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398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7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杨朝军(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开封)摘要:本文以王寅的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了辖域与图式的概念,结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循环控制理论,讨论马应聪关于非人称构式的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指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籍此提出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首先从概念化者C出发,渐次进入到C1、C2、C3,然后经由参照点R将目标T纳入控制范围;也可以从最外围的辖域D出发,渐次进发到CF1、CF2,继而再由CF2内部的R与目标T建立心理接触。另一方面,可以依据自主一依存的相关理论,从渐次扫描的角度出发,由模型的核心要素P开始,其作为依

2、存成分势必与R和T发生联系,继而扩大至C3、C2、C1等。同理,从整体扫描的角度,由核心要素P出发,渐次扩展到CF2、CF1、D 等。同时,由外而内的过程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虚而实的连续统,该系统为非人称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关键词:体认语言学;认知参照点;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渐次控制参照模型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A文章编号:2 0 9 5-48 9 1(2 0 2 3)0 2-0 0 7 7-14A Study on Zoom-in Control Referencing ModelAbstract:Based on Wang Yins embodied linguistics

3、,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of Ma Yingcongs Cognitive Reference Field Control Model,and provides Zoom-in ControlReferencing Model.By reflecting on the concepts of scope and schema,as well as Langackers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and control cycle model,we can assume that people could

4、start from theconceptualizer C,gradually enters C1,C2 and C3 and finally the reference point R catches the targetT.Additionally one could start from the external D,enters CF1 and CF2 and finally R and target Testablish a relation.Or one may base the movement on the autonomy-dependency theory,startin

5、g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概括性指称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2 0 19-JCZD-00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朝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引用本文:杨朝军2 0 2 3.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 J语言教育,(2):7 7-9 0.78from the nucleus P to contact R and T and then to the domain C3 in light of sequential scanning.Accordingly,one may start from the nucleus factor P,and ext

6、ends to CF2,CF1 and domain D.Allin all,the proces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is one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and from the generalto the specific,which set a good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mpersonals.Key Words:embodied linguistics;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Cognitive Reference Field ControlMod

7、el;Zoom-in Control Referencing Model1.引信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象似性以理据的方式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说明了语言和现实事体之间的可考性,常见于人类语言中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参照关系。譬如在句法的层面,语义上的距离感会在句法上体现出来,话语的长短可以反映出言语交际者的相对距离,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心境,此即语言的距离象似性。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中还存在复杂象似性、顺序象似性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对语言编码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因此,象似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任何语言现象的考察研究均应以象似性为理论前提。图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人们对事体有什么样的图式认知,在语言中就会

8、有什么样的表达。认知语言学同时强调,人们利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对现实世界进行体验,然后对体验到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抽象和提取形成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经隐喻或转喻形成范畴,这些范畴被反复概念化而形成关于事物的概念,这些概念以命题、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构成意义,然后人们使用语言对这些意义进行编码,从而成为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图式是语言最为基本的抽象表征方式之一,是人们在具体的环境中对某些动作和知觉经多次重复而形成的神经范式,构式语法的研究及具体的句式分析就是以图式为基础的。王寅(2 0 0 1,2 0 0 6,2 0 12)的体认语言学基于“现实-认知-语言”的认识,在现实和语言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9、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的本质在于“体认”,揭示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根本规律,是解释一切语言现象的基础。2.文献回顾2.1辖域与图式认知语言学从人的绝对主观性角度出发,认为图式中最根本的参照因素是人,也就是图式概念系统的概念化者,次之是时间和空间,即客观现实所提供的自然的语序,在语言表征中体现为词语以及句法结构与现实顺序的一致性,这也就是谢信一、叶董声(19 9 1)所谓的临摹性,这里表现为人和自然顺序的结合。但是人在实践中对事体进行认知的时候,除了自然顺序之外,也有长期实践所形成的认知习惯,79例如由大而小、由整体到部分、由外而内、由动而静(由主动而被动)、有灵到无灵等等,这种状态是现实体验到认知形成

