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829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牛磊(),男,山西运城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宋明理学、易学史.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牛 磊牛 磊(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摘要:“万物一体之仁”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以“良知”为核心概念的新型“仁学一体论”.江右王门代表人物邹守益在其“仁”论中,对“万物一体之仁”予以着重阐释.对邹氏而言,良知构成了儒家仁学传统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心理动因,也构成了警策、敦促儒者于当下一念中践行博爱理念的精神动力.在仁爱精神的践行层面,邹守益特别强调“施始于亲亲”的宗族伦理构建,主张由修身而齐家,并进一步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进行推廓.通过对“得君行道”“得官行道”“觉

2、民行道”等多种途径的结合与施用,邹氏期望构建出一个“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情,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的命运共同体.关键词:邹守益;仁;气;万物一体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 O I:/j i s s n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德州判官、礼部郎中等职,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嘉靖二十年()遭到罢黜.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乡居生涯中,邹守益积极参与各地的阳明学讲会,并投身于赈济水旱灾害、均平徭役等乡里实践,对阳明学在江右地区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邹氏的学术系统中,“万物一体之仁”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对该问题的解说、阐释大致包

3、含以下要点:第一,从阳明学的基本立场出发,将“一体之仁”直接等同于“心体”“性体”.他虽然频频提及“气”这一重要概念,但在良知天理化的前提下,“万物一体之仁”的基础仍在于良知心体;第二,邹氏认为对仁爱精神的践行必须遵守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差序,这种差序本身构成了“万物一体”得以成立的依据;第三,“民胞物与”之博爱不仅是一种宇宙论或是一种伦理学层面上的理论构建,它必然表现为一种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的道德情怀,表现为济民纾困的实际行动,表现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廓然以天下为家”的亲民实践.以上即是邹守益仁学思想的核心主张.一自张载从“气”的角度论证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并提出“民胞物与”的口号之

4、后,“气”构成了理学各家论证仁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湖湘学派的张栻云:“夫人与天地万物同体,其气本相与流通而无间,惟人之私有以害之,故自局于形体之间,而失其流通之理.”正因为在气的层面上的“同体”,所以人之“气”与天地之“气”的本然状态应是“流通而无间”.在朱熹的仁学思想中,“气”同样是一个关键词,他说:“西铭 天地之塞,似亦著 扩充 字未得.但谓充满乎天地之间莫非气,而吾所得为形骸者皆此气耳.天地之帅,则天地之心而理在其间也.”张载、张栻、朱熹等人的观点构成了后世儒者进行仁学理论构建的基础.“万物一体之仁”是王阳明晚年重要的理论创获.在论证心与万物的关系时,王阳明说道:第 卷第期 年 月 上 饶

5、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UR NA LO FS HAN G R AONO RMA LUN I V E R S I T YV o l ,N o A p r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电、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木石与人原是一体.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对于王阳明来说,无论是“良知”“天理”还是“一体之仁”,皆指向了本体实在这一概念.以此为基础,王阳明将“气”的概念圆融地汇入“良知”之中.他说道:“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

6、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张载着重阐发的“气”的概念,被王阳明解释成良知的发用与流行以及生命力量的生化与运作.风雨雷电、山川草木与人“同此一气”,因而生生不息、休戚与共.不过,真正生生流行且直接充塞万物的,并非独立于良知之外的“气”或其他什么,而是良知自身.对于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向世陵教授分析道:“阳明这里,实际上是将汉以来博爱说的注重教化与张载同气同性的本体论基础、程颢天下一体的仁者情怀整合了起来,并同时融进了宋儒克己去私的大公观念,以求回复到人本来的 心体之同然.”其说可从.对于这一论证思路,邹守益无疑是知之甚详的.在阐发博爱理念时,邹守益大量地借助了“气”这一概念,如他说道

7、:“君子之学,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天也者,阳之轻清;地也者,阴之重浊;禽兽草木者,阴阳之驳,而人也者,阴阳之冲;夫固一体而分也.记 曰:人者,天地之心.其知之矣.”就构成元素的角度论,天由气之阳者构成,地由气之阴者构成.阴阳二气不仅构成了天地,也构成了天地间的一切存在,只不过禽兽草木由驳杂之气构成,人由中和之气构成.在邹守益看来,礼记“人者,天地之心”一语可谓造道之言.自汉代起,“天地之心”的内涵为何便成为儒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基本是从宇宙论的角度加以解释.理学兴起后,人本论、道体论趋于发达,学者通常由“仁体”“性体”角度阐释“天地之心”,将其理解为世界运行的一种内在的主导

