评价他者而表现出的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可见,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是认同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认同的前置,它具有先在性,即在进行认同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知道,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并且其目的是先于实践和认识的,实践和认识的目的同主体的需要、利益直接相关,这也就是实践和认识的价值所在。目的先行、先于实践和认识实质上也就是目的的实践和认识前置,而实践和认识的目的性价值内涵也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价值前置。不过,实践和认识的价值前置还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和间接性,因为实践和认识虽具有价值性特征,但本身还不是直接的价值活动

15、,而是一种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和意识活动。作为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的认同则是一种外显的、直接的、具体的价值认识活动,其渗透的理论和前识主要是价值性的,认同总是从主体特定需要、利益、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去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某一客体和事件,认同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又是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实践和认识长期积淀的产物,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变性,从而能先于具体的认同活动而存在,这就是认同的 37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3期价值前置。作为认同前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性质与主体从属是十分复杂的,有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之分,也有传统、现代和未来理想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之别

16、;从特征和性质看,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对立。认同价值前置的这一复杂情形使认同过程变得纷呈多样,从而增加了达成价值共识的难度,甚至还会加深其矛盾,加剧其冲突、对立和斗争。即使这样,认同的价值前置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删除,只能协商和调解。如果没有前置和先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就不可能评判他者是否与自我具有一致之处,从而决定是否认同、认可他者。可以说,没有价值的前置,就不可能有认同,认同是根据前置的价值去评价他者而表明的态度。认同过程就是用前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评判他者的过程,在认同中,前置价值被激活了,并现实地、活鲜鲜地同他者相对比和

17、对照,看是否和自我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如果有就承认和肯定他者,即认同他者,否则就不予认同,甚至排斥和反对他者。前置价值被激活并现实地进入认同的过程,实质上是价值嵌入认同的过程。认同的价值嵌入就是认同过程始终建立在特定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基础之上,认同是围绕这一价值而展开的,它从特定价值出发,用这一价值推进、激化、延缓、纠正认同的每一阶段和步骤,最后完成与特定价值相一致的认同活动,即肯定、赞成与价值前置相一致的客体和事件,否定、反对与价值前置不一致、相对立的客体和事件。价值嵌入认同、参与认同,才能使认同得以进行和完成。认同就是用内嵌的价值去对照和对比他者,观照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最后作出对他者的评价,

18、并表明对他者的态度。认同的价值前置和嵌入就表现为认同的价值负载,如果说,认同的价值前置是认同价值负载的基础和前提,那么,认同的价值嵌入就是实在的价值负载了。认同的价值嵌入在认同的具体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情形,随着认同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展,其价值嵌入会随之扩大其范围和加深其程度,从而表现为认同的价值扩载、深载和负面负载。二、认同的价值扩载和深载价值和认同都同主体的需要、愿望和利益相关,主体往往会认同同自我需要、愿望和利益相一致的事物,同样,同主体的需要、愿望相一致,并能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愿望、带给主体利益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可见,主体的需要、愿望和利益就成了认同和价值的共同基础,正是这共同基础

19、把认同和价值内在联系在一起,从这一意义上说,认同内嵌和负载着价值,价值是认同的前置并嵌入认同中,认同延展着价值。认同内嵌和负载着价值,这是认同和价值的总体关系,然而,不同的认同方式和性质内嵌和负载着不同的价值广度、深度及其性状。1.增量性认同扩展着价值负载认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认同可大致分为主动性认同、强制性认同、博弈性认同、商谈性认同、指导性认同和劝说性认同等9(64)。从认同的向度来看认同的诸多方式,又可把认同分为单边认同和多边认同,单边认同是指在国际关系或人际关系中,只认同己方,或只认同与己方结盟的另一方,而不认同其他国家和民族,更不认同全人类共同价值,甚者制裁、打压、

20、敌视与己方价值观相异的国家和民族。单边认同是单边主义的价值观基础,是一种霸权和霸道的认同,单边认同所负载的价值是非常狭小的,甚至负载的是强权和霸权价值,不利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秩序的构建。我们要反对单边认同,并与之作斗争。多边认同是指不同个人、国家和民族的相互认同,多边认同主体是现实的人、群体、民族、国家和 38论认同的价值负载人类共同体,是独立自主的,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相互认可、尊重、交流,才会互惠、互利、共赢和共同进步。对公共事务和公共规则、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达成的共识实质上是多边认同的结果,这种多边认同不只是对对方的主张和建议表示认可,而是各方对共同规则的一致同意和遵循,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组织通

