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八篇 近日向友人借阅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利用通宵一气呵成将其阅尽,心灵中顿有清泠荡涤之感觉。书中借用一位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之妻,90余岁的老妇人之口来陈述一个原生态的民族的近代发展史。对于鄂温克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而又非常原始的民族,他们面对那些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彷徨着、踯躅着。何去何从。这是他们要思考的。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现代文明”创造者与体验者们或者说环保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们要反思的。 阅读文中对于那兴安岭的动人风景的描述,“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颗连着一颗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绮角上。”很清凉,也很撩
2、人。在现今的时代,这样的风景也只能在书中来领略了。 愿天地与我们同在。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这两天拜读了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用平滑的叙事,轻盈的笔锋把读者带入了真实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中。故事主要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让读者了解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鄂温克族。笔者用第一人称、倒叙的笔法,以时间为主线,从她出生开始,一直讲述到今日,她已经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整部作品像蔚蓝的天空漂着几朵白云、像静静流动的小溪没有太大的波澜,却那么引人入胜,轻轻的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亲历鄂温克的一直部族近百年的生存变迁。 故事中讲述了爱情、友情
3、、亲情,那些掺杂、交织在一起纷繁的恩怨和离愁,却不会让读者觉得烦乱。这里有神秘的萨满,为了救治别人而放弃自己的骨肉,有美丽的爱情,有一幕幕的生死离别,有猎手们角杀猎物的精彩画面,显示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故事以几个大的时代为背景,最终还是叙述了两大主体,和平、环保。人类永远离不开这两个主体,笔者深深刻画了战争和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无论是从物质还是到心灵,那都是不可弥补的。 不失为一部好书,值得一看,如果你有时间。 篇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作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
4、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5、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痛楚、面对有无
6、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面
7、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篇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迟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1689
8、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左岸划归俄罗斯。鄂温克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之中。 鄂温克部落生活在叫希楞柱的房屋里,晚上透过尖顶的小孔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像是挂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到了深夜,有时会听见主人公父母弄出风一样的响声,不久她的弟弟就将生了。黄昏时,他们在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喝着酒,跳着舞。狩猎时,运气好的话,会捕获一头黑熊,取回熊胆,给病弱的补身子。他们放养驯鹿,用鹿茸和兽皮去交换他们需要的xx和食盐。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骑在驯鹿背上搬家,在新的营地搭建希楞柱。 小说中除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部落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爱情故事,生老病死。
9、这些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不管是古老还是现代。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部落的萨满(巫师)通过跳神就可以给孩子看病。有一回萨满发力,还把日本军官的战马给跳死了,有点不可思议。 故事的结局是游牧民族的现代归宿,下山住进政府建造的定居点。村支书动员主人公,“一个放了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虽然主人公坚持留在山上,但是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驯鹿搬迁时的铃声变得越来越遥远 篇五: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的确是很久很久没有过因为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泪流了,不仅是眼角的泪珠,更有心中由于书中涓涓感情之流浇灌而开出的泪花。这是一种淡淡的不知是幸福还是忧伤的感觉,让
10、人欲罢不能。说来惭愧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将近六年前的神作,我是近日才拜读的。其实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我去书摊上买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未果,就将钱花在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身上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很幸运的与书的偶遇。 就像前日我状态中所说的那样,额尔古纳河右岸读来的感觉像是品茶,是一种淡淡的味道,不是十分浓郁,但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心潮澎湃。实话实说,随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章节的深入,我不经意间将一包“300”抽的纸巾放到了手边,我这个人很容易感动,一旦情绪到了火候,是没有管住寄宿在自己心间那伙淘气眼泪的自信的。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额尔古纳河右岸与穆斯林的葬礼在感情的烈度上是一个节奏的。或许是因为两位笔者都是才华横