10、的过渡,可以认为是体验和认知的结合部分,在语言表征上表现为大范围和小范围之间的编码关系。另外,由于概念化者的交际目的或日意向性等的不同,也会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投射到和习惯认知不一致的实体上,这在语言表征中往往使用词汇手段(例如before、a f t e r、b e h i n d 等)、或语法手段(例如时态、语气、语序、话题化、焦点化等)来表达,这种情形属于王寅(2 0 0 1,2006)体认语言学中“认”的范畴,是最为主观的情况。可见,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客观到客、主观过渡、再到主观的过程,也是由体到体认过渡、再到认的过程。从语言的编码来看,则是由临摹性到临墓与抽象结合、再到抽象性的过程

11、。概念化者作为认知的主体,是语言编码过程中最大的参照,因此在认知的图式结构中既是认知的起点,也是认知中最大的辖域;而习惯认知方式无论是由大而小、由整体而部分还是由外而内,其整体特征都是从一个较大的范畴进入一个较小的范畴,这种认知域是仅次于概念化者的认知域;至于由于意向性而带来的认知对象的改变,虽然从实际上看可能是一个较小的实体成了当前的识解对象,例如“He is intheclassroom”(他在教室里。),但是这里的he(他)实际上由一个事体的小的构成成分上升为谈话的话题(topic),其他的无非是关于该主题的详述和解释,即is in theclassroom是对he这个话题的延展;cla

12、ssroom从空间上来看虽然较he要大,但这里谈论的不是静态的物理关系,而是话题和述题的关系,因此classroom无非是he这个话题的述题中的一个元素,所以这里的he仍然可以理解为较后者(即is in the classroom或classroom)更大的一个范围:he既可以是in theclassroom,也可以on theplayground,还可以at the stadium,等等。从话题的角度讲,英汉语中小句的最大投射应该是英语的左偏置构式和汉语的主谓谓语构式,例如“Mary,Il o v e h e r.”以及“北京香山很美。”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认知图式过程中存在着由大范围到小范

13、围及其过渡的情形,借用Langacker(1987,2 0 0 8,2 0 11)的认知语法的辖域观(scope),则认知图式体现为大辖域、中等辖域、小辖域的概念,这种图式组织特征在语言表征上也得以完美体现,例如在人称中“我”作为第一人称也是相较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最为重要的人称,所有语言貌似客观的陈述都可以认为是“我认为/相信”(Ithink/believe)的省略,例如“地球是圆的。”(The globe is round.)可以认为是我认为地球是圆的(Ibelieve that the globe is round.)。此外,人称也可以有实指、虚指、泛指等,并由此开始了指称由人称到非人称

14、的转化。可见,概念化者是最大的认知域,次之是时空这些概念,因为任何事体无不是在时空中发生的。在时空概念里,空间是认知的基础,因为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和概念化者的认知相关,也可以被隐喻为空间方面的延展,所以locative是较为典型的表示空间陈列的句式。所以在汉英语中都有类似的表征,例如“今天是星期天。”(Today is Sunday.),“星期天我待在家里。”(OnSunday I stay at home.),“路边有杨树。”(Along the road are popular trees.)等。从指80AAAAARAAAAE称的角度讲,除了人称之外的均为物称,或者非人称,它们构成指

15、称图式的中间环节的辖域,例如“The bear eats.”(熊在吃东西。)、“The tree is young.”(树很小。)等等,它们均属于物称,且无论它们是有灵还是无灵,也都存在实指、虚指、泛指之类的差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种辖域可以叫作抽象辖域,它们属于比较典型的非人称构式,应属于范畴的中间靠后的范畴,它类似于Langacker(19 9 1a,1997,2 0 0 5,2 0 0 7,2 0 0 8)所谓的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是一种可比肩时空甚至超越时空范畴的认知域,在英语中可以由there、h e r e、i t 等来表述,如“There arepopu