21、过的议案都是各方多边认同、达成共识的结果。多边认同是多边主义的价值观基础,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中,我们要奉行多边主义,达成全人类共同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多边认同所负载的价值远远大于单边认同,达到了认同主体最大公约数的认同,负载着最广大的价值。单边认同、多边认同的区别表现为认同范围的大小,多边认同范围大于单边认同。认同范围的大小还可以用数量比例关系来确立。在一个群体里,全体成员都认同某一事物,那就是在数量上完全的认同,如果没有一个成员认同,那在数量上就是零认同。一般说来,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认同某一事物,就可以确立该事物已得到了基本认同,当然,认同范围会随比值的不断提升而扩大。认同的量

22、值只是数量关系,而没有涉及质性,也就是说,量值高的认同不一定质性也高,只有质性和量值都高的认同,才是真正高的认同。双边、多边认同所负载的价值大于单边认同,同样,量值高或多的认同所负载的价值也要大于、多于量值低的或小的认同。认同的范围同共识的范围是紧密相连的,认同范围大标志着共识范围广,范围广的共识所负载的价值就大。2.提质性认同加深着价值负载认同的范围只涉及认同的量值,而质性的认同涉及认同的深度和高度,即认同的表里、深浅问题,显然,深层认同比表层认同度高。质性和数值都高的认同,才是真正的高认同,量值高而质性低的认同,或是质性高而量值低的认同,都不是高认同,有可能是低认同,这还不是理想的认同。质

23、性的认同实质是认同的由低到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从认同的发展过程看,认同经历着认知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信念信仰认同的不断深化过程。提质性认同起始于认知。认知认同是自我认可、同意和赞成他者的认识观点。认知认同不是直接认识客观事物(自然和社会的),而是承认和认可他者的认知态度、认识能力、经验、知识和理论,并认为他者的经验、知识和理论是正确的,这就是认知认同和认知的一个重要区别。可见,认知认同表明了认同者对他者认知的态度和倾向,这一态度和倾向具有价值特点,但这一价值特点主要是对他者的认知态度,并没有关涉到认同者自身的价值,以及根据认同者的价值观对他者作出价值评价,所以认知认同的科学

24、含量高,而价值负载量相对较低。提质性认同提升于思想。思想认同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在观念和思想上对他者的认可、赞成和尊重。思想同认知虽然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思想同认知相比,更具有内在性、个体性、主观性和稳定性,同人的内在需要和理想追求直接相关。人的认知只关涉他的学识和知识,同他本人的思想意识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在于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人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生经验、人生修养和对世界的感悟积淀而成,思想比认知要内在和稳定,而认知比思想要外显和易变,从而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则难有根本改变。思想认同是在人的观念世界和精神世界对他者的认可、同意、接受和尊重,是真正的相信和认可他者,是入脑的深化和入

25、心的开始。认知认同和思想认同都是入脑的过程,认知认同是知识上的入脑,是入脑的初级阶段;思想认同是观念上的入脑,是入脑的高级阶段,其价值负载要高于认知认同。提质性认同内化于情感。情感认同就是自我以体验的方式对他者的肯定、承认、认可、接受、内化。情感认同的本质特征就是体验,情感认同是心田的酣畅、淋漓、润泽,是灵魂的慰藉、皈依,是心灵和情感认可和内化某一对象。情感体验也是亲自的实践和尝试,并在亲身实践和尝试中,达到自我与他者之间心灵的交感、交融和触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情感认同就是人的内心和灵魂对他 39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3期者的认可、同意、接受和内化。认知认同主要是入脑的感知过程,思想认同

26、是入脑的理性过程,而情感认同是进入人的灵魂和心灵的过程。入脑是入心的基础和前提,入心是入脑的深化,只有入心才使对象融化在人的“血液”中,完全把对象内化于心,并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使其成为人的精神寄托和家园的一份子。情感认同不仅同人的需要、意志、愿望联系在一起,而且同人的内心和灵魂联系在一起,情感认同的价值负载在认知认同和思想认同的基础又跃进了一个台阶,其价值负载要高于认知认同和思想认同。提质性认同至高于信念信仰。信念信仰认同是在对他者的肯定、承认、认可、接受、内化的基础上,对他者的信念信仰。信念信仰认同不仅同人的认知、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且同人的灵魂和肉身连为一体,甚至主体为了信念信仰,宁愿