11、溢、感情细腻的知性女子,比较倾向于泉水一样温柔的行文节奏。 作为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觉得额尔古纳河与穆斯林的葬礼一样,相当名符其实。毫无疑问,这两部作品都是1949年以来绝对一流的长篇佳作。与一些流行的长篇相比,这两部作品的深度、文笔、感情梳理都高出了许多境界。没错,这两部都是有相当境界的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令我喜欢的就是它独树一帜的行文方法或曰叙事手段。它那种诗歌一样的节奏、日记一样的清洁感都让我觉得很舒服。或许迟子建老师本身想写的就是一首像日记一样的美丽的诗歌吧。 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大山中,与树木、驯鹿、星空、河流为伴,没有刺鼻的工业气息、没有让人“早生华发”的三环路上那著名的
12、300路公交、没有让人丧失理性的权势、名望、金钱,有的是情。或是本能的炽热的爱情,或是真挚苍劲的温馨的亲情,或是由于爱情、亲情、友情而产生的怨与恨。无论是那些美好的,还是那些让人心碎的,它们都是那样的不经修饰,真实自然。那里口红与发胶都毫无用处,因为活在自然中自然的人的心是充满自然的。没有以自然为定语的词汇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世界里是无法生存的。于是,猎人人最后会迷茫与留在上上还是下山定居,于是最后那只美丽的白色驯鹿会伴着清脆的铃声回来。就像喝惯了果汁、棒冰后第一次喝豆汁儿的我所惊讶于的那种古朴感。那种纯粹的对于真实的、大自然的、本能的空灵感的呼唤,不光我的心中有,每个人心中都有。 我不是一个喜
13、欢旅游的人,我倾向于在一个古老的院落中看着槐树花开、槐树花落,抱着猫,喝着茶,静静地看着傍晚彩霞的宁静而简单的生活。我也羡慕藏獒中的大草原的激情澎湃,也羡慕飘里南部美国浓郁而厚重的庄园生活,也羡慕许许多多遥远地方的各种生活,但是,它们都离我太远了。对于我而言,我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待者,闻着熟悉的味道,吃着熟悉的食物,看着熟悉的树、天、月亮。但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描述的猎人在古老森林中的生活确实在许多个瞬间让我心动了。或许,将来某天会悄悄地去那个神秘的森林中喝一口驯鹿甘甜的奶,也许,喝奶的同时也会看到那漫天美丽而能把人看老了的雪花吧。 的确是一部喜欢的作品呢。 篇六: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寒
14、假期间,我怀着极大的热情读了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只为欣赏她诗意的语言、饱满的激情,以及对鄂温克部落出神入化的描述。读罢这个小说,仿佛又看了一次迟子建所跳的百年萨满教之“神舞”。那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史诗般地向世界倾诉着现实人生中的挚爱与心灵的悲苦。 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自述,分“清晨”、“正午”、“黄昏”三个部分讲述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在一个世纪内的生活历史,感叹在现代文明的蚕食之下,这一片人类“原始风景”栖息之地的丧失。小说从生活小事着手,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史诗性地唱出了人类历史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哀,从而使我们看到这个酋长的女人在经过少女、青年和
15、老年的三个不同时期所讲述的她的“乌力楞”生活,以及部族四代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他们经过了民国、抗战、内战、新中国诞生、无产阶xx大革命,还有改革开放。一个个时期、一幕幕场景,这个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的鄂温克民族总是与大自然水乳交融,既神秘又原始。他们住在“希楞柱”,即帐篷里。迁徙时把东西放在靠老宝(树上的仓库),生病时有萨满跳神,死后搁在高高的树杈上风葬。这一切看似都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 然而浪漫的事物总是与残酷联系在一起。在尼都萨满死后第三年,妮浩(也就是鄂温克老女人的弟媳)在成为萨满之后,每跳一次神救一个人,她自己的孩子就会死去。果格力是她的长子,死去后按照鄂温克人的习俗,被装在
16、白布口袋里扔到向阳的山坡上。这的确非常残酷,但妮浩为了救别家的孩子宁愿牺牲自己的孩子,在悲伤中她只能为死去的孩子唱上一首神歌,她这样唱道:“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孩子呀,孩子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那里有光明和闪亮的银河让你饲养着神鹿。” 除了妮浩,鄂温克这个老女人也一直与死亡连在一起。少女时父亲林克在一次打猎中被雷雨击中,死了。而她在一次迷路中幸运地遇上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拉吉达。拉吉达“入赘”乌力楞,后来成了乌力楞的族长,并让乌力楞这个大家庭分化成几个小家庭。可以说,这是拉吉达对乌力楞的一次体制改革。自然,也遭到了族人依芙琳的咒骂和抗议。不过,咒骂和抗议都
17、是徒劳的。鄂温克这个老女人的母亲达玛拉热爱跳舞。那天母亲穿着尼都萨满送她的羽毛裙子,脚蹬一双高腰豹皮靴子在篝火旁孤独地旋转着,直至死去。于是她的父母“一个归于雷电,一个归于舞蹈”,而她的二儿子安道尔多年后被她的大儿子维克特“一枪打在脑壳上,一枪从他的下巴穿过,打到他的胸脯上”,那是维克特误以为野鹿而错杀。她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寻找驯鹿的途中被活活冻死在马背上。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比之她母亲与尼都萨满的那种想爱而又不敢爱的折磨,她就大胆多了。 鄂温克这个老女人的第二任丈夫就是酋长瓦罗加。他们共同生活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达30多年的婚姻生活也算白头偕老
18、了。不幸的是酋长瓦罗加最后死于黑熊的魔掌。生命中的悲剧有时也像戏剧一样,所以她感慨地说:“我和拉吉达的相识,始于黑熊的追逐,它把幸福带到了我身边,而我和瓦罗加的永别也是因为黑熊。看来它是我幸福的源头,也是我幸福的终点。”酋长死后不久,年她的大儿子维克特因酗酒过度而死亡。 这个通篇充溢着死亡气息的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你一进入小说便会被鄂温克民族的气息和氛围所包裹,他们的情、他们的爱、他们的民俗习惯,以及他们飞翔的灵魂都与中国东北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息息相关。 小说每章开头都有一段散文化精美的语言作为引言,而每一段引言里作者都提到女主人公的孙子安草儿。安草儿是女主人公二儿子安道尔