16、lar treesalong theroad.”“Itsburglar.”等等,在汉语中往往使用空范畴,体现为无主句(如“有树长在路边。”“有贼。”),空范畴是典型的小范畴。以it为例,它也存在实指、虚指、泛指的差异,例如在“ItsTuesday.”中it表示时间,在“Whatsthe noise?Its burglar.”中it表示burglar制造的声音,在“Its amazing the difference.中it提供一个模糊的心理空间。以上无论是时空或者心智空间都是居于中间用以过渡的认知域,可以认为是中等辖域内的元素。至于因为意志的努力而选择的讨论对象,它们在认知上作为认知主体或者是

17、语言表征中的小话题,类似于Halliday(1985)功能语法中的theme,也是话语过程的开端,也可以认为是大于其后rheme的范畴,但相较于概念化者以及时空甚而抽象辖域这些概念为小,可以认为是认知图式组织中的小范畴。Langacker(1982a,19 8 2 b,19 8 5,19 8 7,19 8 8 a,19 9 1a,19 9 1b)认为,基底(base)构成了具体认知域的全部,其中被激活的部分构成认知域的侧显(profile);在侧显的元素里,存在着地标(landmark)和射体(trajectory)的差别。这就可以解释大范畴、中间范畴和小范畴的区别,这些范畴会由于侧显的要求可

18、能部分地出现在语言表征中,也可能全部出现在语言表征中,例如我们既可以说“我认为桌子上有书”,也可以直接省略掉大范畴而直接说“桌子上有书”,也可以使用小范畴说“书在桌子上”。汉英在对自然语序的临墓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汉语作为意合的语言更契合认知图式的原始顺序,因此是临摹性较强的语言;而英语作为形合的语言,可以使用语言手段对图式结构进行语言表征层面上的重新架构,因此是抽象性较强的语言。表1辖域与图式关系语言构型辖域陈述辖域类别大辖域中等辖域小辖域述谓成分图式构成概念化者(人)抽象辖域(心智空间)/时空辖域小话题述题主位结构主位述位信息结构旧信息新信息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的主要观点,一个语言构型反映的是

19、一个辖域及其陈述的关系,这种关系其实是Halliday主位结构的认知翻版。主位是谈话的对象和开端,81述位是对主位的说明和详述,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一个语言构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辖域及其关涉的关系。这很容易理解,就像我们观察一个容器,只有从容器这个大的范畴往里面小的范畴观察,才可以发现里面有什么。在Langacker(19 8 7,1995)认知语法的分析中,常常会出现最大辖域(maximal scope)以及当前辖域(immediate scope)的说法,这也间接说明了存在着大小不同的辖域,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区分为大辖域、中间辖域和小辖域。根据我们对认知世界的理解,人是认知的核心要素,因而概

20、念化者是最大的辖域,我们称之为大辖域;人身外的世界是由时空构成的,因此时空也是人们认知的一个较大的参照。抽象辖域是人的心智世界,它是在认知时空之前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概念化者虚构的一个时空概念,因而往往是大于或等于时空的一个辖域。鉴于此,由心智世界所构成的抽象辖域在语言编码时往往排斥真正的一一尤其是同质的时空辖域。也就是说,如果有抽象辖域作为一个语言结构的主位,时空辖域则不能同时成为该语言结构的主位,反之亦然。即如果有一个真正的时空成分作为一个语言结构的主位,则抽象辖域不能同时成为该语言结构的主位。例如,我们一般不会说“Today,i t i s Su n d a y.”或者“In thec

21、lassroom there are students.”。小辖域一般指的是现实中范畴较大的实体,或者是由于概念化者主观意向性的不同,将关注的实体不论物理上的大小一作为交谈的具体话题。表1中由左至右存在着大范围到小范围、大辖域到小辖域、主题到述题、主位到述位、旧信息到新信息之间的梯度(gradient)关系。2.2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在Langacker(19 8 2 b,19 8 5,19 8 6,19 8 7,19 9 1a,2 0 0 7)的认知语法里,基势(matrix)是最大的辖域,是认知主体关于当前情势的一切知识,它是由多个相关认知域(domain)组成的,这些认知域可以

