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方谈话的读后感范文合集 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今天,“南方谈话”的思想内容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邓小平为什么要在当时发表“南方谈话”。为什么要把谈话的地点选择在南方。因此,要全面理解“南方谈话”的精神,还必须深入了解“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19891992年,中国正处于严峻的国际环境之中。一方面,“八九风波”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坚持原则,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并与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西方的制裁最终归于失败。但直至92年春,
2、中美关系仍未恢复正常,中国仍处于比较孤立的国际政治环境之中。另一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正处于低潮之中。世界注视着中国,有人希望中国能扛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使北京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使中国走上与西方国家对抗的道路。为此,邓小平告诫我们,对国际形势要继续观察,这个头决不能当。同时,国内的形势更令人担忧。“八九风波”使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这场动乱是改革开放所致,“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于经济领域。刚从“阶级斗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仍摆脱不了“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对改革的怀疑进一步发展到了对改革的否定。于是有的人打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招牌来反对改革
3、开放。1990年中国的报刊,特别是某些北方的报刊出现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热”。在这些文章中,有人一阵紧一阵地追问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左”的势力有卷土重来之势,姓“资”姓“社”的争论搞得人心惶惶。改革开放不大有人敢提,似乎谁要是坚持提改革开放,谁就有“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嫌,全国的气氛沉闷压抑。僵滞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许多人担心党的政策有变,都在等待观望,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面对徘徊不前的经济局面,邓小平感到十分焦虑,他说:“现要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我担心滑坡。百分之 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
4、。”因此,“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正当“左”的思潮“热闹”,人们心头疑云密布之时,邓小平以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睿智和高度的责任感,敏感地意识到如果不尽快消除人们心头的阴霾,排除姓“资”姓“社”问题的干扰,那么前期改革开放的成果都会付之东流,社会主义事业就有被葬送的危险。他非常清楚,在当时的南方,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大部分干部群众打心眼里拥护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南方的一些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的成就人们有目击共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深化改革的思想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于是在1992年春,八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南下,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的精神无疑像一阵阵春
5、风,很快吹遍大江南北,融化了人们心中的冰雪,坚定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并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南方谈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的新的回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正如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所说:“如果说,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标志着新时期开端的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书,那么,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则是标志着新时期的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 南方谈话的价值内涵(理论贡献) (一)“南方谈话”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
6、义本质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本质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可是他晚年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走到奔溃边缘,人们生活水平下降,在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纠正错误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邓 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分析中国现实状况,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是做了深刻地揭示和全面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7、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第一次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框架内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他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的大小,看他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审时度势,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范围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解放生产力
8、和发展生产力虽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的实践过程中要客观准确把握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2.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的实际就是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短时间内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不可能的。而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共同富裕是必经的阶段,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平均富裕。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当中,不能采取同步富裕的政策,只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
9、富起来的政策,先富带动后富,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产生激励带动效应,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现实问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一再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让富的人越来越富,穷得越来越穷,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出现两极分化就是改革的失败。 3.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废除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排斥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
10、互为补充的。这不仅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也促进了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邓小平提到“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和条件,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剥削现象随处可见,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二)南方谈话解决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们也发展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当时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就在我国还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邓小平在1987年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谈到:“计划
11、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区别的思想范畴,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四大才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的讲话纠正了人们长期把计划和市场当做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标志的错 误思想,邓小平怀着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勇气,把人们从长期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南方谈话”确定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2、,为社会主义的成败确定了标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就是一把无形的尺子,检验我们社会主义工作的成败,同时它也是一个整体,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群众观、历史唯物论,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这三个标准,缺一不可。发展生产力是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一直在强调改革目的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空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直接或间接的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观念形态。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的
13、形成、发展、变革和消灭都是生产力引起的。然而在建国初期我们没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在相当长的一顿时间内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汲取教训我们现在在谈生产力的基础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出的改革是违背社会主义的,也是我们不能允许的。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结果。当今世界的比较往往都是比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它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大小、强弱,在现在的和平年代
14、我们为了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应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更上一个台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在世界占据一定的地位,我们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大国中的强国,而且还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最终目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说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马克思的群众观点中也明确说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我们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为人们服务的宗旨,为了使
15、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需要我们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我们党在制定方针、政策始终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作为根本出发点,事实证明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无论实行起来有多艰难,最终都会成功,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政党的发展,验证了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一古句。 (四)“南方谈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观在“南方谈话”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中邓小平提到了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指南,邓小平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16、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做到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在我们借鉴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时候还要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更贴近大众的生活,能够有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便于大众接受。邓小平还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的实事求是。”过去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靠这个,同样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搞建设也要靠这个,凡是都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实践。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邓
17、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终结篇,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之作,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谈话如“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成为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又一宣言书,指引了中国改革的前进方向。从此,一个春天的故事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 (五)、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见李正华篇 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见岳鹏篇 一、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背景下,南方谈话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在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思想束缚下,(南方谈话)深化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是破除了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X(南方谈话)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凝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命题 南方谈话的现实意义 见张青媛 1增强改革勇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2打破既得利益藩篱,凝聚改革共识3寻找改革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第10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