8、力量,一种宇宙生生不已的生机与动源.邹氏对“天地之心”的理解,也属于理学的脉络.他认为,四肢百体之于心,天地万物之于人,恰构成一套可以相互证明的结构.就统一性而言,天地万物之于人,便如同四肢百骸之于心,一体同在,不可分割.就优先性而言,天地万物必须统之于人,便如同四肢百骸必须统之于心.邹守益进一步分析道,易传 言“天地设位,圣人能成”,将天地位育之事系于圣人,其中缘由便在于圣人能够做到真正的无欲无私、大公顺应,他说:“非独圣人能成其能也,圣人无欲,故能成其能;众人多欲,则自狭自小,而陷于不能耳.”邹氏解释道,欲念、欲根对良知的顺适发用构成了严重的阻碍.有欲念便有是非好恶,便有私意偏见,便有“爱

9、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情欲动荡,人们由此将生命“自狭”“自小”到一膜之内.天地万物都变成了异己的、只在满足自我欲望上具有价值的工具.邹氏对私欲、欲念的论断,与宋代以来因敬明诚、主敬去欲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邹守益进而论证道,如果能消解这种偏执,以公心而非私欲、私念、私爱出发,良知的呈现自然会促成“万物一体”的和谐之境:夫惟其无欲也,则仁爱充周,疾触而神应,伐一木而罔非时也,杀一兽而罔非故也,况于父亲兄戚之爱,有弗笃焉者乎?夫惟其多欲也,则生意淤窒而污浊流行,于其夫子兄弟,且雎盱不相下,而况于禽兽草木也乎?是故人之无疾,则拔一发、刺一指,愀然觉之.而及其痿痹也,虽焫其肤、割其溃,恬然而莫之虞.对

10、于理学传统的去欲、无欲之说,邹守益表示了充分的认同.他认为在无欲的前提下,气在人与万物之间的流行便能充周遍满,同时良知本体亦能在人的生存际遇中真实呈现,不仅对于父母兄弟的违逆怨恨不会发生,甚至对于草木禽兽的非时之斫、非故之杀也不会发生.私欲、物欲之于心体,便如同机体上的病变.在身体健康的状态下,即便是拔取一根毛发、针刺一根手指都会痛不可忍,但是在疾病缠身的状态下,即便割破肌肤、刺穿躯干都不会感到疼痛,“仁与不仁之别,其通塞固如此”.邹守益此处第期 牛磊: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底本作此,疑应为“机”字.无疑借用了大程、谢良佐以觉言仁的思路.邹氏指出,良知不仅是觉其身体的康健,更是觉

11、其心灵的通畅.觉则通,通则仁,万物在与良知接触时亦能真实呈现.传统意义上“气”的哲学在此处便被转化为良知虚明与否、惺觉与否的问题.在撰写于嘉靖六年()的 敬题交泰录后 一文中,邹守益以“盈天地间一气耳”对儒家仁学进行了论证.他说道:“维古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体,非强其异以为同也.盈天地间一气耳,得其轻清者为天,得其厚重者为地,得其偏驳者为禽兽、为草木,得其纯者为人,得其纯之纯者为圣人,以为天地民物之主.”早在先秦时期,学者便对人禽之辨予以论证,较为典型的论述,如 荀子王制 言:“人有 气、有 生、有 知,亦 且 有 义,故 最 为 天 下 贵也.”礼记礼运 言:“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

12、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从“气”的角度论证人之为贵,在理学家群体中也不少见,如邵雍言:“夫人者,天地万物之秀气也.夫全类者,天地万物之中气也,谓之曰全德之人也.”从禽兽草木到人再到圣人,所禀赋的“气”存在由浊到清再到至清至纯的差异.“气”具有万古不忒、生生不息的性质,其清灵所钟即是人,这就决定了人为万物之灵、为天地之心.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在“气”的层面上血脉贯通,仁爱的理念便在气化一体的基础上得到证成.邹守益以人的身体来比喻天地这个大身体.在人的身上,如果元首与躯干之气不能实现贯通,必然会产生疾病,甚至小到皮肤、毛发、牙齿、手指,如果气机淤塞,一样会酸楚疼痛,不可忍耐.此理可挪移到宗族层