22、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一个语言序列的语义结构叫作陈述(predication),陈述是依靠基势中的基本认知域(basic domains)来实现的,这些基本认知域往往是最根本的、无法进一步划分的概念(Langacker,1988a:9 4),它包括时间、空间、感觉、知觉、情感等等。陈述的价值来源于认知过程中的基座(base)和侧显(profile)关系,基座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认知域整体,也可能是该认知域中的一部分,而侧显则是基座的一个次结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语法中存在着由基势、认知域、局部认知域、基座、侧显等构成的辖域的层级。其实,这种大辖域、中间辖域和小辖域的关系在Langacker(

23、1993)的认知参照点理论中便初见端倪。该认知参照点理论认为,概念化者C是认知的起点,该认知指向一个认知域D,在此认知域中有一个参照点R,通过参照点R概念化者可以认知目标T。借用其本人的例子,要了解dogstail,概念化者首先要找到一个范围,例如关于当前动物“狗”相关的场景,然后确定认知参照点“狗”,继而找出其部属的尾巴。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认知参照点中的成分均是按照由大到小、由外及内的范围进行的,譬如我们可以认为概念化者C是最大的辖域,因为或缺了,对其认知便无从谈82起。次之的辖域是相关的认知域D,它是参照点R赖以存在的范畴,因之R也是次于认知域D的一个范围;认知目标T自然是以参照点R为基础

24、的,所以它是该理论中最小的辖域。仍以dogs tail为例,认知主体(即概念化者)是最大的辖域,关于狗及其场景或知识是次之的中间辖域,狗作为参照点是再次之的一个中间辖域,而认知对象(即尾巴)无疑是最小的辖域。请注意这几个认知成分之间的认知顺序,即由C而D而R而T,这就是Langacker(1986,19 8 7,19 9 1a,19 9 1b)所谓的次第扫描(sequentialscanning),次第扫描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渐次进行的。Langacker的另外一种识解方式是整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即可以一次性扫描认知的整个场景,例如认知参照点理论中的C、D、R 或者T都可

25、以作为一个范畴进行整体认知。如果我们将上述认知范围和次第扫描、整体扫描结合在一起考量的话,即可发现人的一般认知过程是分大小范围由外及里而渐次进行的。例如我们的整体扫描首先覆盖C这个大辖域,然后D这个中间辖域,然后是另一个中间辖域R,最后是小辖域T。借用Talmy(2000)的视窗理论就是,先打开一个最大的包含了所有认知范畴的窗户C,然后再打开一个次大的窗户D,进一步缩小观察的范围,最后聚焦到另一个次大的窗户R,并最终框定了认知对象T这个更小、更具体的窗户。这就是我们关于认知的渐次递进的认识。顺便指出的是,在dogstail的例子中,tail亦可作为dog的认知参照点使用,因为我们也可以首先关注

26、并扫描tail,以其为认知参照点在心理上构建一个大的范围R,继而再找寻其认知对象dog。依照我们上文的论述,这里虽然尾巴没有狗大,但这只是物理空间上的概念;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上可以将任何范围作为认知的开始,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意向性的范畴属于Langacker(1982a)所谓的抽象认知域,同时也可以认为这也契合了上文谢信一、叶董声(19 9 1)所谓的抽象性原则。2.3行循环控制模型这种辖域的层级关系在Langacker(2002,2 0 0 9)的循环控制模型(controlcyclemodel)中亦有所体现。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一个当前活动的场域F中,有一个行动者A,它在其所在认知域D中控制了

27、数个已知的实体,当另外一个目标实体T出现在当前的场域F中并靠近行动者A所在的认知域D时,行动者A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目标实体T拉入自己所在的认知域D中,从而使目标实体T成为自己所控制的数个实体中的一个新的成员。该理论中场域F无疑是最大的辖域,行动者A所在的认知域D当属次大的辖域,行动者A以及其控制的实体(包括新纳入控制的实体T)是相对较小的辖域。可见循环控制模型是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的一个延伸,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均存在由大辖域到小辖域、由外而内、由抽象辖域到具体辖域的差别;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控制模型强调了控制的概念,其实这种控制概念充斥了Langacker(19 9 3,19 9 5,