19、的儿子,这个默默无声的安草儿陪伴着老女人,仿佛守卫着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是在向现代文明抗争吗。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得如何快速,总有人要捍卫他们自己的原始生活和艺术。我想这也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所以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大气的小说。它为我们展开了原始森林的图卷,其结构精巧耐人寻味。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个汉族女作家充满激情而又饱含感情地对鄂温克民族的世纪绝唱,它让我们感到一种现代文明与古老民俗的冲撞,而古老民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篇七: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小说读罢,放下案头。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
20、,不舍离开。 因为自己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己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是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
21、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己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己的角色,
22、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么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他们会把用不了的东西存在树上而不带走,他们烧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鲜的大树,而是捡那些已经枯萎落下的枝干。他们已经达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么的可歌可泣。 还有一个比较震撼的就是他们可以很从容的面对生死,尽管疯狂的爱过恨过,可是死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很平淡,或
23、许是死亡经常毫无征兆降临的缘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为不会再爱了,可是仍然和瓦罗加依偎在了一起,时间是一切解决不了问题的良药,我们也应该从他们中间学习些什么。大家总感觉死亡离大家很遥远,有些人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点危险的事情。生命的本质不应该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宝贵的,人们不应该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应该随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 鄂伦春人会在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充当千年一粟的角色,他们的语言会消失,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几十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而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当中,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年轻人总是喜欢接收新鲜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老人们则会逝
24、去。迟子建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了时代烙印留下来的东西,如文革,如开放,而她却把游牧名族的活化石递到世人眼前,她为我们保存了这最后一点纯真,单从这点来说她就很伟大。人性总是相通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对于这个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们更热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们不能称之愚昧,因为这两条线永远是平行的,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 篇八: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
25、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26、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
27、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
28、画,诚挚而坚定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的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和对爱人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
29、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
30、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
31、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
32、%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尽。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第二篇:额尔古纳河右岸从“右岸”拾起我们丢失的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一班杜慧 一个古老民族的歌唱,一种原生态生活的重现,一次灵魂的洗涤这是额尔古纳河右岸。 整本书用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讲着她眼中的这个古老民族