13、面:“宗子之情不通于家相,则家必病.岂惟家相?凡樵夫、爨妇有弗通焉,亦病矣”.此处“宗子”“家相”的说法,无疑延续了张载 西铭 的惯例.气之流行贯通在于交、在于泰,邹守益借用 易泰卦 加以阐发.他说道:“不观诸天地之化乎?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则和气氤氲而万物昌.阳亢而不下,阴郁而不升,则戾气结而天下病矣.”天地之气不交则否,否则万物不生.天地之气交则泰,泰则“和气氤氲而万物昌”.人既与万物同此一气,则其相交相违的原理也不外乎此.邹守益进而论证道,君主的贤明仁爱对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实现,显得尤为关键:圣人有忧之,思反其异以归于同也,故修己以敬,以建中和之极,亲者亲之,贤者尊之,大臣敬之,小臣体

14、之,庶民子之,百工来之,远人柔之,诸侯怀之,所以通天下之志,畅天下之气,不使有堙抑而凝滞者以奸于其间,故天得以清,地得以宁,人得以阜,禽兽得以滋,草木得以蕃.大哉!上下之交乎!其泰之所由以成乎!本段中“有忧之”的“圣人”,无疑是儒学仁政传统中的贤君圣王.作为天之子,君主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到国家政事的得失,也关系到万物的蕃息与天下的康宁.因此,君主须亲亲尊贤,使百工臣僚各尽其职,使百姓民庶各安其养,使禽兽草木各尽其用,以此“通天下之志”“畅天下之气”.在一“气”贯通的视域下,君民之交、上下之交与天地之交三者意涵相同.天地之清宁、万物之繁盛既是此交的成果,也是一体之气往来不已、润泽滋养的呈现.以“

15、气”来阐发仁学思想,这一思路在阳明后学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之所以频频措意于“气”这一概念,据陈立胜教授的分析:“因为它是 气,所以在腔子里面,弥漫周身;也因为它是 气,所以它也在宇宙之中,一气贯通,一体相关.因为它是 灵,所以它能 觉,觉天地之性,觉一体之仁;也因为它是 灵,所以它能 主宰、能知是知非.”其说可从.同此一“气”,便是同此一“良知”,同此一“仁体”.阳明后学群体对于“万物一体”的说明,频频论及“盈天下一气”.而这生生不息、充盈天地的“气”,其实便是自然灵明、翕辟不已、自行感触的良知心体.阳明学派从良知心体的角度讲“气”、讲“万物一体之仁”,使得“万物一体”这一重要理念获得

16、了本体论的终极证明,也使得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这点既构成了阳明学士人阐发仁学理念的基础,也构成了他们践行博爱精神的动力.二在阐发博爱理念的过程中,差序性始终是王阳明坚持的一个原则.不同于墨家之兼爱,王阳明认为,博爱必须在差序中得以完成.如果将这一顺序倒过来,先去爱鸟兽草木再推之于父子亲友,这本身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就不成一种学问.王阳明并不主张一个人在其社会实践中给予路人与至亲同样的关爱,即便他本人始终秉持“万物一体之仁”的炽热愿望.邹守益的仁学思想也充分继承了这一思路,他认为,博爱之理须发于爱亲敬亲的天性,再进行仁民爱物的推广.“道溥于天下,而施始于亲亲”,这

17、是邹氏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据.因为长期乡居讲学,邹守益为吉安地方士人重修或新撰的族谱写了大量的序言.在这些序言中,他不厌其烦地阐发敬宗收族、爱由亲始的思想.在 油田隆堂彭氏族谱序 一文中,邹守益将大程以觉论仁的理路引入宗族伦理之中.对于“古之君子”“视其族也如一身”“视天下也如一族”的原因,邹守益解释为“气相通也”.如果不能达到“气”之相通,便会身患痿痹之疾,一膜之外、一墙之隔的同族之亲,都会被视为与己无关的闲杂之人.如果仅仅是身体患有的疾病,使用汤焫针砭或可使之痊愈.对于整个身心都患有痿痹之疾的病体应当如何下药?邹守益以宋儒张载的 西铭 为本,以至诚之爱为“药引”,炮制了一剂“附子汤”:吾尝