28、2 0 0 6)后期的认知语法著述。其最原始的控制概念可见于其关于射体和界标的论述,认为射体有某种潜在的力量(potentialexertionofeither83physical or abstract force)可以对界标产生控制(Langacker,19 9 1b),这种潜在的力量实际来源于人们的认知努力和认知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心理可及(mentalcontact)。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所讨论的大小辖域层级关系中,每一个大的辖域都有某种物理的或抽象的力量控制着下一个层级的辖域。所以说在认知参照点理论中,概念化者C的认知努力控制着认知域D,认知域D控制着认知参照点R,认知参照点R控制

29、着认知目标T,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控制关系;而在循环控制模型中,概念化者C控制着场域F,场域F控制着认知域D,认知域D控制着行动者A,行动者A控制着目标实体T。这里的前几种控制关系仍然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控制关系,但行动者A对目标实体的捕捉(catch)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控制关系。所有以上的控制关系都是由外而内、由大辖域到小辖域的,而且从图式的角度来看是符合概念化者的认知顺序的。但是Langacker(1986)的自主-依存联结表明,还存在另外一种由内而外的控制关系,这种控制关系是由依存成分触发的。依存成分为陈述提供一个图式性框架,框架中未被填充的位置叫作阐释位,这些阐释位需要其他的自主成分或依存成

30、分来阐释,只有所有的阐释位得以满足的时候才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完形的语言图式结构。所以,在循环控制模型中,行动者A作为触发语可以释放物理力或者意志力,这种力量在语义上必须有承载点,语言表征上表现为依存关系的词语吸纳自主关系或其他依存关系的词语,此过程可以反复进行,直至形成一个语义上完整、力动态分布合理的概念结构。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控制关系。可见认知语法中的控制关系是一种大辖域与小辖域、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相结合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观点也符合Goldberg(19 9 5)关于构式语法分析的看法,即构式语法分析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语言的最终编码是上下内外交互影响的结果。2.4马应聪的认

31、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马应聪(2 0 17)在分析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时候,整合了Goldberg的构式互动观以及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循环控制理论,提出了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T(Referent)IPS.:CRP(CF)D(CD)图1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马应聪,2 0 17:37)84(Cognitive Reference FieldControl Model)。如图1所示,C为概念化者,CD即constructiondomain,是概念化者关于当前构式的认知域CF,即control field,其所在的虚线矩形是构式发生的控制场域,PS即predicate scope,是非人

32、称构式的述谓部分所涉及的辖域,其中的C是消显了的概念化者,T是构式中的认知目标。该模型体现了我们上文所分析的观点:第一,层次观。从概念化者C,到构式认知域CD,再到控制场域CF,再到述谓辖域PS,涉及了不同层次的辖域,意即我们所讨论的大辖域、中间辖域和小辖域,层次清晰且逐层推进;第二,人本观。该模型中概念化者不仅是一个构式认知的开始,同时在述谓辖域中也以隐现的方式存在,说明其在整个构式的认知架构中无处不在;第三,互动观。模型中CRP(认知参照点)所在的矩形与T(referent)之间的双向箭头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的角逐会最终左右当前构式的最终编码方式。虽然马应聪的认知参照场域模

33、型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们上文的分析,但是从整个非人称构式的研究来讲,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她的分析模型是针对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因此缺乏普适性。例如在IT非人称构式中,其述谓成分非常重要,因此在马应聪的模型中就专门有一个涉及述谓成分的辖域PS。事实上,非人称构式会涉及汉语和英语中的多种构式,它们的情况不一定会完全一致。其次,模型的层次观不够明晰。虽然该模型中客观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但模型没有明确地指出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再次,该模型的互动关系不全面。按照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分析理念,构式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用我们当前的讨论来讲,就是既可以由外而内,

