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443432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人生在世,极其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如昙花一现。所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让生命过得精彩而辉煌。有人追求财富,认为金钱可以换来一切,能使生命光彩夺目;有人追逐地位,自认只有显赫的地位,才能流芳千古;有人到处卖弄学术,标榜自己各种头衔。可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这些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整日孜孜以求的人,不但没有名留青史,相反,往往是落得个臭名恶名,甚至成为阶下囚。 尤其在当今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性浮躁,诱惑弥漫,种种物欲侵蚀人的思想,权力攀比刺激人的神经,很多人因此迷失自我,甘愿成为金钱的奴隶,甘做权欲的俘虏。在权力面前,原铁道部部长、铁道部党组

2、书记刘志军倒下了;在金钱面前,身为军人的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躺下了,还有李圣君、白培中他们穷其一生去追求,到头来却是一无所有。他们认为抓住了名与利,就抓住了生命的全部,却不知生命的真谛是放下贪婪与欲望。平平淡淡就是真,踏踏实实便出彩。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好。” 平淡是一种待人之道,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法宝。 人生苦短,做人从简。要耐得住寂寞,人生才会有深厚的积淀,唯有如此,才能认清自我,才能接纳别人。生活中有很多烦恼,都是源于我们不能体谅他人,过分的在意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自然是闹得两相生怨,生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所以

3、,生活很多时候要求我们学会一种体谅,拥有一份理解,怀着宽宏大度的胸襟去看待事物,对待别人。记得康熙时期,有位大官员叫张英,当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文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家人的却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从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所争之地变成宽阔的“六尺巷”,流传至后代,张英的平淡人生观,大度的胸襟,不仅化解一桩纠纷,更应成为后世的楷模。 平淡是一种处世的境界,唯有平淡方能活得精彩。 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怀忧愁悲伤

4、。心若坦荡,奈我如何,心静如水,心也淡然。知足者放得下,看淡者心宁静,心宽者少忧愁,你拥有平淡就能收获宁静,你拥有宁静就能收获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和渴望,最终无非是想让心灵得到满足,但人生知足者容易,满足却是很难很难。我们何不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日子自然过得真切而幸福。我有一位亲戚,自己在环保部门任职,丈夫是国税局的科员,家里房子宽裕,车子两部,孩子又聪明,这样的家庭本该非常美满,但我的这位亲戚就是不满足自己在单位的地位和级别,一心想着捞一个大官来当,于是拼命工作,日夜加班加点,力争把工作做的细致,做的完美,对周围的同事是细心对待,唯恐得罪别人,逢年过节还要串串门,拉拉关系,害得孩

5、子嚷着妈妈不关心他,丈夫怨她没有打理好家务,单位又有人对她冷嘲热讽,最后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里外不对。几经协商,还是丈夫说服了她,放弃刻意去追求权力、地位的念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切顺其自然,工作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和家庭之上,多陪陪孩子,常常走进大自然,注意锻炼身体,现在一家人是自由而快乐,其乐无穷,她也真正领悟到快乐生活的与真谛。 人的一生有很多面对:有喧嚣浮躁与空灵净界,有顺境与逆境,有坦途与坎坷,有失败和成功既然命运如此安排,你不必倨傲人生大幸,也不用悲叹命运不公,就像范仲淹所提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欢忧之中,不妨适时地认识、把握好自己,去驾驭命运,实现自我,因为真

6、正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其实源于自然与和谐,取决于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平淡从容的态度。我们都是平常人,也许我们不能超越现实,不能成为不顾自己只为天下人着想的“圣人”,但我们也不能因一身私欲,为了现实的荣华,为了虚有的名誉,而挖空心思,奴颜婢膝、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用不必羡慕别人的容貌和姿态,也不必羡慕别人的金钱与权力,不必追随别人的脚步,也不必摄于别人的威名。我们就是路过这喧闹的尘世匆匆过客,是好是坏,都只有这一回,所以,面对生活,过于小心是自卑心态,过分追求是自我伤害。有一段禅语讲得很好: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7、因为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 注。练性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南怀瑾有感读南怀瑾演讲录有感 南怀瑾演讲录是一本很深刻揭示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现状本质以及内在联系的演讲 录,他是一本关乎哲学的书,向我们阐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是一本警示语录,让我们居 安不忘思危,它是中国文化的导读语,让我们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还不忘去回味中国古文 化的古老韵味。 南怀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等,总合拢来,人的每 一个生活态度言行举止,总体叫做文化。文化从狭义方面讲,它包

