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大学有感于“君子慎独” 关于“慎独”的一点浅见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大学中第一次出现“慎独”二字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大学中第二次出现“慎独”二字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那么“慎独”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活学活用是什么样子的呢。有这么一个事例:后汉时,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
3、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就此我们看到,如果要做到慎独,就要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刘少奇同志也曾经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
4、”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为一名普通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也要“慎独”吗。我认为,同样要做到。慎独就是要做到时刻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慎独就是要做到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慎独就是要做到领导、同事在与不在一个样,不论人短长,不唯上、不薄彼,结交良师益友,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层次。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第二篇:君子慎独君子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
5、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一种精神,它不同于外在的伪装,既然是独处,便没有外界的制约,这时候一个人是何去何从往往取决于它的内心,或者说是其品质高低。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
6、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刘向说苑敬慎云: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慎独,在自
7、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心灵有序,天人合一。慎独可谓境界清明,大概也唯有情操高尚、坚守慎独才能有如此。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慎独就是挂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 淮南子说山训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只有独处,才见自己赤裸裸,没有虚伪的伪装,没有
8、曲意的迎合。我们在此时,可以看见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率意真诚,表里如一,也就做到超凡入圣的慎独。 慎独,这幽兰,即使地处深谷无人看见,也难以掩盖他的芳香。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杨震不收黑夜之金,许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无不凝聚人性的光辉。 在静夜里关照内心,是否还有贪欲,是否还有淫念,是否还自私自利,有违道德。慎独穿透内心,让自己赤裸裸,全身心通透,成为一个水晶玻璃人。此时才是正真的你,而非彼时别人面前的那个他。 君子慎独,贵在严格自律,情操高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时刻不脱离道。君子慎独,贵在做人做事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内心强大,坚
9、定不移,始终如一,要能受得住诱惑,能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淡于富贵超然,有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有得失任评说的淡然。 君子慎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第三篇。君子慎独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需慎独,故需自强。而,慎独者始能自强。 以前并不太明白,古人修身为何必须要强调“慎独慎微”。慎微是容易理解的,林黛玉进贾府般的“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是慎微,“伴君如伴虎”亦是慎微。那么慎独呢。独,为独自一人处于一处。此时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是否真的是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了呢。近日组织学习贪官警示录,郑少东之流无一不是人前为圣人,称“
10、少帅”,人后呢。很容易就忘乎所以了。孔老夫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后人也有言“静坐常思己过”,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又有几人做到了还会犯人生的大错误。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读罢此句,方知儒家学说体系中的慎独,在于做一名诚意的君子。熊十力先生叹“为学不易,为人殊难”,也即指慎独诚意之难也。一个真正的君子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之难不在人前,而在人后,人前人后皆为一人,是为真君子也。 在儒家的理念之中,人的修养与国
11、家的治理是渐进而为一体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诚意上承格物致知,下启正心,修身。当世之人都叹世风日下,又有几人把自己也当成世人的一份子,把自己的修身、正心、诚意也当成世风的一组成呢。又有几人能够时时能有一种道德之自律宛若明镜高悬。又有几人能慎独自省,敢于直面自己内心之阴晦。卢梭的忏悔录之所以震撼人心,便在于他的坦诚与省醒。 慎独者,可以诚意。可以有一颗安静的心灵,来格物,而致知;可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来修习生命的每一份高贵,来感化教育家人,和衷共济相濡以沫;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灵,有一颗富于责任感的心灵来担当,来引导周围的人,用他的道德来感召和团结他的人民,为他的组织、集
12、体、社会、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一颗博爱的心灵来对待世间的一切生命和事物,为着世界的美好和太平而竭心尽力。这样的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无比强大的人,一个君子、仁者,也往往被后人尊为圣人。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只是认为他不过是世人中的一份子,是个匹夫有责的匹夫而已。 君子慎独 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 “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此语见于儒家经典
13、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
14、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
15、自觉的高尚的品质。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极多,真正实
16、践者甚少。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其一,东汉人杨震。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少好学,博览经籍。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四知”和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他儿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都官居太尉,被曹操杀