18、闻诸 西铭 矣.人人夙夜匪懈,以无忝所生,尊其高年,慈其孤弱,隆其贤能,而抚绥其颠连无告者,慈爱恻怛之情洞然四达,而不使害仁济恶者奸于其间,此联属天下、联属宗族之“附子汤”也.宋儒张载在 西铭 中说道:“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合其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 仁 曰 贼,济 恶 者 不 才,其 践 形,惟 肖 者也.”张载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由“气”构成、由“气”贯通的“大家庭”,社会中所有的成员皆是这一大家庭的一分子.隔绝在人与人之间的、由血缘造成的鸿沟,便由“气”相为贯通,“在

19、这里,天地成为了父母,天下万民就不再有此疆彼界之私,无人无物不与我一气相连”.对 西铭 的基本精神,邹守益无疑是高度认可的.邹守益此段言论几乎可以视为 西铭 的明代翻版.王阳明在阐发博爱理念采用过“树”这一比喻.他说道:“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 此 而 仁 民,而 爱 物,便 是 发 干 生 枝 生叶.”这一比喻也为邹守益所继承.在以心为本的基础上,邹守益将人与宗族、族人的关系比喻为树与枝叶.由个体追溯至父母、祖父母、始祖,就像由枝叶追根溯源到树干和根茎.如果没有对先祖的恭敬孝悌,宗族便如同无根之木.血缘的纽带决定了爱之施用的差序性,也决定了人在施行博爱精神时必须坚持

20、“道溥于天下,而施始于亲亲”这一根本原则.在 长芦夏氏族谱序 一文中,邹守益将宗族惇叙之义评为“兹古人一体之学也”,并阐释道:古人之明德,非特自明也.道溥于天下,而施始于亲亲.其视同姓如手足发肤、心腹肾肠,拆之不容离,凑之不容合,虽贵贱小大,体有不同,而其精神之流通,贯彻无以异也.对于 大学 三纲领中“明明德”与“亲民”的关系,王阳明在 书朱子礼 亲民堂记 大学问 等文章中有系统的阐发.在亲民的实践中,亲亲又构成了最初、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邹守益认为,同族之人虽有贵贱、嫡庶之别,但是都存在着血脉的纽带,都为亲亲之精神所流注贯通.仁爱精神在宗族层面的流注扩充不应有任何凝滞拣择.对于族众应当“视

21、同姓如手足发肤、心腹肾肠”,每个人都应当充分地、恰当地、自觉地激发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履行其宗族伦理责任.至于世人在亲族与自我之间分远分近、嫌贫爱富的社会现象,邹守益认为正需借助修谱的举措下以针砭,他说道:“为之谱其世系,推其本支,以联属于百世,则吾视同姓虽世远也,然自吾祖视之,则一体也.”族人之间虽存在亲疏嫡庶之异,如果自始祖的角度视之,便都会泯灭无别.对于儒家士人而言,对族人之关爱与扶助也应当一力承担,“故善学者合其族,以为祖宗光.不善学者私其身,以贻父第期 牛磊: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向世陵教授指出:“从 一体 的观念看,手足与头目、草木禽兽与人类、至亲与路人都 同是爱的,同

22、爱 表明了 同善 之普遍的存在,但普遍性又落实于特殊性中,在养与被养、爱与被爱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只能为了更高的目的而作出选择.孟子讲恻隐之爱乃出于不忍人之心,而阳明这里却指出了 忍人之心 的不得已的存在.那么,差别厚薄本不是爱的前提,而只是为了更高目的而作出不得已选择的结果.”(见:向世陵 大身是谓同善 儒家博爱观念的彰显,载 道德与文明 年第期)母僇”.伴随着明初制定的里甲制度的松弛、社会治安环境的逐步恶化以及嘉靖至万历时期的税法改革,人们愈发聚拢在宗族这一单位中,以处理纳粮、交税、防洪、拒寇、子女教育等社会公共事务.实力雄厚、人口繁多的宗族不仅成为一个社会的单位、经济的单位,也成为一个教育

