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447141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江苏历史小高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工具(耕作) 原始社会 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石犁翻土耕种;耒耜碎土;石锄收获。 注意: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耒耜生产农具 商周 出现青铜农具(少),但仍以石锄、石犁、耒耜为主; 春秋战国 开始出现铁犁牛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汉朝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朝代 三国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灌溉工具 翻车 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高转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风力水车利用风力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汉朝时期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制 。 夏商周 奴隶社会土地私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 春秋时期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注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古代小农经济形成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3)评价:①积极性: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稳定社会、维护封建统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局限性:A弱点:具有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和落后性。 B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4)地位:是中国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0、12年)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 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 商青铜器精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铁 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陨铁) 春秋,人工冶铁,出现块炼铁技术; 战国,炼钢和淬火技术 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魏晋南北朝 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两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用煤冶铁普遍;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用焦炭冶铁普遍。 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 烧制原始青瓷。 东汉 瓷器生产技术成熟,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陶) 宋代 制瓷技术大放光彩,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 明清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珍品;出现彩瓷、珐琅彩(清朝)。江西的景德镇是瓷都。 2.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13年新增) 1)由官府直接经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进行集中的大作坊式生产;产品十分精美;(生产规模大,分工细,代表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3)产品不流通市场(封建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用品;武器等军用品)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10、11、12年)(北宋为转折点)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的“坊”分开。(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 设官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官府直接管理贸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魏晋南北朝:农村集市——草市出现。 3)隋唐:草市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发展,出现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 4)宋朝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不再直接监管;“草市”普遍,商业市镇多。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1、12年) 1)商业城市:①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河南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 ②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③宋朝:北宋: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临安(浙江杭州) ④元朝:大都(北京);泉州(福建泉州)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 ⑤明清:广州。清朝前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商帮:明清时期,涌现出一批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晋商。 3.理解“重农抑商”(4年未考) 1)出现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统治。 2)出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3)影响: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消极:强化小农经济,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概况:①明朝初期:明太祖实行海禁。 ②清朝:清朝初期,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厉行“海禁”,“不许片帆出海”。 后又实行“闭关锁国”,严格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含义: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交流。 3)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抵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自战国以后(不能说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长期存在不利于(并非是有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 3°宋代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督(并非是商业活动依 然受官吏的直接监督)。 4°汉代常以“布衣”代指农民,这时的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 5°清朝初期,实行海禁,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就是严格限制(并非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0年) 1)概况: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③途径:官僚、地主、商人、华侨等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④主要企业:方举赞、孙英德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元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2年)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前提);2)洋务运动的诱导;3)外商企业的刺激。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0、11、12年)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 2)原因:①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资本输出,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实业救国”和“设厂自救”成为风气; 3)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总额增加;商办企业数量、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考点二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0、11、12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 2)背景:①辛亥革命后翻清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概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 ①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著名实业家:张謇(南通人)、荣宗敬、荣德生(无锡人) 4)结果: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启示: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毛南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 能实现现代化。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4年未考) 1)时间:1927—1936年。 2)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特征: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3..探讨民族工业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3年) 1)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以独立发展。 2)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①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②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促进工人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历程: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发展较快 沉重打击 日益萎缩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9世纪末 (1895-1912) 20世纪初 (1912-1919) 国民政前期 (1927-1936) 抗战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 (1946-1949) 【易错点】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而非增强国力、壮大民族工业),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基础薄弱(而非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而非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民族工业趋向萎缩。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一五”计划 (3年未考) 1)时间:1953——1957 2)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成就:①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②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易错点】 1°“十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它的提前完成表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而非成为初步工业的国家)。 2.理解三大改造 (12、13年) 1)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重大创举:和平赎买)。 3)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标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易错点】 1°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非彻底消灭了私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0、11年) 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天 3)主要内容: ①分析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落后的矛盾。 ②提出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作用: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2)时间:1958(1958年总路线: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一方面调动了人民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考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13年) ⑴时间:1978年12月 1)背景:文革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 2)内容:①思想:重新确立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③经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2) 农村改革先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一些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但土地仍然是公有制,) 3)意义: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农业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3.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0、11年)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全面开展。(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2)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主要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90年代,国企改革进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阶段(如:股份制等)。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易错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而非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三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 海浦东的史实(10、11、12年)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0年,创办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深圳为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 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江苏两个: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以后,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开始,共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设立了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 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目的:以浦东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意义: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考点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10年) 1)背景: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重威胁; ②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面临历史性机遇。 2)时间:1992年。 3)主要内容:①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 “社” 姓“资”的标准问题。 ②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4)意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 2)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1、12、13年) 1)中共十四大(1992年) ①主要内容: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年) ①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②意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易错点】 1°中共十四大(非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4年未考) 1) 男性服饰:①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前,男性传统服饰。 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礼服(非唯一U的礼服)服。 