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资料仅供参考 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学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孟子是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的人。许慎是最早将“教”和“育”做出解释的人。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广义教育: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含: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特点:1、 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 培养对象为青少年儿童3、 都是在
2、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学校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她们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内容;她们有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教育学是广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的发展分为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教育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
3、演说家的教育)欧洲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1、 她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2、 她开创了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孔子的教学原则:1、 因材施教原则 2、启发诱导原则3、 学思结合原则 4、谦虚笃实原则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原则是灵魂说。她提出了“自由教育”。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的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原则 2、预时孙摩原则3、课内外结合原则 4、长善救失原则5、启发诱导原则教育的创立阶段:(资本
4、主义社会)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卢梭爱弥尔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西方史称“科学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斯宾塞教育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说,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教育的分化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全世界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提出集体主义教育和平行教育原则。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育理论
5、。克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式学习。克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错误的起源说:1、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洛、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2、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模仿)正确的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1、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2、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历史的三个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可分为:现代教育、古代教育。按生产关系尺度划分,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6、相统一尺度划分,把教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分为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欧洲奴隶社会两大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六学二馆)。欧洲封建社会两大著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七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非生产性2、 阶级性3、 道统性、象征性、专制性、刻板性现代学校教育:按社会性质划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特征: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3、教育的世
7、俗性 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当代中国教育:历史定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7月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未来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蓝图。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国教育的发展任务: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将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7、重视民族教育事业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中国教育的改革任务:主要任务是以培养人
8、才为核心1、 改革人才培养制度2、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3、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教育4、 改革办学体制5、 改革管理体制6、 扩大教育开放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根据2、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3、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动因4、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尺度5、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归宿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 经济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 经济结构和布局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4、 经济发展经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5、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校园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9、:(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1、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2、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3、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4、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5、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1、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3、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 教育能促进现代经济发展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起推动或阻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 2、传播-交流文化3、选择-提升文化 4、更新-创造文化教育现代化:1、 是一种
10、历史变化过程2、 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3、 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4、 是在技击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育人功能、社会功能。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2、 阶段性不能“一刀切”3、 不平衡性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 互
11、补性“长善救失”5、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2、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大众传媒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家庭教养的方式:1、过度保护型 2、过分干涉型3、严厉惩罚型 4、温暖理解型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决定和促进作用。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的条件:1、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2、 只有正
12、确处理好内外因关系,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3、 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洛克、康德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包括: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质量是我们培养人的整体素质水平。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1、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具有导向作用2、 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社会本位论柏拉图个人本位论卢梭1957年,毛泽东在关
13、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受教育者应该再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4年,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基本内涵: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14、神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实施:1、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2、 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3、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经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4、 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5、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6、 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7、 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8、 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广义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从组织上建立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教育制度:指学
15、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简称学制,包括学校教育设施和学校规章制度。根据历史发展,学制划分:古代学制、现代学制根据学校教育层次,学校教育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根据学校教育类别结构,中国教育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根据学校教育形式,学校划分: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951年,确定并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中国现行学制是“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是“六三制”和“五四制”。1995年的教育法,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国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法起源于德国。1986年,中国经过了义务教育法,
16、 ,再次修订经过义务教育法。中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1、强制性 2、免费性 3、普及性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终身教育著作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1、时间的延展性 2、空间的包容性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育法规的作用:1、 指引作用2、 评价作用3、 教育作用4、 保障作用教育法律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1995年教育法1994年教师法1991年未成年保护法1985年关于教师节的决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教师依法执教的要求:
17、1、 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前提和基础2、 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重要保障3、 教师应当具有自觉的法律意识,这是关键所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原则”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权利:1、 教育教学权(基本权利)2、 学术活动权3、 指导评定学生权4、 报酬待遇权5、 参与教育管理权6、 进修培训权学生在校受教育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1、 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2、 热爱教育事业3、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 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5、 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法规定,实行教师聘任制,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原则。教师考核内容:1、 政治思想2、
18、业务水平3、 工作态度4、 工作成绩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1681年。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1、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2、 专业知识和技能3、 专业训练和资格4、 专业自主5、 专业组织6、 专业地位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其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 2、主体性 3、延续性 4、室内性 5、精神性教师角色是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教师所扮演的角色:1、诊断者 2、传授者 3、指导者 4、评价者 5、管理者 6、研究者 7、协调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1、 教师的一般综合素养2
19、、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3、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4、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分为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科学知识是专业素养的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教育学科。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1、 立足实践 面对现实2、 持续提升 崇尚先进3、 自我反思 自主发展弗勒生涯关注理论费斯勒生涯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需经历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学生的本质特征:1、发展性 2、有潜能 3、差异性 4、主动性 5、独立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
20、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1、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则是被教育者、被领导者2、 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师生关系是师生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 尊师爱生2、 民主平等3、 教学相长第七章 课程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制约学
21、校课程发展的因素:1、 社会生产力2、 政治经济制度3、 文化与科学技术4、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5、 课程理论从课程管理制度划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组织核心划分,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从学生选择自由度划分,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存在形式划分,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最早要追溯到卢梭,到了度为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怀特海率先提出综合课程的主张。隐性课程最早是由杰克逊提出的。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
22、1、前言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1、 选择化和个性化2、 平衡化3、 综合化4、 管理多极化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实践性 2、开放性 3、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四大领域):1、 研究性学习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 劳动技术教育4、 信息技术教育第八章 教学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学的任务: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
23、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的特点:1、 知识的间接性2、 教师的指导性3、 教学的发展性4、 教学的教育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主要教学原则:1、 直观性原则: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24、起来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 启发性原则: 教师讲授要“少而精”,留出学生思考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3、 巩固性原则4、 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5、 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备课的三种计划是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灵活 4、学生主动 5、
25、语言艺术 6、学生思维活跃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1862年,清政府在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类型: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等。第九章 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的任务: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
26、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重复的过程德育主要原则:1、 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2、 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
27、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4、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5、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德育的途径:1、 教学2、 社会实践活动3、 课外活动4、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5、 班主任工作6、 志愿者活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中小学常见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 2、榜样示范 3、指导实践 4、陶冶教育 5、品德评价说服
28、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陶冶教育的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论述了班级组织。班集体形成的条件:1、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 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 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共同生活准则是班级得以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确定班级发展目标是形成班集体的前提条件。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作用):1、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2、 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3、 班级发展的核心
29、和灵魂4、 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 了解和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 开展教育活动4、 进行个别教育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调查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转化后进生的要求:1、 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 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3、 努力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4、 要抓重复、重复抓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1、 平行性原则2、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3、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4、 目标原则平行性原则是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第十一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对象是问题。中小学教育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研究,简称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