17、的杨修,是他玄孙。其二,元初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
18、贵的。近几年来,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出来的大大小小贪官墨吏,怵目惊心。其中还有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的人,危害极大,根除极难,此种现象很值得深思。近年来社会中忽然起了儒学热,似乎孔老夫子的话又句句是真理了,我这有些太过,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过,儒家的有些言行,迄今仍有教育意义,仍可发扬光大。如许衡心中有“主”,杨震愿“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的高洁言行,还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尤其应成为做官者的座右铭,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仍能“君子慎其独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原文,还是不甚理
19、解,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么说的吧。 现在的中庸包括两个部分: 从第二章(以朱熹集注本为准,下同)到第二十章上半段“所以行之者一也”为一个部分,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以下为另一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谈论中庸,后一部分主要谈论诚明,它们被编纂一起乃是后来的事情。所以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不应是第二章以下的内容,而应是第二十章以下所谈论的道,也即是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的道,是第二十一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的道,是指诚而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它与大学的“诚其意”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点了吧。这里所讲的“慎其独”,就是要
20、保持内心的诚。可是,又该诚于谁呢。 暂放一边,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对于“我”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
21、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这句话很有意思。超我是规范,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动,而“慎其独”所讲的也无非就是君子言行必在规范下行动逐其目的,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所以,日行事必切记心须诚于己,诚于人,诚于境,方可为人也。 后记。最近看书,提到了“君子慎独”,于是翻看了许多资料,想弄明白它的意思。可是,看了很多之
22、后,发觉心里更乱了。这四个字,道可说,佛可释,官可解,民可评,且各有其因。我就明白了一点点,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为人的心须诚才行。好像简帛版五行里面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建华研究一下吧_ 君子慎独,且说慎独,我觉得说其意指言行没有错,但生活中理解来说,更有另一层意思,慎独把独理解为自己一个人,也就是说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神上不要松懈。21世纪生活动很多诱惑,而这些诱惑大部分在自己“独”的时候更有魔力。试想一下自己是否有时候很希望自己一个人,是否是为了某些邪念的方便才希望是一个人。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说君子慎独,告诫我们,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切勿肆无忌惮的泄欲或邪念横生。记着这四
23、个字:君子慎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默念。尤其癖好很多的人。 君子慎独 刘荫柏 人民日报大地杂志(2007-08-01第15期)【字号大小】 【打印】 【关闭】 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
24、就克制了。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25、,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从中庸到大
26、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极多,真正实践者甚少。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 其一,东汉人杨震。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少好学,博览经籍。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
27、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四知”和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他儿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都官居太尉,被曹操杀的杨修,是他玄孙。 其二,元初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28、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近几年来,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出来的大大小小贪官墨吏,怵目惊心。其中还有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的人,危害极大,根除极难,此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近年来社会中忽然起了儒学热,似乎孔老夫子的话又句句是真理了,我这有些太过,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过,儒家的有些言行,迄今仍有教育意义,仍可发扬光大。如许衡心中有“主”,杨震愿“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的高洁言行,还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尤其应成为做官者的座右铭,在无
29、人监控的情况下,仍能“君子慎其独也”。 人民日报(2007-08-01第15期)大地杂志 第四篇:浅谈君子慎独浅谈君子慎独 人生就应该活得风生水起,就应该有一种精神与信念让自己燃烧与沸腾。慎独是一种最好的体现方式。君子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 ,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 说起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一种智
30、慧,一种谦虚,一种淡定。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己,贬低着他人。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雷锋叔叔用平凡的善举诠释了慎独精神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深山信使王顺友,心系山民,20年如一日,上高山,下深谷,冒严寒,顶酷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获奖他是这样说的:自己的头脑要清醒,绝不能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写作。家乡为其修造故居。遭到了他的拒绝。香港教育界的传奇钟期荣和胡鸿烈夫妇,为创办树仁大学奉上毕生积蓄4至5亿元。真正的优秀者都是
