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年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 解,作为一个灌溉渠,它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纪念呢。后来从父辈的口中以及书中了解了一些关于红旗渠的故事,才知道它的重要意义。今年的9月3日到4日,我们学院组织了40名教职工党员驱车近700公里赴林县参观学习,这次红旗渠之旅使我对这项伟大的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XX省XX县区(原林县),该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缺水。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一幅幅图片和蜡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形。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是对旧社会林县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有一些故事也
2、反映了因为缺水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大年除夕爬上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担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去接公公,不小心把一担水倾洒了个精光,儿媳妇羞愧地回屋悬梁自尽了。林县人民忍受缺水之苦已达上百年,在这期间不知发生多少次人无粮可吃而导致人吃人的惨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
3、省、地各级领导和XX省XX县区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二、为什么要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开工建设时,正是我们国家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国外持续经济封锁,国内各种矛盾斗争不断。全国上下资源紧缺,人民生活异常艰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林县的一批党员领导干部怀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为了实践入党誓言,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勇于
4、开拓,带领全县人民奋战太行山,提出了安排太行的宏伟口号。 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记录这一时期的图片很多,而且每一张都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建设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人物,如特等劳模、排险能手任羊成,他带领民工常年吊在悬崖上排除险石,因此他的背上被保险绳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自己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一次房东大娘从他背上挑出了70多根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也不下火线。当地人都说: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还有特等劳模、爆破能手常根虎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在参观这些图片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一个女民工双手各握一根钢钎,两名男民工
5、抡锤向下打。导游介绍说:开始每人都是双手握住一根钢钎,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干脆一只手握住一个,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个好听的名字lsquo;凤凰双展翅rsquo;。看着图片,听到讲解,我不禁为林县人民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感动。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苦中作乐,使我联想起了电影地雷战中人民群众为自己发明的各种地雷起那些有趣的名字(如头发丝儿雷),都反映出一种虽处困境但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的乐观态度。 第二幅照片描述的是一群女青年挥舞着衣服排除洞中存烟的场面。导游介绍,当时在开山放炮前,没有预料到山洞里产生的烟尘不好排放出去。没有办法,这群女青年只好一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挥舞着衣服,从山洞这头跑到
6、那头进行排烟。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 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它不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难怪周恩来总理向国外友人这样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红旗渠。但是正如当地导游所说: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而且使用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而红旗渠则完全依靠林县人民自己的
7、力量,完全依靠人工开凿出来的,没有任何先进设备可以使用。 不错,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全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创举。 三、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什么。 从红旗渠开始施工至今已经四十五年了。沧海桑田,时光荏苒,这四十五年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得国家富裕了,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如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我们仍然要弘扬红旗渠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每个人自己的贡献。 现在红旗渠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不仅是要看那条渠。红旗渠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人们可能都忘记了,但是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们重新回
8、忆起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作为青年教师党员,我们更应当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入党誓词,站好讲台,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联系当前实际,我们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忠于职守,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学校迎评促建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在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时,想一想林县人民奋战红旗渠、改造大自然的豪迈气概,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红旗渠如同中华儿女的脊梁,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2017年红旗渠
9、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岁月无痕,红旗渠如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东和长阳县数万儿女历经11年,在清太坪镇海拔上千米的悬崖峭壁之间,凿出一条绵延28千米的水渠。这条绝壁天河,是劳动人民决战天险的一部战斗史诗,更是一部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活教材。 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如今,行走在清太坪镇,随时都能感受到红旗渠精神带来的新变化。 红旗渠成清太新名片 今年7月,新华社和湖北日报分别以绝壁天河为题,报道了这段战天斗地的光辉岁月和历史,网易、凤凰、新浪、腾讯等知名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一时间,绝壁天河魅力值爆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体验。据统计,不到两个月,共有来自7
10、个省的2.4万名驴友、大学生和党员干部徒步来朝圣。 7月29日,清太坪镇组织党员干部、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0余人,沿着境内5公里红旗渠步行,感受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看完lsquo;红旗渠rsquo;,内心受到深刻触动和强烈震撼。镇党委书记裴成龙边擦汗边与同行的党员交流。 参观人员中,许多人都是当年建设者的后代。他们一路聆听亲历者对红旗渠时代背景和建设过程的详细介绍,对遗址遗物不断查看拍照。参观者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教育,让人受益匪浅。 重走lsquo;红旗渠rsquo;,让党员干部铭记这段战天斗地的历史,我们决定在lsquo;绝壁天河rsquo;打造文化教育基地,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