34、也可以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就是认知编码依照大小不同的辖域层层推进,由内而外就是以依存成分为核心从小辖域到中间辖域再到大辖域逐步完形。最后,该模型中概念化者的发作用没有彰显。事实上,无论概念化者在台上(on stage)还是在台下(off stage),即无论其是否会在语言表征中出现,他都是所有认知的核心和起点。因此无论在哪个层次,概念化者都在发挥着作用。模型中概念化者只是在述谓辖域中以C的形式出现了一次,在其他辖域的作用均未彰显。3.渐进控制参照模型正是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对马应聪的认知参照控制模型进行了初步修正,提出了渐进控制参照模型(Zoom-inControlReferencingMode

35、l)。这个模型汇总了我们上面讨论的主要观点。所谓渐进,是指概念化者对当前事体的认知要逐层深入。从次第扫描的角度来讲,认知沿着心理路径从一个辖域到达另外一个辖域;从整体扫描的角度来讲,认知像放大镜一样整体地逐层推进。所谓控制,是指一个辖域控制着另外一个辖域。所谓参照,是指每一次进步都是依托前一步的辖域作为参照点进85行的。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每个步骤都是双向的:正常的认知扫描是由外而内的,但人们的认知主动性可以进行主观上的干预,因此也可以是由内而外的。一般的控制是大辖域控制小辖域,大范畴控制小范畴。但是从自主-依存联结的理论来讲,小范畴也可以波及大范畴,小辖域可以拓展到大辖域,核心要素可以影响边

36、缘成分。一般的参照也是以大的背景为基础,锚定与其相关的小范畴;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小辖域也可以作为参照点,然后逐步锚定与其相关的中间辖域或者大辖域。Langacker(1988b)关于窝式处所(nestedlocative)的例子就证明了我们所谓的交互理念(见例1),基于这种交互理念,我们在对认知参照体系分析的时候会按照一般的认知顺序采取由大到小、由外而内的方式;在对目标述谓进行分析的时候,会以其为核心要素采取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方式。(1)a.The rake is in the yard by the back fence near the gate.b.The camera is ups

37、tairs in the bedroom in the large closet on the top shelfunderneath the quilt.图2 是我们关于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的一个概念图。图中有认知域D、控制场域1(CF1)、控制场域2(CF2)等大小不一的辖域。概念化者在事体图式中可以在不同的辖域出现,次第扫描时概念化者沿着C1、C2、C3、参照点R,然后到达认知目标T;整体扫描时概念化者首先感知到D这个大的认知域,然后是控制场域1这样的中间认知域,继而是控制场域2 这样较小的认知域。每一个大的认知域意即大辖域控制着其下一层级的更小的认知域。其中大的辖域往往是模糊的、抽象的,因

38、为它包含的范围太大,包容的内容太多,因而看不清楚其中的细节;而小的辖域则内容比较单一和集中,因而小辖域比较清晰而具体。R位于整个认知图式的中心,因而会作为参照点来使用,它在概念化者的意志努力下试图和认知对象T建立心理可及(mentalcontact)。如果联系成功,则将认知目标T纳入麾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完形的认知构型,并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进行语言编码,从而形成该图式的语言表征。相对于认知对象T,参照点R及其所在控制域处于注意力的参照位置,因而是事体的界标(landmark);而认知目标T在被纳入R所在的控制场域之前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构成当前事体的射体(trajector);待R将T纳入其控制

39、的众多元素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T逐渐稳定退入幕后,为其后发生的新的事体提供界标参照。上述机制说明了不同辖域之间交互性的一种,即由外而内,这是谢信一、叶董声(19 9 1)高度临摹性的情形;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以参照点R所释放的力动态P为中心,逐层级向外围扩展,从而认知整个图式,这是谢信一、叶董声高度抽象性的语言编码方式特征。整个认知域D中的线条都是实线,说明这只是关于某种事体认知机制的一种概念图示,并没有涉及具体的语言编码。在真正的语言编码中,有的成分被消显,成为基座的一部分;只有个别元素被凸显,进入到语言表征。其中较为凸显的是射体,处于背景地位的是界标。在整个认知图式中,认知对象T是整个识解的中

