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444072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1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

2、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

3、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

4、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

5、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2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

6、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3一直认为,想了解一个学科,应该先了解经典理论的根基,理论根基必要追溯到一位学者本身,只有了解其成长经历和思想的变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其理论。对于心理学入门的读者来讲,读自传便是最好的途径。

7、起初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后来发现荣格是以心灵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便引起了我对这位瑞士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是荣格的最后一本著作,荣格本是不热衷于出版一本自传的,出版商找来一个人(阿尼拉.杰菲)协助荣格完成著作,荣格仅需要做一个讲述者,不料这勾起了荣格的兴致,他亲自写了童年、中学、大学时代、塔楼、旅行、论死后的生活等章节。书中既有荣格亲自写的内容,也有根据口述整理的内容,初读难免会觉得有点凌乱,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自传。 整个阅读的过程,会不断的被荣格丰富的内在世界所震惊,内心的宇宙与外在的宇宙一样神秘与浩瀚。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荣格对内心的挖掘,抑或是梦中的

8、思考,读者可以看到荣格与潜意识的较量,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荣格去探究潜意识的秘密。 “我的同时代人无法领悟我幻觉的意义,因此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匆匆赶路的傻瓜”,荣格在自传中这样形容自己。可以说荣格的一生都在追逐着他的幻觉。他的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儿时便对父亲深信的基督教产生种种质疑,与同龄人格格不入而倍感孤独;被弗洛伊德认定为继承人时却因理念不合毅然决裂;为了潜心研究潜意识放弃了大学教职 荣格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回忆了自己童年到大学的经历,文字流畅而又平实,真的像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 童年经历是潜意识的起源,童年时期的荣格有神奇的梦境、能够看到奇怪的幻想,也常常坐在他家花园的

9、一块石头上,开始他最初的如周庄梦蝶般的哲思:“如果石头也能思考,那么我是坐在石头上的我,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三十年后,荣格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房子,有了地位。但当他站会家里那个花园,他感觉自己突然又变回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的孩子了。或许我们的童年也有奇异的经历,只是在成长中被现实磨去了灵性的光芒。荣格在心理学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因于他身处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是他坚持沿着自己的兴趣所至,并对自己内心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索。荣格这样评价自己:“我只能据内心里发生的事来理解自己。正是这些事情,才形成了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青少年时期的荣格发觉生活中充斥着各

10、种矛盾:他发现存在两个不同的自己:一个充满了权威,而另一个却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他对科学充满兴趣也为宗教着迷,却发现叔本华和基督教无法一直起来。由此荣格萌生了关于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的思考。大学时代,尼采是对荣格影响很大的哲学家,当时的高层学者们对于尼采的评价贬多于褒,认为尼采是个怪人,这激起了荣格的好奇心,也因自己与尼采的相似而推迟阅读尼采的著作,在阅读尼采著作时,荣格曾一度怀疑自己第二人格是否病态。而自从荣格在一本精神病学专著中看到作者将精神病称作“人格之病”,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决心从事精神病研究,并称之为“唯一可能的目标”。 当荣格开始从事精神病治疗后,发现实际上医生并不关心病人本身,

11、坚持固定的治疗方法往往是将某种东西强加在病人身上。在荣格看来疗法因人而异,其有效性是建立在病患的密切关系之上的,医生有必要了解病人的各种痛苦,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是否得到验证,而是病人是否领会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荣格开创性的将心理疗法成功引入精神分裂症治疗,在实践中,荣格不遗余力的将他的人格理论从自身推及他人,他认为意识与潜意识的鸿沟一旦弥合,症状便会消失,然而鸿沟的弥合最重要的是病人自身潜力的挖掘,医生并不是一味的要求病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引导病人发觉自身隐藏的潜力。治疗中,荣格很重视病人的思想和幻象,他会花很长时间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的描述的幻象并试图解释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一名医