8、括一个人的思想精神世界 观方法论,从广义方面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文化潮流精神状态社会的和谐包 括它的运转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疾病,这种观点很犀利但也有这种观点提出的依 据,青少年一代,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问题,或许是社会新兴文化有了病态的出 现,也或许是传媒文化的发展,总之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步增长,青少年的精神也越来越多 的出现问题。青少年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因为学业压力精神崩溃的也越来越多,孩 子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也决定着祖国的将来是 否能够一片光明。病态的领导者永远不会领导出健康的文化。 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

9、在文化在教育,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兴,要是国 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就像他成了历史,成了一个永远沉寂的迷,永远不被 人想起,于是更永远也不会再有他的拥护者,他的爱戴者,也就再不会有人会为他的复兴而 大费周折。这就是文化灭亡的严重后果。没有人生观,都是跟着大家走,那叫做随波逐流, 跟着时代的浪潮随便转,这是很有问题的。就像如今在这个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似乎 更加注重了物质的享受,对金钱的追求,对权贵的追求到了狂热的程度,为金钱,诈骗分子 的欺诈伎俩层出不穷,不管你手中的钱是否是用来救助生命垂危的老母,不管他的欺诈对象 曾尽心尽力的帮过你多少,跟你有多么亲近的血缘关系。只要他看

10、中了你这个猎物,就会实 施他的那一套欺诈伎俩。为权贵,官员似乎都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或许被动的求生存,或许 本性就贪图富贵,他们的心不再在为百姓谋福上下功夫,而是整天想着如何能再攀高位。或 许说还是存在部分人依旧正直,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需要的是至少大部分人,而不是 个人奋斗,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虽然我不欣赏中 国的传统制度,但我却一直为古代那种纯正的社会风俗文化和真挚的情感精神所痴迷,所以 我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再次真挚淳朴。伊甸园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他那种闲适朴素健康的文 化氛围是我们现在无法拥有的。“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或许就是在讲现在的中国社会吧。 如

11、同有文化没道德的人永远比没文化没道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大相同的道理。 正所谓因为存在问题才会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南怀瑾演讲录中读书与工商文化一 章的存在是因为有了相应问题的存在,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文化出现了问题,既然提出 了问题,我们就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努力解决它。南怀瑾老师提出提倡阅读古文,了 解传统文化,但是坦白来讲,在这个各种诱惑充斥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想象会有大量青年会 潜心研读枯燥难懂的古文。于是出现了百家讲坛等等古代文化的分析解读节目,也曾引起一 番争论和热潮,复兴中国文化之路本人认为人很漫长和艰辛,所以愿我们共同努力,也很美 好的希望中国文化能够重新走上积极健康之路。 第三

12、篇: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近日得读老子他说一书,因时间关系,仅读一遍,恐不得其精髓,虽认为它类似于随谈,文章散且无序,但浅显和随意笔法使人读起来不像文言文那样令人费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和他的著作老子他说,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亦影响至深。 老子他说的绪论中就首先谈及老子以及老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当今人们对老子文化研究的不同。现在研究老子的学者遍布全球,但是有些论点不免拾人牙慧。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能洋洋洒洒地出一本厚厚的书。“道可道,非常道”在我肤浅的理解中,就是道理和规律等一些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让我觉得,像

13、我们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不要总把理论挂在嘴边,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其实,人要学会一个字“沉”,不沉难以深。有点儿想法就说出来,难免显得肤浅,有时亦会言多必失,就像美酒一样,越深藏越香,不深藏怎么能像美酒一样发酵酿香。人和酒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14、。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我对上文这段话有两种理解,首先我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瓶颈和问题时,不要苦恼郁闷,因为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大部分人觉得问题棘手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必将看到希望的信念,因为凡是失望和绝望的地方必有希望。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苦闷,不要忧郁暴躁,因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它,只是现在的方法并不适