11、迎难而上的精神,对思想灵魂进行一次深刻洗礼,塑造干部务实、清正、清廉的形象,打造干净、向上的社会环境,这与践行干净、自强的巴东精神高度吻合。裴成龙说。 铁八条严管干部 2014年起,该镇出台政府机关管理铁八条,从学习、考勤、办公、卫生管理、接待、财务管理、水电管理、车辆管理8个方面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细化管理,唤回一片风清气正。 今年以来,该镇将所有接待收归食堂,与上年相比,节约20多万元接待费用;某干部培训结束,带回3000多元接待费单据,因不符合铁八条规定而不予报销hellip;hellip; 镇长田佳算了一笔账,这几年,该镇实施所有接待一律进机关食堂制度,至少节约开支100万元;实行下乡用车
12、各办公室经费包干制以后,有效杜绝了乱用车、乱消费现象,同比节约15万多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风建设是一项持久战,该镇在管清廉的同时,坚持干部下乡制,党委、政府要求全体班子成员必须每月下乡5次以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 从书记带头,每名干部坚持带着问题去下访,效果不错,通过这种方式,现如今扯皮闹事的少了,一心谋发展的多了。今年58岁的谭志汉竖起大拇指。 党委、政府还通过举办我是党员请找我清太夜话、践行红旗渠精神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全镇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年轻干部清太夜话座谈会上,一名班主任讲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开学时,一位家长送了一个大红包,他婉言谢绝了,后来这位家长跑
13、到手机营业网点给他充了400元话费,他得知后专程把400元钱退给了家长,并发了狠话,家长这才作罢。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我们肩负着4万清太人的期待,在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也要打赢作风建设这场硬仗。裴成龙说。 2017年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正值举国欢庆建国55周年之际,9月29日,红旗渠精神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了帷幕。此展览的举办,无疑为充满喜兴的国庆活动又增加了新的,有着非常现实意义的重要内容。 从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建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
14、林县缺水的历史,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早在30多年前,林县的红旗渠就已经在新闻电影里,广播电台里,报刊杂志里被广为宣传了。林县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所创造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曾经深深地感染了中国人民,也曾被世界人民所赞扬。是的,我们曾经被红旗渠这个奇迹感染过,感动过,自豪过,更被鼓舞过。但是,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红旗渠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想,我们除了被感染、被鼓舞之外,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对于红旗渠精神,我们是否珍惜过。 林县自古缺水,吃够了缺水的苦头。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没有放弃改变自己缺水面貌的念头,也做过
15、无数次的实践,更做出了很多牺牲,但都以失败告终。面对着缺水的现实,林县人民只能无奈地在干渴中繁衍生息,在对水的强烈期盼和憧憬中,熬过了不知多少代。 到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奇迹发生了。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穿行在崇山峻岭,足以震惊世界的红旗渠在林县的大地上潺潺地流淌了。林县人民期盼了多少代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曾经在新闻影片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记录了在欢庆红旗渠通水的那个时刻,林县人民的真实情感: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渠水,老百姓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舀起了一碗渠水,痛快地喝着,开心地笑着hellip;hellip; 红旗渠的出现,确实是奇迹。但这奇迹的出现,绝不是谁发善
16、心赐予的,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是由于林县人民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这是奇迹出现的原因,更是奇迹出现的必然。可以肯定地说,这三者,缺少哪一个,都不会出现奇迹的。而更需要强调的是,共产党人的领导,是三者中关键的关键。 2017年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从红旗渠回来,印象颇深的是虎口崖下那棵逆境而生的梧桐树,导游深情的解说萦绕耳旁:这棵梧桐树扎根在岩缝之中,它生来一切条件就比别的树差,发芽比别的树晚,生长比别的树慢,但它不气馁,不绝望,顽强地生存下来。就像伟大的林州人民,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勇敢地适应环境,改造自
17、然,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的家园。 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的确如此。虽然是山区,道路崎岖,但处处是绿色,一派生机繁盛景象。耕地的面积不大,但水利纵横,庄稼长势良好。正如毛主席所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红旗渠,有了生命之水的灌溉,林州人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穷苦的面貌,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 那么昔日的林州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为生。九年大旱,泉水只是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就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
18、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覆水难收,儿媳妇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hellip;hellip;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强不息,勇敢地在困顿中奋起,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生存之道。为了生存,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州人民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十年鏖战,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他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
19、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国际上称之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quot;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将自力更生、艰
20、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到极致。红旗渠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劳动工具就是两只手、一只镐,或者一根绳索,一根钢钎。困了天当被,地当床,饿了挖野菜、啃干粮,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除险队等动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上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昔日繁忙的工地,今日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青年洞、络丝潭、一线天等旖旎的风光,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其间,拍照留念。一渠碧水蜿蜒山间峭壁之上,仿佛告诉人们昨天的故事,又仿佛吟唱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林州人民,也激励着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如虎口崖下的那棵梧桐树所预示的那样:尽管基础薄,底子差,只要自强不息,一样可以在夹缝中占稳脚根,生长出一抹绿色;只要奋斗不止,总有一天能够根深叶茂,花果满枝。第12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