27、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信念信仰认同以认知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基础,并把它们内在于自身,又指向超现实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成就了其信念信仰认同10(195-213)。因此,信念信仰认同是人的最内在、最深刻、最高层和最高境界的认同,从而,信念信仰认同负载着最丰富、最高层的价值。由认知认同进入思想认同,再由思想认同进入情感认同和信念信仰认同,是认同的不断深化过程,也是其认同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实质上也是认同的价值不断加载的过程11(7)。三、不同性质的认同负载着相反的价值一般说来,认同大多属于对积极、正当和好事物的认同,这属于正向认同;但也有少数认同是对消极、不正当和坏事物的认同,这属于负向认同

28、。正向认同和负向认同是相反的,所负载的价值也是相反的。1.正向认同和负向认同负载着性质相反的价值正向认同表征着积极、进步、文明的社会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也正是正向认同构建和维持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显然,正向认同负载着正当的、正确的价值,即负载着正面价值。负向认同是消极的、与社会进步与文明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显然,负向认同负载着不正当的、错误的价值,即负载着负面价值。正向认同和负向认同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根源于认同对象的性质和主体动机、目的的对立,但它们又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向认同和负向认同的区别和对立就在于认同主体的动机、目的

29、以及认同对象性状的区别和对立。正向认同是主体从好的、积极的、正当的动机、目的出发,认同积极、进步和正当的事物,反对坏的、消极的和不正当的事物,负载着正面价值;负向认同则是从坏的、消极的、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出发,认同坏的、消极的和不正当的事物,反对好的、积极的和正当的事物,负载着负面价值。因此,我们要弘扬正向认同和正当、正道的积极价值,反对、抵制和制止负向认同和负面、消极的价值,为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正向认同和负向认同的概念,但多少包含或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学关注人的归宿感和失落感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性感觉,归

30、宿感是人经过正向认同和被认同后所产生的感觉;与之相反,失落感则是没有得到正向认同后而产生的被疏远、抛弃和隔阂的感觉,失落感虽然不是负向认同的结果,但至少是没有获得正向认同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心理学研究人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可以说,人的亲社会行为是获得正向认同后产生的积极、正当的行为,而人的反社会行为则是受到负向认同后所产生的不当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40论认同的价值负载2.虚假认同、负向逆认同负载着负面价值虚假认同是表面的、假装的、不真实的认同,具有一定的负向认同,如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欺骗、伪装、谎言等就是试图通过虚假认同而达到其真实目的。各种花样翻新的电信诈骗也是骗取了受害人对骗子的

31、信任,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虚假认同。虚假认同负载着虚假、不真实的负面价值,对社会危害大。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善于识破虚假认同,为建设诚信社会添砖加瓦。反对是不认同的典型表现,也是逆认同的一种形式,反对就是不同意,其实质是不认同,不认同就是反对什么,否定某种价值。反对什么总是参照和对照赞成什么进行的,也即以赞成什么作为标尺去反对什么,而反对和赞成的事物在性质上是相反的,即反对什么背后隐藏着与之相反的赞成什么,所以,反对这种逆认同背后隐藏着认同,又由于反对这种逆认同对象的性质与主体动机、目的不同,因此,逆认同本身也有正负的区别12(55)。逆认同与认同是对立的,也即是反对和赞成的对立,但逆认同与认同的

32、对立不等于负向认同与正向认同的对立,逆认同也不等同于负向认同,逆认同表示不赞成和反对,它可以是主体以坏的动机、目的反对积极、正当和好的事物,也可以是主体以好的动机、目的反对消极、不正当和坏的事物,而这两种逆认同的性质是相反的,前者属于负向逆认同,后者属于正向逆认同。所以,逆认同并不都是不好的、坏的认同,正向逆认同是通过反对坏事物而认同好事物,它属于正向认同的范围,负载着正面价值,而负向逆认同则是通过反对好事物而认同坏事物,它属于负向认同的范围,负载着负面价值。西方少数人和国家不认同,甚至反对中国共产党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展现的大国担当,在其背后就是认同、拥护他们的“普世价值”,这就是一种负向逆认