12、生,荣格是有良知的,也是谦逊的。对于这段从医经历,荣格自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与病人的接触中、从与各种心灵现象的接触中,我学到了几大量的东西不但知识,更重要的是洞悉自己本性的能力”,荣格这样总结道,“我一生中所进行过的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谈话,都是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所作的”。 随后,荣格开始专注于心理学研究,并在大学任教职。受弗洛伊德的启发,中年时期的荣格开始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这项研究基于自己的梦境和幻象,对于潜意识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以自己的内心作为实验对象同时又是具有危险性的。此时的荣格已不同于尼采,他形容尼采是一张白纸,在精神的强风中到处翻飞,最终跌入想象的深渊,“要是较为牢固的站在人

13、类的生存基础上,他就不至于因理智的过火走上极端了”。对于荣格来讲,潜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推进,荣格也不断的修正他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梦境是荣格是潜意识研究的出发点,他记录了大量的梦境。荣格曾描述了关于自己生命之树的梦境:那是一棵生长在严寒中的,只长叶子不结果的树,在霜的作用下它的叶子变成了饱含疗病果汁的葡萄,供给给那些昂头等待的人。圣经启示录里有这样的故事,在基督千禧年的国度里,圣城新耶路撒冷里,一道生命河的水,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滋润着生命树,生命树上的果子能疗愈万民的疾病。不结果子的树代表的是没有神的生命,荣格知道自己不信奉基督教的神,

14、但经历寒冷岁月的磨砺后,荣格的生命之树叶子却也变成了饱含疗病的果汁的葡萄,拯救困苦的人群。荣格一生都没有信基督教,却有着卓越的类宗教气质,正是这个梦让他认识到应该为人类体验做些什么,而首先,他义不容辞的人物便是探究自己精神的深处。正如开篇中,荣格说,像植物一样,生命源自根茎,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是深埋在泥土里的。历经数年内心的挣扎,荣格获得了觉醒,最终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与使命,在他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晚年的荣格像是一位隐士,他退居自己建造的塔楼,那里群树环绕,没有现代化设备,甚至没有水和电,荣格旨在回归淳朴的生活状态,但他从未停止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也许每个时代都有相似之处,荣格的一些观点

15、放在当今依然适用,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这样讲,“由于日益高涨的不满足感与惶惶不安感的驱迫,我们便一头扎进了种种标新立异之中。我们不再靠我们所拥有的而生活,而是靠诺言来生活,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今的光明里,而是生活在未来的黑暗中,对于这种黑暗,我们期待它最终将带来辉煌的日出”。他形容各种改革像生活中更高速的通讯那样是裹着糖衣的炮弹,因为通讯的便利加速了生活的节奏,留个人们的却是更少的时间,而古人云:“只有魔鬼才会匆匆忙忙”。日益忙碌的生活,使得人类失去了对内在探寻的动力,过于理智或者教条主义会使人变得贫乏,而荣格的研究中所提出“自性化”,强调的就是整合一个健全的人格,成为和谐的人。 荣格也没有回避他和弗

16、洛伊德的关系,书中有一章是以弗洛伊德命名,写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往事,也提及了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以及他们最终走向分裂的经过。弗洛伊德一度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由于二人基本观点的不同和世界观的不同,分道扬镳是必然的结果。两人都致力于梦境的研究,主要观点却有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梦主要是一种隐藏的被压抑的欲望(主要是性欲)的一种伪装,而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的,是天性的一部分,梦可以用来传达某种信息。对于荣格所感兴趣的哲学、宗教和当时兴起的灵学,弗洛伊德更是嗤之以鼻,并提醒荣格要防范神秘主义。而荣格本身就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自传的后半部分,荣格讲述了他见到的大量梦境以及见到鬼魂的幻象。荣格的这种神秘性

17、也是一把双刃剑,相信的人对他的理论近乎狂热,不信的人甚至评价其理论是伪科学。 最令人哑然失笑的部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荣格指出弗洛伊德本人也有精神病,还曾教导荣格说每个人都是有点精神病的,而荣格满脑子想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不得精神病,荣格认为,如果连导师都无法对付自己的精神病,那么其他人均无法理解精神分析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在荣格的生活中的确占有重要位置,如果没有弗洛伊德这位伯乐,就没有荣格这匹千里马。 荣格与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将宗教引入精神分析。荣格涉足的领域更为庞杂,他对哲学、历史、玄学、星相、宗教均有深入研究,荣格的视野也更为广阔,他不仅研究个体心理,