15、合现在的状况。 其次,我对这句话的另一个理解就是不要被世俗套牢、束缚,学会创新和另辟蹊径。先从修道方面来讲,无论后世哪个宗教,或者教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标准。殊不知变生于定,互相依存。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得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说在学习中,可以总结前辈的经验,但不可没有创新地全盘接收。当所有人说这个方法或者方案好的时候,不要以为找到了好的方法,因为它

16、不一定还有它的不妥之处,如果可以就再去寻找更好的办法。如果不能替代它,就必须要完善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中国整个文化的根脉。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所处的文化大氛围就这一个字。知“道”且行“术”便能久立长存。 南怀瑾人生哲理【1】 1)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2)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

17、是佛境界。 3)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4)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5)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我们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所以金刚经这一点,大家不要轻易的看过去了,这是反转来告诉我们,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

18、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 6)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有帮助。这我就不懂了,我学佛一辈子了,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也不求帮助,要这样的心情才可以学佛。没有这个认识,不但学佛,学任何宗教我都反对。 7)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8)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着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

19、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着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着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9)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10)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

20、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11)还有一种学佛的,我看了就怕,他眼睛里心里有一把佛的尺子,看到人就比一下,唉哟。这个不是菩萨啊他们都是着了以爱见心庄严佛土,以此心理成就众生,嘴里讲空无相无作,实际一点也不空。劝人家不要着相,自己什么相都着。讲一切无作法,自己又作又要解脱,我要回去拜佛了。这就是无方便慧的束缚,学佛而被佛法困住了。 12)我们经常说,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大家来学佛,都抱一个有所得的心,求得一个无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错误。佛就说:当时我得一个无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 13)大家打坐修道搞气脉,求健康长

21、寿,都是在信赖这个身体。以为是在修道,已经错了,非正见也。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怜惜爱护这个身体。失掉父亲叫无怙,失掉母亲叫无恃。这不是叫你自虐身体,而是不要姑息它。我们对身体愈不姑息,它愈健康,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是如此。 14)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资格学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说般若境界,一切万缘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间上的福报喔。一个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报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报的,不是世间的福报所能成的。 15)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

22、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16)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17)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 18)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

23、现实人生分开。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19)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20)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21

24、)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22)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23)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

25、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24)所以佛说世界上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不实在。但是有为法,体是无为,用是有为。所以我们想在有为法中,求无为之道,是背道而驰;因此一切修持都是无用。并不是把有为法切断了以后,才能证道;有为法,本来都在无为中,所以无为之道,就在有为现象中观察,观察清楚才能见道。 25)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 26)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

26、的。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 27)这个世界政治学的大目标,十二个字就讲完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但如果要问,世界啥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呢。我说,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实现。假使人类真有这么个社会出来,就是的时候。 28)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

27、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29)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30)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31)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这个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所以佛说的,他那个真正的佛法,他说他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 32)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

28、解脱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 33)所有其它的佛经典,对这个世界都是厌恶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华严经则不然,主张这个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如何做到呢。只有一念明心见性就做到了,你就看到真实的一面。换言之,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界生老病死,无常苦空无我,是一个影子。你没有看到这些现象的后面是常乐我净。 34)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35)有人来说昨天他夜里看到佛,我说当然真的嘛。因为他还在说梦话嘛。所以我们清醒人答覆

29、他,是对付他那个说梦话的样子。这个是什么呢。要研究唯识才知道这是意识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梦,随便你做什么梦,都是你一辈子做过听过想过看过的经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梦,另当别论,那个道理就很深了;有时是你前生阿赖耶识那个影像,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是偶然带过来的。 36)有很多人学佛却还抱怨没有好的报应,你花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学佛不同。学佛法是学空法,一切放下,连放下的观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无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驰了。 37)涅盘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智者所受是大智慧成就,不是迷信,佛法是讲每一个人大智慧成就,自性自度,盲目信仰不会成就的。所以