33、同,即反对积极正当的价值,认同消极不正当的价值,负载着负面价值,我们要抵制、反对这种消极的负向逆认同。但如果反对的是消极不当的价值,认同积极正当的价值,这种反对则属于正向逆认同,如批判、抵制、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认同、弘扬中国共产党倡议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反对和批判就属于正向逆认同,负载着正面价值。所以,我们要对反对这种逆认同作辩证的分析,弘扬正当、正道的正面价值,反对不正当、不正道的错误价值。负向逆认同不仅不认同、反对某一积极、正当的价值,而且会对这一价值加以诋毁、污蔑和抹黑。当前,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总感觉不是滋味和不安,鼓吹“中国威胁论”,时常甩锅、嫁祸中国,甚

34、至谩骂、仇恨和敌视中国,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向逆认同,仇恨、敌视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仇恨、敌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这一负向逆认同中,他们试图推行和实现自己的西方道路和西式价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反对西方某些国家的负向逆认同。仇视积极、正当的价值是负向逆认同的极端表现,仇视比反对所负载的负面价值更为严重,消极影响更为恶劣,反对只是不认同、不承认、不认可,是认识和价值观存在分歧所致,这种分歧可以通过对话和相互了解得到弥合和修好。而仇视则把反对推向分裂甚至决裂的地步,仇视是把对方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从而把对方当作敌人,在内心仇恨对方

35、,在行动上处处为难、阻碍对方,希望对方衰败甚至灭亡。可见,仇视这种负向逆认同表现出认同者和被认同者之间有价值观上根本对立的关系,对方价值存则己方价值亡,己方价值存则对方价值亡,双方在价值观上势不两立,这种对立关系的进周娟提出了“逆认同”概念,认为逆认同就是逆转,如腐败认同的逆转就是逆认同。其实,逆认同是同认同相对立的,认同是指赞成,而逆认同则是指反对,认同和逆认同都有正负性质的区别。腐败认同属于负向认同,反腐败则属于正向逆认同,从正负两重性来理解认同和逆认同更为准确。参见周娟:浅议社会学视野下的腐败认同与逆认同,学理论 2014年第12期。41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3期一步发展往往会导致冲突的

36、发生,我们要预防、制止和打击这种极端的负向逆认同。具有破坏作用和消极意义的负向认同虽然不占社会的主导地位,但其负载的负面价值也存在一个扩散和渗透的问题,所以,我们一旦发现负向认同现象就要立即予以处理和解决,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巩固正向认同的积极成果。学术界对负向认同和逆认同的研究没有像对认同研究那样突出,主要是由于认同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而逆认同只是社会的支流和细流,主要研究认同是理所当然的。但要研究认同又必须研究逆认同,这能更广、更深地研究认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现代西方晚期资本主义而著称,在揭露和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时,就包含着认同危机、

37、正向认同与负向认同、正向逆认同与负向逆认同思想。当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在合法化危机 一书中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中存在的危机倾向,实质上也就是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认同危机倾向即西方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动荡倾向13(52-57)。社会认同危机就是在一个社会里呈现出的正向认同与负向认同、正向逆认同与负向逆认同矛盾地交织在一起的局面。霍耐特(Axel honneth)是以其认同理论而著称的,他的 为承认而斗争14(151-157,169-172)一书就包含有负向认同和逆认同的思想。霍耐特从马克思历史唯物

38、主义出发,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生产方式,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的辛勤劳动和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不仅得不到认同和承认,反而被蔑视,所以,工人阶级要为承认而斗争。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包含有逆认同思想的,工人阶级处于不被承认和被蔑视的状况,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和蔑视工人阶级劳动这种逆认同造成的,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的逆认同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负向逆认同。我们要加强认同理论的研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伟大实践中,要大力提倡和践行正向认同及其所负载的正面价值,抵制、反对负向认同和负向逆认同及其所负载的负面价值。参考文献1

39、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 王辉.谈心理学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 J.心理学探新,2010(4).3 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 M.李小兵,杨莘,译.陆荣杰,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4 胡敏中.重思“主客二分”:基于主客体关系 J.学术研究,2021(1).5 刁生富.科学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 J.学术研究,2001(6).6 心理学大辞典 M.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简明心理学辞典 M.黄希庭,主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8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

40、文出版社,1992.9 胡敏中.论认同的涵义及基本方式 J.江海学刊,2018(3).10 胡敏中.价值、公共价值、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点 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11 刘清平.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 J.兰州学刊,2021(1).12 胡敏中.论认同与信任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3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 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4 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 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易小明)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