40、心,因而在语言编码86中是必须出现的,图式中以加粗的圆圈表示。其左边的双向箭头说明了认知对象T和参照点抑或参照辖域的联系,在语言表征中体现参照点R或者参照辖域(例如CF2、CF1、D 等)与认知对象T之间的述谓关系,是概念化者通向认知对象T的心理路径。认知对象T右侧的箭头突出了认知域D之外,且为虚线,说明认知图式符合原型特征,即每个范畴有其中心成员,也有其边缘成员,因此关于图式的认知是相对的,开放的。同时也说明,当前认知只是人们认知图式中的一部分,右侧的虚线说明T被纳入CF2,CF1和认知域D之后,认知对象T还可以作为界标,去吸纳其他认知对象。TRLMPC3C3CF2C2CF1DC1图2渐进控

41、制参照模型概念图概括而言,渐进控制参照模型概念图体现了以下几种关系。第一个关系是内外辖域的相互关系。从次第扫描的角度讲,识解的心理路径从概念化者C出发,经过C1、C 2、C 3、认知参照点R,然后到达T;从整体扫描的角度讲,概念化者的认知由外而内,从大辖域D,到较小的辖域如CF1、CF2 甚至认知参照点R等。基于第一个关系,内外辖域之间还存在着第二个关系,这就是内外辖域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王寅(2 0 12)认为,人们的认知来自体和认两个过程,体验是认知的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知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对体验有着反作用。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体认顺序,外围的大辖域控制或制约

42、着内层的小辖域,但是自主-依存联结也告诉我们,内层的小辖域离不开外围的大辖域,对外围的大辖域具有吸引和拓延作用。基于第一和第二个关系,我们可以预见到第三个关系,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通过对Langacker(1985,19 8 7,19 9 1a,19 9 1b)关于主观与客观的论述,我们发现在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的概念图中,越是外围,越是主观;越是内层,越是客观。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处于最外围的是概念化者C,它置身“事”外,几乎不受各个大小辖域的控制。Langacker(1988b)认为,当一个实体纯粹作为一个概念化者发挥作用,而非概念化对象的时候,对于其认知是完全主观的。但脱87胎于概念化者C的C1

43、就会受到来自当前认知域D的制约,C2、C3更是如此。而处于认知中心的认知参照点R和认知对象T(尤其是当其被捕获并纳入到R所在的辖域的时候)无疑受到了来自辖域D、CF1、CF2 等的层层制约,因而具有更大的客观性。不过,主观性不仅意味着概念化者C理论上并不受制于各个辖域,同时也体现在其对认知顺序的主导上。例如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意即谢信一、叶声(19 9 1)的临一墓性原则,认知顺序是由外而内;但在概念化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之下,亦可以由内而外。后者更符合谢信一、叶董声的语言的抽象性原则。基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发现第四个关系,即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例如Langacker(1985)认为,代

44、词对说话者的陈述较描述性短语更为主观,而零形较代词更主观,隐性的成分较显性的成分更主观。我们知道,零形较代词更抽象,代词较描述性成分更抽象,隐性的成分较显性的成分更抽象。反之,显性的成分较隐性的成分更具体,描述性成分较代词更具体,代词较零形更具体。这种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同时也存在于渐进控制参照模型概念图的各个辖域层次之中,每个外层次的辖域都较相邻、较内层次的辖域更为抽象,每个较内层次的辖域都较相邻、较外层次的辖域更为具体。第五个关系是语言编码的显性和隐性的关系。从渐进控制参照模型概念图来看,其中的认知参照点R和认知对象T无疑处于各个辖域的核心,所以是整个认知图式中最可能出现在语言表征中的图式部分

45、,其中认知对象T可谓是整个认知图式的核心和焦点,因此是一个完形构式不可或缺的成分;而认知参照点R则可以缺省,可以虚指,或者在概念化者的主观辖制下改由其他成分例如CF2、CF1或者认知域D等一一作为认知对象T的认知参照点,这样就会出现语言编码中的无主句、泛指代词、抽象主语句(如英语中的IT非人称构式、THERE非人称构式)等属于非人称构式的情形。概括地讲,渐进控制参照模型有三个重要的元素:参照点R、认知对象T以及其间的心理路径(T圆圈左边双向的箭头)。如果这三个元素都从基线之中凸显出来并被编码为语言表征的话,则一般体现为主语、谓词和宾语等(或主语、系词和表语),例如在句子“Tom hit the