23、的单位,从而为退居在野的阳明学者提供了参与济世、推行伦理教化的最佳舞台.在王阳明仁爱思想的影响下,邹守益对“敬宗收族”频频加以讨论与弘扬.张载的“民胞物与”说、程颢的“以觉言仁”说以及王阳明的“明德亲民合一”说,构成了邹氏仁学思想最重要的资源.他极为重视宗族组织和宗族层面的“亲亲”实践,视其为“一体之仁”流贯的第一场域.不过邹氏并不希望将仁爱精神仅仅停留在宗族层面,而是希望人们将心之生意推廓而出,实现以万物为一体、以天下为一家的终极理想.三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邹守益为吉安府各级官员的上任、转迁、考绩撰写了大量的序文.在这些序文中,凝聚了邹守益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如何在政治场域实践仁爱精神

24、的思考.对于如何在社会层面落实“万物一体”理念,王阳明提出“政学合一”这一重要主张.“学”与“政”构成“良知”的两面,“学”是良知的昌明,“政”是良知的施用.诸多阳明后学对此理念做出回应,如薛侃、王畿、耿定向、杨东明、王艮、罗洪先等.邹守益对“政学合一”这一理念也深表赞同.笔者以邹氏为时任安徽霍山县令的同郡士人路泰(字严夫)所撰写的 赠霍山路君严夫考绩序 为例,对邹氏的“政学合一”说加以分析.对于何以为政这一问题,邹守益说道:“夫政,莫要于慎好恶矣.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真诚恻怛,以充其良知之量,是谓思诚之学.”在他看来,为政的第一原则是慎其好恶,以鉴空衡平之心行絜矩之道,以

25、事上使下的临民之事致其良知,政即是学.对于何以为学这一问题,他说道:“夫学,莫要于慎好恶矣,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真诚恻怛,以充其良知之量,是谓絜矩之政.”为学的第一原则同样是慎其好恶,以庄重肃静之心促使天理纯乎无杂,以为善去恶的政务实事致其良知,学即是政.为学、为政皆须慎其好恶,这点也可以视作阳明学通论,如王畿云:“好恶必有物,诚意者,真好真恶,毋自欺其良知而已.好恶同于一家则家可齐,好恶同于一国则国可治,好恶同于天下则天下可平.”对于邹守益、王畿,“万物一体”的理想政治皆依赖于对见在良知的把握与扩充.在此过程中,良知之好恶显得尤为关键.不同于朱熹将情感好恶仅视作当然之则在个体身上的偶然反应,

26、阳明学者以“良知”为核心,直接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真知的来源和道德实践的动力,由此形成“好则实实地好”“恶则实实地恶”的真诚发用.一切政治领域的实践也不外乎由良知公好恶、公是非而出.依循致良知的精神,“政学合一”即得以成立.对“政学合一”理想的表述,在阳明后学群体中所在多有.王畿云:“政与学原非两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其功正在亲民上用.亲者,万物一体之谓,其几不出于好恶两端.”罗洪先云:“学问正在事务中,了得此心,更无闲杂念虑扰乱,即学与政总是 一 件.”王 艮 云:“夫 学 外 无 政,政 外 无学.”欧阳德云:“政与学有二乎哉?良知酬酢变化而万事出.事者,知之事.知者,事之知.学也者,致其

27、事之知以广业;政也者,致其知于事以崇德.”政与学共同构成了致良知的实践向度,这点对于阳明后学群体是一个共识.不过,邹氏“政学合一”的表述,却使路严夫产生了疑惑.在路氏看来,无论是官僚群吏还是百姓民庶,人事丛杂,情态百端,无论如何也无法单凭一己的好恶之施实现整齐划一.面对这一质疑,邹守益回答道:子不闻乎?“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对于邹守益等阳明后学与地方官的交往,张卫红评价道:“这既是明代中后期直接在朝廷中的 上行 路线无法施展的形势下,邹守益等阳明学者 下化 路线中势所宜然的一个重要选择途径;同时,阳明学者们将 得君行道 转为 得官行道 的努力,仍

28、然是在地方社会施展 上行路线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儒者实践其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表现.”(见:张卫红 为政与良知 阳明学者邹守益的为政理念及其对江西地方官员的影响,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则好,否德则恶,烝民之同情也.私欲所诱,以障其天性之精明,于是乎有万不齐.故曰:公则一致,私则万殊.今有讼者于此,或曲或直,而争胜耻负之私,曲直无以异也;子将从其曲直而判之,则犁然定矣;如以徇其胜负之私也,则焉能人人而悦之?“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出于 大雅烝民.理学家在阐发“仁体”“性体”思想时,频繁征引该句.邹守益将“懿德”释为人先天本有的、无剩无欠的见在良知.同之则好,悖之则恶,在这一点上人人皆