18、也探讨种族心理乃至人类心理。正是荣格对未知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求,使他投身于神话宗教、玄学的研究,荣格对易经与炼丹术均有实验研究。书中多次提起炼丹术,荣格认为炼丹术给了他重要的指引,他的一本著作就是以心理学与炼丹术命名。 对于自己的专著,荣格将它们看作是一生历程中的各个中途站,他认为他所写的一切是内心给予他的任务,其本源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荣格写下了这样的评价,“我所写的都是涌上我心头的事情。我让感动了我的灵魂大声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来”。对于自身的成就,荣格认为这是人们所赋予他的,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荣格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患病时期有过一次濒死体验,重病之后,他创新性的对死后的生活发表了见解。在

19、“论死后的生活这一章中荣格对潜意识研究的演绎推理,假设可以凭借潜意识(如梦)向我们提供的启示,通过实践经验并结合宗教神话的概念,推论出潜意识对我们的帮助在于向我们传达事物或提供形象性的启示,在荣格看来潜意识更像他的精神导师。佛教中所讲的轮回,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死后的生活似乎像是老年精神生活的逻辑延续。在对后期思想理论综述中提到,宗教和哲学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心理学范畴内加以探讨是为了得出新的结论,宗教和哲学中的真理需要放在心理学中重新验证其可信性与意义。它们从科学性上来讲归根到底都是精神现象。 荣格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我始终相信,宇宙语言还有许多内在意义足以促进心

20、灵上的成长,提升人类的觉知。与其纠结于生命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境遇是否过得舒适轻松,不如去洞察生命给予我们的功课及成长潜力,那么在逆境与顺境中都不至于失去平衡,若是保持这样的心态,我们便不再受困于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我们将会把自我成长的过程和内心的存在状态,当成是首要之事。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4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

21、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

22、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

23、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第二篇。荣格自传读后感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荣格自传读后感。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

24、,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

25、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

26、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

27、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第三篇: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读富兰克林自传的心得 读完富兰克林自传之后,我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他的一生既充满了挫折又有多

28、如牛毛的成就。下面我就谈谈他的人生经历,他8岁时入学,读了一年,由于家里贫穷就辍学了。以后的学习全靠自学,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自学,博览群书,苦练写作。16岁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不到30岁就以过人的才华在北美享有盛誉。通过刻苦勤奋后来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还创办了医院、图书馆和大学,也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的一生可谓是硕果累累。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发现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他有很强自学能力。一个要取得成就需要很多经验与智慧,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去体验。那么依靠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读书就是弥

29、补这个缺陷最有效的办法。富兰克林读过很多书,譬如天路历程、圣经、历史文集、希腊名人传等等。他还有许多丰富的人生经历,譬如做印刷工的经历;创办了医院、图书馆、大学与共读社的经历等等,他通过自己的这些经历所获经验去体会书本中为人处世的道理,二者相互影响,彼此沟通,那么就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所以他能用这些知识与智慧从容的面对遇到的一切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他通过学习与生活体验总结出13个优良品质,有意识地培养且做到了这13个品质。这13个品质是分别是:节制、寡言、 秩序、决心、节俭、勤勉、诚实、公正、中庸、洁净、镇定、贞洁、谦虚。他为自己培养这些品质制定了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每周特

30、别关注培养一个品质,其他的像往常一样对待,制定表格监督自己,核查自己,每天记录自己实施情况。13周完成一个循环,一年可以循环四次,直到全部拥有这些品质为止。这种方法是培养优秀品质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这13个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有趣的是,这13个品质中的4个分别是诚实、节俭、公正与勤勉,恰好是解决形式主义、奢靡之风、官僚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对策。我们把“四风”比作雪,这4个品质就是太阳。用这4个品质解决“四风”的问题就像太阳融化雪一样容易。同时它们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理念与实践群众路线有力的保障。 最后一个方面是富兰克林身边有许多优秀人才辅助他。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杰出的人才