46、ball.”中,概念化者以Tom为参照点,通过hit所建立起来的心理路径,触及到了认知对象the ball。但是,对于相同的一个事体,在真正的语言编码中,这些元素根据概念化者的交际意向性,有的元素可能会显现,有的元素可能会隐现;有的元素会加强,有的元素会消减;有的范畴可能会改变,并被其他范畴取而代之。具体言之,参照点R在语言表征中可以隐现,即在语言表征中没有出现,在心理路径和认知对象都显现的情况下,会形成无主句;如果参照点R虚化,由CF2、CF1或者认知域D来充当的话,可能会出现抽象范畴,语言表征中往往会出现there、i t 等形式主语或者方位成分占据主语位置的情况;如果参照点R并非上述抽象

47、实体,而是具体实体,按照Langacker(1991a)的分析,这些具体实体分别是物理实体、动物实体、人称实体、听话者、说话者等,除了人称、听话者、说话者之外88的物理实体和动物实体都属于非人称的概念。上面分析的关于参照点R的情况均是以心理路径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心理路径和认知对象不存在,只有认知参照点R的话,那么在语言表征中会构成独词句。在认知参照点R为具体实体的情况下,如果心理路径P不具有参照点R所引发的施动性,或者心理路径P是一种半施动性,无论认知参照点R是否为人称实体,则均属于非人称构式的情形。前者可见于方位句、名谓句、形谓句或者主谓谓语句,后者可见于中动式。在缺省了认知参照点R的情况

48、下,如果只有心理路径P或者认知对象T单独存在,则亦构成独词句。综上,只有认知参照点R属于人称实体,且心理路径P与其存在施动关系并对认知对象T达成影响的时候,才属于人称构式的情况,其他的情形均属于或一定程度上属于非人称构式。需要指出的是,语言中的代词属于功能词,它的内容取决于其参照对象,因此对于代词的理解首先要找到其指称对象,并以指称对象为参照点然后尝试和认知对象建立起心理路径。在人称代词实指的情况下,代词作主语时如果与其谓词保持主谓一致关系,则为人称构式;如果人称单词为虚指或者借指、泛指等,即使其与谓词保持形式上的主谓一致关系,因为没有实质上的施动关系,亦应认为是非人称构式。综上,如果认知参照

49、点R为人称实体,且与谓词P持有施动关系,并与认知对象T建立起来有效的心理路径,则此构式为人称构式。除此之外的其他构式均为或一定程度上属于非人称构式,所以我们认为无主句、抽象主语句(话题句)、方位句、非施动句(名谓句、形谓句、主谓谓语句、中动句)、独词句等属于非人称构式,只不过它们之间的非人称性(impersonality)强度不同而已。渐进控制参照模型显示,非人称构式的典型特征是作为认知参照点的实体和其与认知对象所建立的心理路径在力动态方面的不一致。也就是说,该心理路径并非是认知参照点自身的能量促成的,而主要是由外界一一概念化者对当前语境识解的努力而形成的,因此体现在语言表征方面,作为认知参照

50、点的主语和述谓成分没有实质上的施动关系。从认知参照点R的实体性来讲,非人称构式的认知参照点可能是空位、虚指、借指、物称等,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由虚到实、由抽象到具体、由非人称到人称的连续统;从认知参照点和认知对象之间的心理路径来讲,作为认知参照点的指称和心理路径所标示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施动关系,因此该心理路径可能是虚无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即使是具体的,但也和认知参照点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因此在心理路径的表征方面,也存在着空位、抽象、具体但不适配的连续统关系。4.结语本文以王寅(2 0 0 1,2 0 0 6,2 0 12)的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具体回顾了辖域与图式的概念,结合Langacker(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