29、是,凡圣无别.在现实环境中人们不能做到好恶之公,是由于一般人的良知非常容易受到私欲的诱惑,从而导致“天性之精明”受到遮蔽,区隔与私爱也就无法避免.出于良知人人本具、本无欠损的肯定,邹守益始终将为政、施政纳入致良知的范畴之中.对于时人将修、齐、治、平割裂开来分别对待的观点,邹守益持反对意见.修己的目标在于忿懥好乐无所滞于中、亲爱贱恶无所偏于外.无论是好是恶,都不可能在缺乏施与对象的前提下空空地好之、恶之.他说道:“亲爱贱恶,必有所接之人.是人也,非父兄妻拏,则邻里 乡 党 也.非 邻 里 乡 党,则 四 海 九 州 之 交也.”“所接之人”在范围上非常广泛,近则父母妻子、乡党邻居,远则四方师友、

30、宦场同僚,因此修身的范围也不局限于一膜之内,无论是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皆可以视作修身之实事:“好恶行于家庭而无辟,是谓修身以齐家.行于乡党而无辟,是谓修身以治国.行于四海九州而无辟,是谓修身以平天下.故修己以安百姓,即是一时,即是一事.”修身于家庭谓之“齐家”,修身于乡党谓之“治国”,修身于天下谓之“平天下”.每个个体都构成了“万物一体”的同胞,修身与安百姓也构成了“一体之仁”的实事.对于阳明后学“政学合一”理念,张卫红评价道:“阳明学者们关于政学一体的主张都建立在致良知的心性前提和基础上,为学是为政的前提,同时为学必然外化为亲民之政事.”可谓允当之论.邹守益对“政学合一”的论述并不仅仅停留

31、在口头、文字上.在长期的居乡生涯中,邹守益积极参与到兴建书院、组织讲会、修造桥梁、推行乡约、废除苛捐杂税等乡里实践中.在 东廓邹先生文集 卷五、卷六所收录的书信,许多都是邹守益与地方官申述、讨论废除安福县夫马银、均平百姓徭役、推行以银代役、参与水旱灾害赈济等事务的文字.以邹守益为代表的阳明学士人并非权力的拥有者、执行者,而是伸张民情、协助官府进行地方秩序维护的乡绅.支持他们积极作为的精神力量,是对地方秩序平稳运作、长治久安的祈求,是儒家自古流传的“风教”精神,也是理学家“万物一体”的终极理想.邹守益及其族人、弟子以良知学的精神积极进行讲学活动与各项公共事业的兴建,尤能体现阳明学深入社会、教化乡

32、里、觉民行道的实践指向.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乡里实践,邹守益才真正将阳明学“万物一体之仁”的博爱理念落到了实处.四、结 语“万物一体之仁”为王阳明晚年着重阐发的理论命题与行动纲领.阳明故去后,其弟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此说进行了弘扬.其中,尤其以江右王门学者堪为典范.原因之一在于江右王门诸儒颇具理论创新意识,在借鉴朱子学、关学、甘泉学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从而使得这一命题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原因之二则是由于江右王门诸儒多因政治贬谪长期隐居乡里,在阳明学的乡里实践方面做出长时段且功效显著的成就.这使得阳明学在面临官方多方责难、打压的背景下,仍能深深地根植于江

33、右大地.以良知为准则,以致良知为途径,以万物一体为目标,这是邹守益仁学思想的核心.在阐发“仁”论时,邹守益充分借助了张载学说的核心概念“气”,并对其进行了心学式的改造与转化.“气”所指向的,正是作为实体存在的良知心体.正是在良知的内在驱动下,“民之所恶,若痛在乃身,思有以瘳之;民之所好,若饥之食,若渴之饮,思有以饫之.夫然后始为天地万物一体之学”.“万物一体”才由一种纸上口号变成一种痛在己身、饥寒在己身的切身体验,变成一种义不容辞、即知即行的救世责任,变成一种跨越人际界线的博爱实践.以良知作为本体,“在根本上规定了心体之同然,故良知的推致就意味着由本心到现实,发用出公是非、同好恶的意志行为.由