31、慎独和谦虚的。他们慎始敬终。不遗余力,默默无闻却又积极有为。让我们相信慎独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慎独做出楷模。我们敬畏的不仅仅是他们做人所坚守的诚实与善良。更有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豪迈。他们已经站在了灵魂与智慧的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雄奇与伟岸。他们生命的质量对于世人总是充满着魅力与诱惑。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鼓舞着人们正心诚意、身体力行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生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都会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并且感受生命的恬然。只有具有慎独精神,才有宽容与礼让。才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正是由于缺乏对于生命价值的思
32、考,有人用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作抵押而求一劳永逸。却不愿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进行创造性的投资,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也正是由于没有慎独的境界。于是有了贪官污吏,有了以下嚣张的几句话:我爸爸是李刚。我是县委书记。更有了那不知廉耻的一句: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于是乎人前是人,背后是鬼。人前不说,背后乱说。搅得局面一团糟的现象应有尽有。慎独就是挂在我们头上的一面镜子,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要知道,张扬的日子永远不会有收获,让我们学会慎独。尽心尽力的实干,踏踏实实的奋斗。即便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也会感到充实与幸福。 第五篇:国旗下讲话君子慎独(定稿)君子慎
33、独,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我们是*班的,今天我们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君子慎独,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 “慎独”一词,今日的解释是“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的独立性的生命,谨慎面对生命本质中所具有的独立事实。”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隐蔽的言行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品德高尚、有修养道德的人往往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 慎独是最高层次的律己,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文化。清代的中兴之臣曾文正公也曾这样说过:“慎独乃自强之道,寻药之方,守身之先务”后汉东莱太守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
34、做了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偷偷拜见,来赠送给杨震。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杨震被后人称为“四知太守”,正是这种自知,令杨震拒绝这种不义之财,何谓无人知。可见其一颗坚定不可摧的正义之感,可见其一种强烈不可摧的自律意识。这也是社会对“慎独”精神的另一种褒扬。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意思是说,我们这是在躲避战乱迁移庙址的路上,路上没有庙更没有佛,大师可不必这么认真,还每天
35、坚持早课修行。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今天也许有人认为先贤的行为过于执着,甚或有些傻。但是,正是这种坚持,这种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放下眼前利益的精神,才使我们今天读到时心生感动,并愿意效仿他们,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人,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古人的慎独在于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而身为高中生的我们,慎独是在于自律自省,完善自我,学习生活中没有老师的监督你是否能够独立完成试卷。没有家长的督促你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安静的环境你是否依然可以独善其身而不随波逐流。没有频繁的考试你是否能够三省吾身而不枉费学业。没有学校对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的检查,你是否能够明白
36、良好的校容风纪应该是我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养成的优秀学子形象。倘若你所有的付出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做做样子,那么这样的付出没有也罢,毕竟是自欺欺人。 君子慎独,慎于行为,独于自觉。作为未来社会的成员,走出学校,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能够自觉的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但也能看到需要我们自省的不文明现象。每每看到工体观众台上的一片狼藉便会感到 无奈而心酸,难道只有旁人的呵斥才可以自觉带走垃圾么。难道只有旁人的谩骂才可以自觉排队不加塞么。难道只有警察的罚单才可以警醒你自觉遵守交规么。总是说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潜意识说是缺少道德观念,深层的说便是这种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缺失了,“慎独”对于我
37、们来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境界,不过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省。“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不管有没有人在场都不能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品质日臻完善。“慎独”是一面精神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慎独”更是一盏心灵明灯,在帮我们照亮前行之路的时候,更加教会我们明辫是非曲直;让我们成长为内心清朗,精神昂然,具有浩然正气之人。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就让我们用“慎独”精神来鞭策自己,老实、宜强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校园更
38、加文明,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细小的节气都颇富韵味,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最近几天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便是日益临近了,标志着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芒种便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节气中,天气日渐炎热,对于每天课业繁忙的我们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在此友情提醒广大热爱运动的同学们,在出汗时千万不要立即洗澡更不可过于贪凉。 本周由我高二八班值周,我们会从自身开始做到自律自省,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 高二八班全体同学 2012-6-4第22页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