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的教材分析与教学体会 七年级数学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教材。2.1、新课标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基本理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2.2、新课标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内容标准.(1)数与代数
2、。学习有理数,整式、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空间图形。探索基本图形(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性质及相关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的基本性质,欣赏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3)统计与概率。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4)实践与运用。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
3、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2.3、教材的编写意图.正确处理数学、生活、学生三者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生活。遵循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教师营造指导、点拨的氛围,体现师生互动,构建和谐,愉快的数学课堂。2.4、教材的知识体系.七年级数学共有十章内容,上册四章,下册六章。各章在内容上安排如下:有理数。从实例引入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对法则的理解是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式的加减。由实例引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去
4、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熟练掌握运算法则。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解法及应用。解法和应用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图形的初步认识。从日常熟悉的物体入手,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概念。线段和角的有关性质是本章的重点,本章多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相交线和平行线。主要包括相交线、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
5、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6、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本章内容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做好“一元”向“多元”的转化,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性质、解法及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
7、结论。2.5、教材的逻辑结构.教材内在逻辑关系包括五个方面:知识纵向联系,知识横向联系,有弹性保基础供发展,螺旋上升的概念思想,联系实际形成应用。2.6、教材的处理.教法与学法。灵活使用该教材,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几何体”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或制作几何体,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去截几何体,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比较、判断、思考,发现不同的截法,归纳各种可能的情况,猜想并验证,极大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针对本套教材的特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导学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释疑,并给学生能力展示机会,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困生多鼓励,多表扬,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题,发展数学才能。观念与探索。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课程改革的实施,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本书正是学习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个具体的落实,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教学活动带来切实而有效的帮助,同时也期望着来自广大同仁的批评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