30、真出家的,是大智慧的高人,才能智者所受,是圣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受了痛苦,觉得世间很麻烦,因此出家,那就不算是圣所行处。 38)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 39)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40)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

31、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南怀瑾人生哲理【2】 1)大家学佛那么久,我慢的心理可能还检查不出来。连一个白痴都有我慢,但是知识低的人,我慢心还差一点,学识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己就算错了,也还是对的。所以学菩萨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骄傲,慢在内心你看不出来,人的慢心挡住了自己不能成道。 2)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

32、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3)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个波浪,想尽办法要让那个波浪变平,变平了又怎么样。变平了还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说,拚命去弄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对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我想是这个道理。你仔细想想看。你的想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本身就在如来清净的境界。 4)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他说,你们说得没错,但是我要你们出家,不是要你们剃光头披上僧衣,你们的心真出家了,发了大乘心了,立了大愿,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彻大悟,发了这样的无上真心真愿,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反过来说,你们即使形式上出

33、家了,如果没有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真出家,也不是得具足戒。这就是大乘菩萨道,大比丘的道理。 5)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6)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

34、,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7)大乘菩萨要有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的智悲双运,但是许多学佛的朋友,始终搞不清楚这个观念。而时下的年轻人,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小气,自我观念极重,真没办法,也就是业力越来越重了。大乘菩萨是不入涅盘的,没得休息的。 8)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争入空王眼睫毛,大家争先恐后的想成佛。 9)假使一个人,心里的观念着相来学佛;譬如今天非来烧香,非来拜拜不可,就是着相。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好像

35、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这个就是说着相,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着相,就是着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骂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说不拜偶像,事实上还是要拜的,这就是着相了,就是取法相,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的观念上。 10)耶稣的道,佛的道,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第五篇:读洞山

36、指月(南怀瑾)有感读洞山指月(南怀瑾)有感 原创:范晓微 指月录是禅宗中曹洞宗的语录集,洞山和曹山师徒二人并称曹洞。 关于中国的禅宗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自南北朝开始,跟中国的诸子百家结合,产生了禅宗。自达摩祖师以降,衣钵传至六祖慧能。 慧能之后,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了五宗七派。其中一支传给南岳怀让禅师,再传马祖道一,再传百丈怀海。今天的丛林制度就是在百丈师徒手里建立的,奠定了佛教长久流布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等都影响深远。 另一只传给青原行思禅师,再传石头希迁,再传药山,云岩,洞山,曹山,最后形成了曹洞宗。 以上是禅宗传承的路线,但何为禅呢。为何叫禅宗。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37、位如何呢。按照南师的开示,禅宗剥掉了一切宗教的外衣,赤裸裸地用中国文化来表达,儒释道三家合一都归到禅。禅宗不讲功夫,只讲见地(见地里包含了功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何找出自己生命未生之前的本来功能,直接走这个路线就是禅。 同是禅宗,但教育法却是各不相同。六祖慧能走的是顿悟路线,他的师兄神秀走的是渐修路线,慧能在南方传法,神秀在北方布教,所以素有北渐南顿之说。此后希迁禅师写参同契(刻意借用魏伯阳参同契的书名),乃至云岩、洞山宝镜三昧这一路修持的方法都是以易经为依据下来的。虽说六祖大字不识,但希迁、药山都是经教皆通,文采斐然。尤其到了曹洞宗,文学功底都相当深厚,教法融于诗词,佛啊道啊提都不提。只是后来人都被美妙的诗词章句吸引了,其背后的禅法反而忽略了,搞到今天就剩下口头禅了,甚是可惜。 曹洞宗最有名的教法是五位君臣颂,节选之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群臣道合是兼带语。这些讲的是实证的境界,而在禅定功夫方面走的不是四禅八定,而是儒家的大学路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总而言之,讲到中国文化,禅是核心,曹洞宗是禅宗的代表之一,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通过修证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 范晓微第23页 共23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