34、此,同一的是非、好恶情感就能跨越人际的界限,走向 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第期 牛磊:廓然以天下为家:邹守益仁说的博爱理念体 的博爱实践”.向世陵教授对王阳明博爱理念的评价,同样也适用于邹守益.在邹守益的博爱理念中,宗族是一个最初且最重要的场域.既然同族之人“本乎祖而生,固异派而同源也”,那么尊高年、慈孤弱的博爱举措必须始于亲亲.进之,则应当将“一体之仁”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进行推广,“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廓然以天下为家”.邹氏希望通过建义学、设义田等举措,在“家”的范围内实现一体之仁;希望主持地方政务者施行减免虚粮、均平徭役等仁政,在“国”的范围内实现一体之仁;甚至希望士人通过“

35、政学合一”,在“天下”的层面实现一体之仁.以良知为核心,种种施为皆从心体流出,无论为学为政皆是致良知.实实致其良知,则儒家王道政治便有可能得以实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运共同体亦得以构建.参考文献:张栻张栻集M杨世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朱熹朱子全书:第 册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向世陵王阳明仁说的博爱理念J哲学研究,():邹守益邹守益集M董平,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三册M吴光,执行主编杭州:浙

36、江古籍出版社,: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论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向世陵兼爱、博爱、一气与一理J中国哲学史,():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罗洪先罗洪先集M徐儒宗,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王艮王心斋全集M台北:广文书局,:欧阳德欧阳德集M陈永革,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张卫红为政与良知:阳明学者邹守益的为政理念及其对江西地方官员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邱忠善T h e I d e a l o fT a k i n g t h eW o r l da sH o m e:o nZ o uS

37、h o u y i sT h e o r yo f B e n e v o l e n c e N I UL e i(C h i n aWu s h uS c h o o l,B e i j i n gS p o r tU 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b e n e v o l e n c e t h a tu n i f i e st h eu n i v e r s e i so n eo f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i

38、 ct h e o r i e sp r o p o s e db yW a n gY a n g m i n g i nh i s l a t e ry e a r s,a n d i t s an e wt h e o r yo f t h e o n e n e s s o f b e n e v o l e n c e w i t h c o n s c i e n c e a s t h e c o r e c o n c e p t Z o uS h o u y i,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J i a n g x i sW a n gS

39、h o u r e nS c h o o l,e m p h a s i z e d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b e n e v o l e n c e t h a t u n i f i e s t h eu n i v e r s e i nh i s t r e a t i s eo n b e n e v o l e n c e F o rZ o u,c o n s c i e n c e c o n s t i t u t e s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o r e t i

40、c a l b a s i s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o t i v a t i o no f t h eC o n f u c i a nt r a d i t i o no fb e n e v o l e n c e,a n da l s os e r v e sa saw a r n i n ga n ds p i r i t u a lm o t i v a t i o nt ou r g eC o n f u c i a n s t op r a c t i c e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u n i v e r s

41、a l l o v e i n t h e i r c u r r e n t t h o u g h t s I n t h ep r a c t i c e o f t h e s p i r i t o f b e n e v o l e n c e,Z o uS h o u y i e s p e c i a l l y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c l a ne t h i c s,w h i c h b e g i n sw i t hk i n s h i p,a n da d v o c a t e

42、s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o n e s c h a r a c t e r t or u nt h ef a m i l y,a n df u r t h e re x t r a p o l a t e sf r o mr u n n i n gt h ef a m i l yt ot h es t a t ea n df r o mt h es t a t et ot h ew o r l d T h r o u g h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v a r i o u

43、 sm e a n s s u c ha s g e t t i n gt h ek i n g t od ot h e r i g h t t h i n g,g e t t i n gt h eo f f i c i a l t od o t h e r i g h t t h i n g a n d g e t t i n g t h ep e o p l e t od o t h e r i g h t t h i n g,Z o ue x p e c t s t ob u i l da c o mm u n i t yo f d e s t i n yi nw h i c h o n

44、 e t a k e s a n y o n ew i t hab l o o d l i n e a u r a a s c l o s e a s t h e i r s i b l i n g s a n dn e w b o r n c h i l d r e n,h o p i n g t h a t t h e yw i l l b e s a f ea n ds o u n d,a n de d u c a t i n ga n dn u r t u r i n g t h e mK e yw o r d s:Z o uS h o u y i;b e n e v o l e n c e(R e n);m a t e r i a l e n t i t y(Q i);t h eo n e n e s so f t h eu n i v e r s e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