33、的,不疾不徐,可字字句句洋溢着爱的甘甜,篇篇章章烙印着心的敬仰。这本书可以说还是一本新作,也许还算不上是历史选择后留下的经典之作,但是我相信这部诉说着一个弱小民族的血泪史的故事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和传唱,经得起代代人的阅读和思考。在我看来,时间并不是衡量经典的唯一尺度。 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活着一个原始的民族,他们有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坚忍精神,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 民族符号驯鹿 民族的符号就如一个民族的dna。鄂温克人把驯鹿看做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与驯鹿同在。 驯鹿自己寻找食物、寻找水源,不需要人过多的照应;不仅如此,它们浑身是宝,皮毛、茸角、鹿筋、鹿鞭、鹿
34、心血、鹿胎、鹿奶这些它们都交付给了鄂温克人,无怨无悔。而鄂温克人是用更多的尊敬和关爱来回馈驯鹿无私的赠予。 在鄂温克人的眼中,驯鹿是神赐予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为了保护驯鹿,鄂温克人甚至附上生命的代价也绝不感到一丝丝可惜。老达西为了解救围困在狼群的中三只驯鹿仔,只靠一把猎刀和狼搏斗,被小狼咬断了腿。要知道,健全的双腿对靠狩猎为生的鄂温克族来说,尤其是一个鄂温克男人 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断了腿就基本成了附庸,不能再为部族猎获食物。纵使 这样,达西还是不顾一切的解救驯鹿仔。 达西的行为让我想到父母。在孩子
35、遇到危险的时候,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把自 己当做神一样,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强大到可以挑战人体极限。无私, 拼尽全力,不计后果。孩子的一点点危险在他们的眼中被放大了千百倍,而自己 的安全却被缩小到连用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这种放大和缩小让父母成为最勇猛 的斗士,最高大的英雄。你敢说你没有见过真正的猛士吗。 割鹿茸的时候,驯鹿会疼得四蹄捣来捣去,骨锯上沾染了鲜血。有些鄂温克 女人不忍看到这残忍的一幕,她们见不得骨锯上的鲜血,好像那血是从她们体内 流出来的似的。 这也正像父母,看到子女受苦就像刀绞一样的心痛。十指连心,何况自己的 骨肉呢。善良的鄂温克人把驯鹿当做神一样敬畏,把驯鹿当做孩子一样宝贝。
36、驯 鹿的痛就像是自己的痛一样,连着皮带着肉,生疼生疼的。 他们和它们在几百年的生活中建立了血肉联系,一个民族和一个物种就是如 此和谐地共生着。鄂温克和驯鹿亲吻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这一片土地和这一条河 流,把土地、河流都一并融入了血液。这一片森林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这一片水 域源源不断地清澈着。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变迁,参与着他们的每次灾难与庆生。 神灵敬仰萨满 古老民族的神灵亦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在那一支支激情的舞蹈里,在那一曲曲激越的神歌中,我被折服。那是鄂温 克人和天神对话的方式。萨满的舞蹈可以让一个生命代替另一个生命的归去。鄂 温克人信仰、膜拜萨满,或许你会说这是种多么愚昧无知的行为。可是,在
37、他们 的眼里萨满就是神灵的附身,萨满可以保护族人远离疾病,让他们的灵魂完整。 当我看到妮浩为了挽救生命一次又一次跳神,纵使她知道这样会让她的孩子替那 位病入膏肓的孩子走向另一个世界,她还是那样坚定着每一个舞步。她含泪说: “我不会看着自己的孩子受罪而不管的。”其实,她嘴中的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 的孩子,就是这样无私的一位女萨满。 我无心思虑萨满的功力是真是假,我完全沉浸在那一次次跳神中太过神 圣。 他们也信奉各种神:山神、火神、水神其实,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 他们从来不会破坏一颗树、污染一条河。在他们的眼中,这些都是神灵的赐予, 要好好的保存。 有许多人都会说落后的鄂温克族,因为他们保留着太
38、多的原始遗俗。可就是 这样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一直坚持着信仰、尊重自然。 而今,太多太多的现代人高速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失去了信仰。没有信仰才是 最可怕的,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报应的,凭什么事, 我说行就行。”没有信仰做任何事都不会有道德底限。官场贪官层出不穷,商界 诚信难寻,学术界研究成果造假不断信仰的丢失让社会陷入恐慌。 掠夺式开发,目的就是榨干地球的每一份资源,留下了千疮百孔的自然。我 们一直伸出手对地球说:“把你的都给我。”让我想到那句戏谑的话:你的都是我 的,我的不是你的。太多的人完全把自然做为了我们的奴隶,恣意妄为。玛雅文 明的消失扑朔离奇,可我们又怎能知道我们是不是也
39、会如此悄无声息地与地球彻 底告别。当真正的“2012”到来,我们一定后悔我们曾对这个美丽的星球如此不 仁不义。 是鄂温克人太原始,还是我们太现代。 用一首鄂温克某个氏族祭熊的歌来结束吧。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第三篇: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
40、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 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
41、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
42、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诚挚而坚定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做爱的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
43、和对爱人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读后感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
44、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
45、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
46、,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尽。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鄂温克族的画家来自传统,接受现代,最终又归于传统。传统与现代成就了画家,也毁灭了画家。画家走了,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伴着寒冷,轰轰地流向远方,消于汪洋我们的传统不就是这样吗。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社会的边缘人,成了需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