2)女子服饰:改良旗袍,欧洲风格的裙子等。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与婚姻自由(10、11、12年) 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非辛亥革命的改良派)主张 “废止缠足”。 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2)婚姻自由: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成为时尚。婚礼仪式由愚昧烦琐改为简约文明(在大城市)。 考点二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0、13年) 1)近代铁路的诞生: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筑淞沪铁路(吴淞口—上海),不久被拆除。 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修筑唐山—胥铁路(唐山—胥各庄)的铁路, 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2)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3)近代轮船业诞生:1872年,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0、11、12年) 1)电报:①有线电报(用于军事):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日昌(非丁汝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无线电报(供官商通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4年未考) 1)报纸:①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期,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中国人自己办报。 ③维新变法(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非民报)。 ④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⑤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易错点】1°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申报》。 2°1873年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2 .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4年未考) 1)报纸:实效性强,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电影电视: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直观的形象,起到及时传递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3)互联网:①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 60年代末,90年代后逐渐普及,被称为“第四媒介” ( 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②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3)大众媒介(四大媒介)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增强了国内外(各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5-16世纪) 时 间 航海家 支持者 开辟的航路 意 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直达印度 开辟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线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欧洲向西回到欧洲 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 【易错点】1°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达·伽马和麦哲伦(并非是哥伦布)。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范围空前扩大,美洲的玉米、可可、马铃薯、烟草传入到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两个沿岸次序不能调换)。 3)引发“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活动的资产阶级地位上升。 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促进自然科学的进步。 6)葡、西等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考点二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了解荷兰 —英国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1)荷兰最早的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 1588年,随着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打败后,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并非是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地 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后又被英国夺走,改名为纽约) 2)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主要地区在北美和印度; 北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打败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新西兰 印度:英法七年战争后,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 殖民战争 结 果 备 注 十六世纪,英、西 “无敌舰队”之战 西班牙失败,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争夺海上霸主地位  三次英荷战争 (十七世纪中期)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导火索: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起荷兰强烈反对。 英法七年战争后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夺取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新法兰西等, 确立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号称“日不落帝国”。 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4年未考) 1)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2)影响:①对欧洲: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正常的历史进程,造成发展缓慢、贫穷落后。同时, 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 ③对世界市场: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考点三 两次工业革命 1.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英国)(13年)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 2)资本:殖民掠夺、殖民贸易和黑奴贸易。 3)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劳动力并促进了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4)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5)市场: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11年)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部门 时间 发明者 发明成就 棉纺织 1756年 (英)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 (英)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英)克隆普顿 骡机 1785年 (英)卡特莱特 水力织布机 动力 1785年(应用时间),改良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开始运用,成为生产和交通的动力。 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交通运输 1807年 (美)富尔顿 造成第一艘汽船 1814年 (英)史蒂芬孙 发明了蒸汽机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部门 时间、发明者、发明成就 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能源 1866年,德意志国西门子创制发电机; 1873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动机发明和使用,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由于电力的广泛使用,世界跨入“电气时代”。 1982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 交通 1893年,德国本茨,发明汽油内燃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石油化工 1876年,瑞典国诺贝尔,制成炸药 通讯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电车、电影等产品纷纷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2014新增) 1)工业革命:工厂出现2)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 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起步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形成和拓展的主要途径 工业革命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全球化趋势加强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4年未考) 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等导致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③导火索(直接):股票投机盛行,华尔街股市暴跌。 2)爆发:①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崩溃。美国出现经济大危机(20世纪末)。 ②表现:美国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增加。 (金融危机—工商业危机—农业危机—政治危机)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影响世界局势。 4)影响:①经济:经济衰退、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②政治:激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政府信任危机、工农运动高涨、法西斯势力嚣张),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③国际形势:紧张、恶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打起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激起当地人民反抗,激化矛盾。 ④政策调整: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破产。导致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1、12、13年) 1)主要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恢复银行信用;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增发货币(美金贬值)[ 货币发行政策],刺激出口; 管制证券业。 ②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规章,规定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规则,对企业进行政府监督,减少盲目生产;调整企业关系和劳动关系。 ③调整农业:减耕减产,国家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⑤社会立法: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3.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4年未考) 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2)作用:①经济: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国内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 ③社会: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弱势群体首次得到保护,推动战后福利国家的形成。 ④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欧美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福利国家) 1)含义: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增进社会福利。 3)目的:直接:减少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根本: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4)发展概况: 时间 二战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973年危机后, 20世纪八十年代, 发展 逐渐兴起; 日渐发展完备; 继续发展; 缩小规模。 5)影响:①积极性:使穷人受惠不少,起到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②消极性:使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2.了解美国的“新经济”(又称“知识经济”) (11年) 1)新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 3)实质:信息化与全球化。 4)特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较低。 影响:美国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其原因是美国“新经济”]。 3. 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近4年未考) 1)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方流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干预 经济,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重要变革,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过度的国家干预,导致70年代经济危机和经济“滞涨”。 2)70、8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经济“滞涨”问题,西方各国不同程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调控新模式——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年) 1)时间: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实行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不得食”。 4)评价:①积极:是战争环境下的非常举措,保障了海军的军备需要,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内战结束后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10、11、12年) 1)时间:1921年, 2)主要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归个人所有。 ②工业:允许恢复小型个人企业,部分国有资产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实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为落后的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0\12\13) 1)私有制结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方式:行政命令、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3)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停滞) 4)资金积累: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0\12\13) 1)经验: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后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2)弊端教训: ①经济结构畸形:片面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缓慢提高。 教训:必须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关注民生。 ②管理体制僵化: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生产关系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考点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苏联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时间:1953-1964年 。 3)内容:①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4)结果: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2.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2014新增) 1)主要内容:勃列日涅夫吧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影响:①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②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③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