31、,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幕后也都有许多优秀人才。同样富兰克林也不例外,这些人才在他的一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有意识地训练他的思维,观察他喜欢做的事情,给他试着选择适合他的职业,最后确定印刷工是适合他的职业。由于才能杰出后来从事了许多工作,包括做科学实验、政治活动等等。除父亲外他身边还有查尔斯.奥斯本、约瑟.华生、詹姆斯.拉尔夫等人都是他人优秀的朋友,帮助他治学、识人、做好种种工作等。 总之,富兰克林通过自学、有意识地培养优秀品质与交好友这三条途径,使他通往成功之道,做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美国总统 乔治.华盛顿与托马斯.杰斐逊对他都有很高的赞誉。托马斯.杰斐逊说:“富兰克林是

32、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杰出的人。”富兰克林的求学精神、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优秀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这代青年人学习与效仿的。 第四篇: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努力学习,造福人类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祖籍波兰,她出生在1867年11月。玛丽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学习味道的家庭,成绩总是第一,每一样功课都比别人学的好。但是,当她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时,她的祖国波兰却在俄国的统治下,备受压迫,当时的波兰政府甚至规定学校不许讲波兰语。因此,她心里暗下决心,无论以后到那里,都要好好读书,为祖国波兰争光。 居里夫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一直在为她的理想做

33、准备长大后,全力投入科学研究中,成为一名科学家。 居里夫人青年时,经过几年做家庭教师的艰辛,她存钱去法国读书。但因为她实在太穷了,钱只够交学费,所以一直没能吃饱饭。有几次,饿得都昏迷了但还是醒来继续看书。虽然同住的姐夫总是关切地问她:“要不要休息几天。”居里夫人却每次都摇头:“不用了,谢谢。”在她的心中,所有的时间都为了大量吸取知识,因为她是如此热爱科学。 大学毕业以后,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通过不断的实验,历经千辛万苦,发现并命名了元素“钚”和“镭”。因财力有限,没有好的实验室,只有在及其恶劣的大棚里,在夏天热得像烤箱,冬天冷得像冰箱的屋子里,几年如一日,经过千千万万次的提炼,提取了十分之

34、一克纯“镭”。通过了科学界的认可,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居里夫人,并没有因为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而自满和享受,她把首先发现的“钚”按照祖国波兰的发音进行命名,完成了她一直以来为祖国争光的梦想。作为一名科学家,她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诱惑,一心一意钻研科学,这多么令人敬佩呀。 看看居里夫人,再想想我自己,有着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很多时候,我都把时间浪费了。所以,我以后上课要认真学习,多动脑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世界人民造福,那么就得从现在做起,努力向居里夫人学习。 手里的书本还没有放下来,心中的思绪早已放飞,也许,从居里夫人身上,我真的

35、应该好好学习点什么,那么,就从今天开始把。 同和小学五年级四班杨澄宇 第五篇: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XX县区王楼小学六年级一班 张薇薇指导老师:吴维德 15265016650我喜欢读书,因此爸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送我一本书,这次送给我的是居里夫人自传。 我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完全走进了居里夫人的世界:她生长在波兰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热爱科学,但由于家庭困难没有能够上大学,17岁就给人当家庭教师,资助上大学的姐姐,她当时的工作虽然被别人看不起,但是她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24岁时,她终于实现了去念大学的志愿。在求学期间,她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她仍然刻苦学习,1893年

36、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物理系毕业,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拿到了该校数学系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她与丈夫一起从事放射性新元素的研究工作,他们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了镭和钋。1903年,她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不幸的是1906年她的丈夫被一辆马车撞死,这给她沉重的打击,但是她没有被悲痛打垮,而是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向科学高峰攀登,终于在1910年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块纯净的镭。可以说当时的居里夫人已经是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了,但她对名誉却十分淡泊,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研究,直到临死前还在做实验。合上书,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她的遭遇落泪,为她的成功欣慰,为她的精神感动和居里夫人相比,现在的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是我不能沉浸在这种幸福中不思进取,而是要向她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勇敢地面对,决不放弃。第21页 共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